兩岸優勢互補 專家籲制度為先

【中央社台北18日電】兩岸專家今天在一場圓桌論壇上呼籲,不管民間或政府,應加緊就「十二五」(2011-2015年)計畫,促使兩岸優勢互補,讓台灣參與,儘速克服障礙建立制度性安排,才能創造雙贏。

由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國工業總會(工總)、全國商業總會(商總)和工商協進會等單位合辦的「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台灣商機研討會」,下午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進行「十二五規劃與台灣商機圓桌論壇」議程。

與會的兩岸學者,暢談兩岸如何趁著「十二五」計畫進行優勢互補,攜手進軍全世界。

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指出,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經著手「十二五」高新技術和新興戰略產業各項專案規劃,且即將出爐,有10幾項規劃,但其中是否有把兩岸產業合作納入?又如何定位呢?

蔡宏明說,兩岸連根據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設立的經濟合作委員會(經合會),都還沒有就克服障礙等建立共識,如何能在「十二五」期間,讓兩岸合作獲得優勢?

此外,蔡宏明又表示,兩岸談新興戰略產業共同建立國際標準,也已經談了很久,但也一樣看不到任何時間表和具體步驟,這些都會實際影響到兩岸能否在「十二五」期間創造互利雙贏的機會。

蔡宏明認為,兩岸需要透過雙方政府部門投入,積極建立實際的合作規劃與平台。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殷存毅也表示,前面許多專家談到的一些產業,商機早就存在,但為何兩岸一直沒有進行合作?他自己也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搭橋搭了至少3年,也不知道到底具體能達成什麼?

殷存毅指出,簡單一句話,擺在兩岸面前的產業互補,「大家都說了N遍」,但重點在「如何做出制度的安排,制度重於產業選擇」。

他說,當然,兩岸相關單位,對於兩岸產業互補和合作,都正在積極推動中,但如果沒有制度上的安排,要如何執行?因此,他呼籲雙方要透過各種管道加強制度上的協調,否則就會錯過「十二五」這個機會。

圓桌論壇主持人陳瑞隆也以中國大陸要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例,當時也是體制面最難解決;因為這是最困難的部份,期盼兩岸雙方要加倍努力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