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貧富差距持續惡化 兩者相差28倍創歷史新高

臺灣貧富差距持續惡化!“財政部財稅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年所得近281萬元(新臺幣,下同),最底層的窮人,全年所得只有9.9萬元,兩者相差28倍,創歷史新高。

但實際的貧富差距狀況可能更嚴重。稅務官員說,真正的低收入戶窮到連繳稅都不需要;許多有錢人以投資股票、買賣土地房產錢滾錢,身價很驚人、繳的稅卻很少。

官員說,財稅中心的報稅資料根本秀不出這些“殘酷的真相”,“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難以想像。

“財稅中心”公佈2009年度綜所稅統計專冊,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和前一年度相比,最貧窮和富有的10%申報戶所得統統縮水,但所得低的受創較重,平均所得從12.2萬減為9.9萬元、少了近兩成,高所得者從323萬減為281萬元、減幅13%,所得差距也從26倍拉大為28倍。

分析臺灣高低所得者的收入來源,資料顯示,中低所得者主要所得來源是“薪資所得”,以稅率6%的民眾為例,每戶平均薪資所得只有54萬元。

至於年所得淨額1000萬元以上、稅率40%的民眾,收入最大宗是“股利所得”,每戶平均有1836萬元,顯示這些有錢人靠股票錢滾錢的實力雄厚,而且賣股賺錢還不用繳稅。

有錢人的第二個收入來源是“薪資所得”,每戶平均薪資664萬元,光是薪水的零頭都比低所得者一整年賺得多。

以縣市別來看,平均每戶所得最高的是臺北市,達113萬元,其次是新竹市的104萬元、連江縣的91萬元。

平均每戶所得最低的則是嘉義縣,平均只有62萬八千元;彰化縣是63.5萬元,倒數第三則是雲林縣64.2萬元。

這十年 平均只加薪132元

貧富差距再創新高,更凸顯臺灣所得分配不均持續惡化!去年雖然創下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卻是“無感復蘇”,一般受薪階級無緣分享經濟繁榮的果實,因為,財富都跑到大老闆的口袋裏了。

最近10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3.92%,民眾平均加薪幅度0.6%,同一時期,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最有錢與最窮的年所得差距,從20倍出頭,如今已逼近30倍。

也就是說,10年前,你的月薪是2.2萬元,10年後,變成2.2132萬元,只加薪132元。

那麼連續十年高經濟成長都哪去了?

答案是,這些全民共同創造的財富,多數流向金字塔頂端、高所得者口袋裏了,而這也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民怨日復一日高漲。

改善所得分配惡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賦稅手段達到財富重分配,多賺多繳(稅),少賺少繳(稅)。

然而馬當局“減稅拼經濟”,從遺贈稅到營所稅,拼的都是富人的財庫,一般受薪階級族的稅“一毛也跑不掉”。

當局倡議“黃金十年”拼經濟,強調“成長性”,卻在分配正義的設計上付之闕如,所得惡化的民怨如無法適當紓解,“黃金十年”恐怕變成馬當局的“八年抗戰”。

學者:不稅改 貧富只會惡化

“中研院士”胡勝正指出,不論景氣好壞,“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趨勢已定,未來幾無逆轉可能,“但這並不表示政府應該坐視不管、甚至雪上加霜。”

胡勝正表示,舒緩貧富差距持續惡化,當局可行的政策不少,中長期來說,當然是致力於產業結構轉型,提升民眾生產力與商品附加價值;而短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賦稅改革,達到財富重分配的效果。

他強調,想要縮短貧富差距,甚至消除富人“合法避稅”,上班族“一毛稅跑不了”的不合理現象,就要課征土地交易所得稅、證券交易所得稅等資本利得稅,“這些賦改會都曾經建議過,就看政府有沒有改革魄力。”

政大財稅系教授曾巨威也說,臺灣貧富差距約從1980年開始惡化,2、30年來,不知歷經多少次景氣迴圈,但貧富差距還是持續擴大,這表示影響臺灣貧富差距的因素,跟經濟起伏的關聯度並不高。主要還是與制度設計不良,欠缺分配正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