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出現不和諧噪音 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出現不和諧噪音

人們常說,澳門社會較為和諧,較少噪音。在整體上說,這個評價不假。但若就個別事件而言,卻是不太準確,因為有個別團體或個別人士的處事方式,卻是一點兒也不和諧,而是充滿暴淚,甚至比香港的「長毛」有過之而無不及。前日在「澳廣視」門前所發生的一幕,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據報導,工人自救會和新澳門紮鐵聯合會共約四十人,前日下午到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遞信,聲稱不滿「澳廣視」所播的國際新聞比重過多,要求報道更多本地民生新聞。期間因不滿「澳廣視」行政總裁梁金泉未有親自接信,推開「澳廣視」設置的鐵欄,並投擲雞蛋,最後撕毀塗上「黑狗血」的梁金泉照片離去。混亂中,「澳廣視」一名職員報稱受傷和手提電話損毀,「澳廣視」已向警方報案。

此次行為,其有關訴求是否完全合理?該團體指責「澳廣視」報導的大多報導國際新聞,對於基層市關心的話題甚少報導,好似他們的請願消息就少有報導。這是「唯我為主」的表現。「澳廣視」作為一個公共媒體,當然應當報導民生事務,實際上正在努力爭取平衡報導,盡管仍未盡如人意。至於某團體的超出依法請願範疇的行為,是否就要非報導不可?

記得十七年前,還是劉松藩出任台灣「立法院長」之時,筆者籍著參加港澳新聞界訪台團訪問「立法院」之機,詢問「立委」們為何經常打架,成為國際大新聞?劉松藩回答說,「立委」打架成為國際電視大新聞,確實令台灣民主政治蒙羞。最初,是民進黨「立委」不滿因其人數處於劣勢,其提案無法獲得通過,而且媒體也不報導,因而要籍打架來引起社會注意,這還可以理解。但到了後來,民進黨的議席已經較多,而且由於他們的表述能力較高,故他們所提的議案已得到較為充分的報導,也已引起社會上的注意,但他們仍然照打架不誤。有一段時間,電視記者們發覺,那些藍綠「立委」自天打,晚上卻攜手到酒家狂飲,「老友鬼鬼」,使到記者們大有上當受騙被利用,成為他們打架的幫凶的感覺。因而商定,凡是「立委」打架的場面,一律不拍攝、不報導。果然,在電視台杯葛播出「立委」打架鏡頭之後,那些以「打架」搏出鏡搏知名度搏得票率的「立委」們頓覺「冇癮」,白費力氣,徒勞無功,就不打了。在平靜了一段時間後,有電視台忍不住,偷偷拍攝了衝突火爆場面並播出,其他電視台不甘「漏新聞」吃虧,也紛紛跟進,使到熱衷於打架的「立委」們大受鼓舞,又再打起架來。

從劉松藩的這番話看,某些對社會不利尤其是「兒童不宜」的新聞,按照「社會責任論」的原理,各媒體機構是擁有是否報導的選擇權的。當然,選擇報導也並非壞事,如「澳廣視」受襲新聞的畫面由自家播出後,卻是引起人們對這兩個團體的一片譴責之聲,即使是在平時對特區政府持批評意見的網上討論區,在提到此事也基本上是予以譴責,而這些譴責者,並非是批評者所指的「五毛黨」,而就是批評者自己。

連「非五毛黨」也對這兩個團體進行譴責,可見其行為確實有悖於常理。而且從某個角度看,也很容易被人們以這兩個團體也是對特區政府持批評態度,而容易會將其與其他批評者同提併論,使到其他持批評意見的團體成為被殃及的「池魚」。正因為如此,一些理性的批評團體,在行為上就都十分注意與之劃清界線,如在今年「五一」遊行,理性的遊行團體就不但是組織了糾察隊,而且也完全服從警方的安排,遊行到了政府總部遞交請願信。這樣做,既享受到《澳門基本法》所賦予的基本人權,反映了自己的意見主流,達到了目的,又向世人展示他們是理性的一群,並不屑於與搞事者為伍。

某些團體確實有「搞事」之嫌。否則,為何事先準備了雞蛋、「狗血」?這就顯示其並非是要理性反映自己的訴求主張,而是要以「非常規」的方式來搞事。因而其反映訴求只是一個工具,真正的目的是要像台灣民進黨的「立委」那樣,爭取出鏡。聯想到近年發生的一些怪事,包括衝擊勞工局與社會團體主辦的失業工人培訓班,在廣庭大眾中「拜祭」政府官員,以至是在「銀河」招工現場,發生了後來被證實是假案的「假招工」事件等。再聯想到一些團體去年「五一」遊行時,並非是要向政府總部遞信,而是要製造「大件事」。因此,這些做法,為的是過程,而非結果。這就更證明他們所提出的「主張訴求」只是工具,目的是要將媒體以至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的「肢體行動」之上。這種「吸引注意力藝術」,只能是從某些國際組織中學習而來。

實際上,某些團體專門挑選周日休息日遞信,擺明「遞信」並非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要「做戲」,因為明知梁金泉當日休息不在公司。而且,也明知星期日新聞較少,各媒體都在為「沒有新聞」而頭疼,都在「敲鑼搵頭條」。而這樣做就較為容易上到新聞的版面甚至是上了頭條,就可有他們已有「做事」的憑證了。

這使人想到了當日不在現場的另一位遊行常客的自述,他每一次「搞事」之後,都要收集報導該事件的報章或視頻,就可到香港某與外國政治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特定團體中拿錢。而某團體衝擊「澳廣視」的籍口,就是「澳廣視」不報導他們請願的新聞,並刻意做大件事,是否也是基於此背景,筆者無從猜測。但博出鏡,彌補「澳廣視」平時不報導的「損失」,卻是明顯的。這與同類團體也曾到不報導其新聞的報社門前搞事,可能也是如出一轍。

某團體指責說,「澳廣視」播國際新聞太多。這句話如果在台灣說,可能會笑甩人大牙。實際上,由於台灣地區的各家電視台過於沉湎於當地的藍綠爭鬥,而忽略國際新聞,早已被學者專家們評擊為「缺乏國際觀」,因而不是國際性電子媒體。如果此批評意見成立,反倒顯示「澳廣視」的做法並沒有錯。何況,國家「十二五」規劃給予澳門特區的經濟發展定位,是「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既然如此,就要放眼世界,胸懷全球,擴寬澳人的視野和提升思維角度。就此而言,多播國際新聞有甚麼過錯?!因此,派出記者到日本採訪地震後新聞,是可喜的嘗試。當然,如能更深入地報導澳門民生,找出問題的癥結,協助特區政府進一步改善,那就更好。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