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僵化思維活化舊區創造文化產業新猷

新馬路區多個坊會將於今明兩日舉辦「特區文物建築的保育和活化」論壇,邀請港澳地區的專家的學者到福隆新街、福榮裏、十月初五街等街區進行實地考察,並發表演講。據主辦者指出,「澳門歷史城區」已於二零零五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澳門的中南區仍散落著不少很有價值的文物建築,例如福隆新街等街區,這些散落街區角落的歷史建築物,雖然名氣及價值不及「歷史城」區,但也是澳門歷史城區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份,極具歷史觀賞和保護價值,是澳門社會變遷的見證,也是本澳發展休閒旅遊業不可少的珍寶,非常值得當局保育與活化。為推動政府在澳門文物建築的保育,重新發掘舊區的旅遊資源等方面的工作,為舊區增值,保護及活化這些被遺忘、忽略的歷史建築,以把澳門建構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正是他們舉行「舊區文物建築的保育與活化」論壇的目的。

按主辦者的構思,是希望政府能加強與居民溝通,主導對區內建築群進行維修及保養。同時希望政府考慮美化區內建築物,讓其成為婚紗拍攝的熱點。並由政府提供政策措施,使用區內的空置商鋪,資助本地文創人士在該區進行表演,藝術創作等,吸引更多旅客到該區觀光購物。與此同時,當局可以利用福隆新街內富有特色建築的巷裏,進行規劃、優化,於節假日將部份街道設為步行區,打造成街頭藝墟或跳蚤市場。政府除了對該區作適當的維修、美化與改造,也要加強宣傳該區的特色,以吸引旅客。同時要制定長遠計劃,與周邊區份連貫起來,推動整個舊區活化,將澳門變成一個真正的觀光旅遊城市。

新馬路街區各坊會的這一動作,予以人們幾個啟迪:其一、如何將「保護世遺」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其充分發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二、如何將文化創意產業與舊區發展結合起來,成之成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的重要一環?三、如何使新馬路一帶的舊街區,與「澳門歷史城區」連成一體,進一步充實「澳門歷史城區」的內涵?

「保護世遺」與「經濟發展」,是一對矛盾。本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所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是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但一些地方的做法,是把「世遺」頭銜當作是「金蛋」,認為可以促進旅遊發展。出於這樣的思路,一些地方在「世遺」區內濫建成現代化的建築物,如甚麼登山纜車、電梯等,而被「世遺中心」掛了「黃牌」,甚至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予以除名。而另一個極端,則是一些「世遺」地為了發展,而寧願放棄「世遺」頭銜。已擁有二十七處「世遺」的英國,也放棄了繼續「申遺」。

澳門特區在推動「申遺」時的其中一個宗旨,是要促進澳門旅遊業。「申遺」成功後,文化局在「微觀保護」「世遺」本身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被列入「世遺」的建築物都保護得很好;但從「宏觀保護」的角度看,卻是失敗的,因而被世遺中心發出了警告信,民間也發起過「護塔」行動。

最令當局尷尬的是,「世遺」本身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並未如預期。誠然,「申遺」成功後,每年來澳旅客都有大幅增長,但大多數遊客是直奔各個賭場,只有一些旅遊團客和背襄客,才去參觀欣賞若干「世遺」建築。「世遺」對澳門的效益,只是停留在旅遊書籍上。倘套用市場術語上的「有價無市」說,那就是「有盛名無效益」。

由於澳門特區政府各行政機構的「各行各道」,也造成「世遺」的「保護」和「利用」的隔閡。比如,文化局與旅遊局雖然同由一個司長領導,旅遊局將「葡國土風舞」當作是澳門的文化瑰寶及宣傳澳門旅遊文化的「殺手」,但文化局則卻沒有考慮將之納入申報「非遺」名單;同樣,文化局為翻新福隆新街做了大量工作,使之盛名中外,但諸經濟行政主管部門,卻從來不去考慮如何活化它,使之具有經濟效益。尤其是在特區政府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響應中央政府「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的主打項目之一,卻又遇到土地匱缺等困難時,卻無人想到充分利用福隆新街等舊街區的問題,白白浪費了這一寶貴資源。

而另一方面,目前不少人都在慨嘆,許多具有澳門特色的小吃,如咋喳等,因為經營成本高昂,包括舖租、人工昂貴等,而成了「瀕危項目」甚至是「滅絕項目」。政府經濟行政主管部門為了救活這些「特色項目」,也想了不少辦法,包括優惠貸款等,但仍難以抵禦租金高昂而難以為繼。如果能夠靈活一些,由政府「包」下福隆新街,再廉租給這些小食店,就不但可以活化舊區,而且還可搶救具有澳門特色的小吃。

在這方面,內地一些地區是有成功經驗的。如被列為「世遺」的麗江古城,就將古城的舊建築,作為茶坊和出售具有納西族特色旅遊紀念品的店鋪,既活化了古城,又把「負擔」變成了「金蛋」,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之成為麗江古城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實際上,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麗江市副市長楊一奔女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指出,沒有商業就沒有今天的麗江古城。因為麗江古城是從唐朝以來茶馬古道上重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著商業傳統。到「二戰」的時候,麗江是中國內地唯一通向海外的地方,也是抗戰物資的集散地。據史載,當時麗江商家雲集,大約有一千二百多商家。目前,麗江古城裏的商家數與當時的數量相差不大。為了使麗江古城的傳統文化商業得以維持,管委會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由管委會下屬的管理公司每年出資二百萬元支付房租,請納西族知名文人、手工業者在古城開館授藝,形成二十六戶納西文化傳播點,對納西生活、宗教、民俗、文化、藝術進行全面展示;二是管委會手頭還有面積可觀的直管公房,這些公房的出租將對從事納西文化研究和開發的人士給予大幅度的優惠。

而南京的秦淮河畔的活化,也值得學習。因為秦淮河畔與福隆新路的背景有點相似,在當時都是「煙花柳巷」。而南京市政府則在秦淮河改造時取其「精華」,保留具有當地人文特色的茶藝和文藝表演;去其「糟粕」,禁止「青樓賣笑」。這就使到中外遊客有一個好去處,領略到江南風情,也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現在特區政府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又苦於沒有土地。其實,福隆新街一帶舊區就是好地方之一,而且也符合某些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所需面積不大,只有幾個人從業的特點。倘若政府給予租金補貼等優惠,是有奔頭的,也能恢復幾十年前的繁榮盛況,非賭遊客也多一個好去處,而且能感受到更多的澳門特色。

「事在人為」。這需要政府相關人員有所作為,不要死守框框、按章辦事,而是充分發揮客觀能動性,各個政府部門之間打破間隔壁壘,拋棄「與己無關,高高掛起」思維,衷誠合作。這樣,就能活化舊區,保持其特色,又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為澳門創造多一個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