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口爭奪戰

你能決定地鐵口離你家小區門口的距離嗎?如果不經過我家,怎麼能爭取過來?“加站委員會”、“保站委員會”應運而生。一場圍繞著地鐵站口展開的戰爭,蔓延開來。北京天通苑通過簽名活動、打爆政府電話,成功讓政府改變了原有的地鐵規劃。北京三環新城的業主也試圖複製天通苑模式,但民意不可能每一次都完勝。

大凡居住在城市的人,都希望有條地鐵通過自家門口。每當傳來新的地鐵線路的風吹草動,方圓十裏的居民都開始盤算,這條地鐵會不會經過我家?如果不經過我家,怎麼能爭取過來?“加站委員會”、“保站委員會”應運而生,萬人簽名、媒體呼籲、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遞交訴求書等招數屢見不鮮,他們力圖在遊戲規則之內,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地鐵引入小區周邊。

且不說地鐵帶來的房產的升值—北京4號線一開通,周邊的小區在3個月內每平方米上漲了2000-3000元不等,再考慮到日益擁堵的交通: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430萬輛,並以每年50-60萬輛的速度增加,人們對地鐵的渴求也不難理解。

一場圍繞著地鐵展開的戰爭,蔓延開來。

地鐵站不翼而飛

劉力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某些小區都能改變原有規劃加一個站地鐵,自家門口明明已經開始動工的地鐵站卻飛走了?

2010年4月中旬,北京三環新城的業主劉力注意到,位於小區南門50米開外的地鐵10號線二期孟家村站悄然停止了施工,建設工地大門緊閉,工人也所剩無幾,喧鬧的工地變得寂靜無語。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京城媒體傳出豐台火車站擴建的消息,“當時傳出的消息是豐台火車站要建成一個3倍于北京南站的火車站,關聯的地鐵站有可能隨之調整。”劉力說。關聯的車站是指離豐台火車站最近的孟家村站和前泥窪站。

對於飽受堵車之苦的三環新城業主而言,地鐵孟家村站是他們的救星,位於南三環和南四環之間的三環新城小區住戶大約有3萬余人,全憑一條並不寬敞的育芳北路通往三環,“我們附近沒有主幹道,都是次幹道,相當於一個死胡同,上三環就一個口,附近還有好多小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幾乎天天堵車。”劉力說。

敏感的業主們立刻將地鐵站的停工和豐台火車站的擴建聯繫起來,“我們從一些內部渠道打聽到一些消息,知道我們的地鐵站可能保不住了。”

得知消息後,三環新城的業主拍案而起,“地鐵站是公示過的東西,而且都開工了,你怎麼能說取消就取消,連個招呼都不打?”很快地,有了第一次簽名活動,4月24日至25日兩天,共有10456名社區居民在反對撤銷孟家村地鐵站的簽名簿上簽了名。

實際上,萬人簽名行動在北京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常住人口超過50萬的北京最大社區天通苑就曾經自發組成“加站小組”。通過簽名活動、打爆政府電話,成功地讓政府改變了原有的地鐵規劃,在天通苑增加了一站地鐵,後來,這個典故被認為是尊重民意的典範,並被上海、深圳等地效仿。

劉力曾經總結了天通苑成功的幾個要素—有核心組織“加站小組”、具體行動方案、簽字活動、發動媒體攻勢。三環新城的業主幾乎全盤複製了天通苑的方式。

第一次簽字活動過後,三環新城的“保站委員會”成立了,“我們也不是一個很正式的組織,只是二十多個熱心的業主,一起商量,研究對策,讓大家覺得有個機構存在,便於團結。”保站委員會的發起人之一正是劉力。

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保站委員會”的成員之間並不打聽彼此的真實姓名和具體的工作單位,大家以網民互相稱呼。在地鐵規劃設計部門的業主開始為保站委員會提供一些內部消息和專業意見。“保站委員會”也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地鐵的方案,而且拿到了地鐵站新的規劃圖,規劃圖紙顯示,10號線原有的前泥窪站和孟家村站被取消,在擴建後的豐台火車站的垂直上方有個地鐵站。原本三環新城的居民只需要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地鐵站。按照新的方案,需要半個小時。

“更重要的是安全問題,鐵路客流和兩側居民的客流累計在一起,勢必對地鐵站造成一個大的衝擊,對乘車人的安全沒有保障。”劉力認為。

為了反駁這個方案,劉力和“保站委員會”的成員不但開了若干次會,還在業主論壇、各單元樓的門口上公示了七八天,讓大家提出意見。

民間的行動開始得到官方的回應,“5月份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信訪局多次給小區居委會打電話,問小區居民什麼情況,就怕居民有火爆行動,看我們沒有過激的行動,說要召開第一次見面會。”劉力說,“當時我們還覺得挺有希望的,因為有5號線天通苑加站成功的例子。”

不平等的博弈

三環新城的業主們最初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和天通苑不一樣,天通苑當時需要加站並沒有利益對立方。“我們的訴求沒有利益對立方,居民願意,當地政府、居委會、物業也願意。唯一可能說麻煩的是,政府這邊需要追加投資,不存在很難抉擇或者對他方利益有損害。”天通苑5號線加站小組的樓必成回憶道。

豐台火車站卻是橫亙在三環新城面前的一座大山,“咱們小平民要搬動鐵老大是很有難度的。”保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程前說。

5月17日召開的第一次居民見面會,官方陣容強大,除了北京市規劃委委員會,還有北京市城建設計院、市政設計院、市軌道建管公司、鐵道部三院、豐台規劃分局、豐台區信訪辦等,而政府拿出的方案和劉力之前拿到的三站合一的規劃圖幾無差異。三環新城的居民代表在見面會上拿出事先準備的發言稿和反對意見,當時沒有得到明確答復。

市規委在第一次見面會上稱,三站合一的方案並不是最終的方案,最終的規劃方案還將結合居民的反饋和總體實際情況作出決定。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還提出,有可能將地鐵16號線引入小區周邊,居民出行就可以有多個地鐵站選擇,而不用擔心來自火車站龐大的客流。

但三環新城的業主們並不領情,10號線孟家村站已開工了還停工呢,16號線還沒開工,更沒影兒了,只是畫餅充饑。

“我感覺他們不是來談的,是來說服你接受新方案的。”參加了第一次見面會的程前說。

“牽扯到多方利益博弈時,我們居民利益是最無關緊要的。”劉力有點氣憤。

第一次見面會之後,劉力發現事態有點不妙。以前在論壇上提供一些內部消息的業主,這時也不再發言,不肯露面了,只是婉轉地告訴劉力“沒法參加”。

失去了內部消息和專業意見的“保站委員會”在和官方的博弈中失去了底氣,“對方都是專業人士,從設計角度給你講為什麼地鐵站不能設在這兒,這是我們的弱項,我們無法反駁他們。”程前說。

斷了消息來源的“保站委員會”,只能通過網絡搜集一些資料,估算出豐台火車站建成後的客流、地鐵10號線的客流、還有新加入的地鐵16號線的客流、地面火車站公交樞紐的客流,附近大型居民區的客流,認為“三環新城的居民將要天天面對的混亂、擁擠、隨時可能發生踩踏的危機。”並以此為理由反對三站合一的方案。

劉力很羡慕天通苑的加站小組,“他們有專業人士提供意見,我們小區的專業人士都禁言了,我自己也不是做規劃設計工作的。”天通苑加站小組的核心成員盧大興是一名軌道工程師,在中鐵局下屬的地鐵設計院工作,他認為地鐵5號線再在天通苑多設一站從技術上看是完全可行的;曾經在湖南省交通委工作多年的阮亞占,熟悉政府部門的流程,他為此撰寫了一份《行動指南》,建議鄰居們用電話和信件“轟炸”政府。

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的三環新城,基本照搬了天通苑的模式,開始了電話和郵件轟炸,劉力、程前和其他熱心業主把各個相關政府部分網站的網址、電話、郵件在社區網上公佈,還在各個單元的門口用漿糊貼上公告,配上醒目的標題“誰來保衛我們的地鐵站”,建議鄰居直接呼籲,打電話,留言。

讓劉力們失望的是,他們的行動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樣,沒有回應。“我們不能死等著,政府還以為我們默認了,於是就有了第二次簽名。”

程前說,第二次簽名要求不撤站,不並站,原地保留地鐵站。徵集到的7000多個簽名還被裝訂成冊,加上劉力起草的《關於三環新城居民要求原地保留孟家站地鐵站》的訴求書,送去印刷廠印了5冊,分別送給各個政府部門。

從把訴求書和簽名送去北京市規劃局開始,業主代表們在兩個月內進行了5次信訪,大多數時候,得到的答復並不能讓他們滿意。

6月25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領導接待日當天,劉力見到了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副總規劃師王瑋,被告知“待正式方案出臺後,你們會發現到地鐵站的距離比你們想像的還要近。”

據北京市規劃委稱,規劃和建設地鐵,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居民的出行。三環新城居民關於孟家村地鐵站的意見已經反映到市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市政府和相關部門都非常清楚,也非常重視三環新城居民的意見。

但劉力還是認為,官方和民間都在自說自話,誰也無法說服誰,“我們跟工作人員說,把我們的意見往上反映反映,你儘量跟領導說,採納我們的意見;工作人員說他們也沒有辦法,你們儘量跟群眾作解釋。”

在三次簽名、一輪電話轟炸、五次信訪活動之後,事態並沒有向“保站委員會”希望的方向發展,反而在最後一次簽名活動中,驚動了警察。據《京華時報》報道,最後一次簽名,業主出動鑼鼓隊,並高舉橫幅在小區內市政路上巡迴,遭當地警方干預才將簽字現場穩定。

塵埃落定

7月27日,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居民見面會上,城建設計院演示站最終的方案:地鐵孟家村站的站名得以保留,地鐵主體移出火車站,位於豐台火車站南廣場北側,以地下通道與火車站連通,並在靠近三環新城的地方設有站口;地鐵前泥窪站北移70米;為防止大客流對地鐵站站臺的衝擊,站臺寬度加寬到16米。

三環新城的居民並不買賬,“看上去好像我們留住了地鐵站,其實只是豐台火車站的地鐵披了個孟家村的馬甲。”

“保站委員會”認為,最後的方案並沒有達到他們提出的“不撤站、不並站、獨立設站”的訴求,新方案的地鐵站具備4種最擁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