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期間蔣介石為什麼沒有出兵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軍隊入侵朝鮮,同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被退守台灣的蔣介石看作是“反攻大陸”的契機,他曾3次向美國提出出兵朝鮮,均遭到美國政府的斷然拒絕。

蔣介石認為撈到“敘命稻草”

6月25日,蔣介石正在吃早餐,蔣經國送來一份情報簡報,內容零星雜亂,大意是說南北朝鮮發生戰爭。直至深夜10點,蔣才接到台灣當局駐南朝鮮機構負責人邵毓麟的大致戰況報告。

蔣介石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終露端倪,他對朝鮮戰爭的反應基本與邵毓麟在報告中的分析不謀而合。邵毓麟說:“韓戰對於台灣,只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面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們””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中(台)韓休戚與共,今後韓戰發展如果有利南韓,亦必有利我國,如果韓戰演變成美俄世界大戰,不僅南北韓必然統一,我們還可能會由鴨綠江、由東北而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進展不幸而不利南韓,也勢必因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的警覺,加緊援韓決不致任令共黨渡海進攻台灣了。”顯然,在蔣介石看來,朝鮮戰爭無疑成為其流亡命運的救命稻草。

本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杜魯門當局對國民黨政府非常失望,認為蔣介石已不可救藥,甚至有從政治上拋棄蔣介石的想法。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開始以一種進行遠東局部戰爭甚至全球大戰的觀點來重新審視他們的對華政策,其中對台政策也發生了一系列劇烈變化。美國政府為了“保護”他們在亞洲的利益進而實現征服全世界的野心,開始在亞洲扶持反對社會主義的傀儡政權,於是蔣介石又有了可以利用的“剩餘價值”,台灣被納入美國的戰略防禦體系,成為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基地。當時,蔣介石無時不刻都在想如何“反攻大陸”、“反共複國”,朝鮮戰爭的爆發讓他再次看到“希望”。

台軍出兵朝鮮計劃出籠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夕,駐東京的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派海軍上將柯克抵台,與蔣介石談判關於派台灣軍隊開赴南朝鮮,以協助李承晚政權抵抗北朝鮮可能發動進攻的問題。蔣介石借機獅子大開口,向美軍大要武器裝備,由於要價太高遭到柯克拒絕,雙方談判一時陷於停滯。

朝鮮戰爭爆發後,南朝鮮軍節節敗退,李承晚緊急向美國政府求救。在美國政府決定出兵前的6月26日,麥克阿瑟即致電蔣介石,詢問在“確保台灣安全”的前提下能否派兵援助南朝鮮,這個消息令蔣介石喜出望外。當天即致電李承晚,對朝鮮半島戰事表示“關切”。隨後,蔣介石在陽明山莊召開緊急會議,就出兵朝鮮問題進行討論。開始台軍方反對出兵,但王世傑、葉公超等“外交人士”卻認為這是“政治上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應該出兵。會議經過4個多小時的爭論,最後做出出兵朝鮮的決定,並擬訂由國民党軍主力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初步方案。蔣介石當日下午即複電麥克阿瑟,告知台軍准備參戰。6月29日,蔣介石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願派遣3.3萬陸軍“精銳部隊”參加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攻北朝鮮。7月31日,麥克阿瑟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名義訪問台灣,蔣介石再次請求出兵參戰。

如意算盤落空

6月28日,台灣派顧維鈞、胡適到白宮拜會杜魯門,面交蔣介石6月26日向杜魯門建議派國民黨第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電報副本,再次向美國表示參戰決心。當時,杜魯門態度積極、表情愉悅,蔣介石聞訊大為振奮,以為出兵有望了。

然而,美國政府內部在接受還是拒絕蔣介石援助南朝鮮的問題上出現了意見分歧。杜魯門認為可以接受,因為國民黨軍隊的參戰可以減少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傷亡。但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卻認為,“美國把第七艦隊派到台灣,正是因為台灣是可能遭到攻擊的地區之一。現在,一方面花美國的錢去保衛那個島嶼,而另一方面這個島嶼的理所當然保衛者卻跑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做多少有些矛盾。”他還認為加果蔣介石的軍隊出現在朝鮮,中國大陸就可能馬上決定參戰,因為解放軍可以借此機會打擊蔣介石軍隊。與會的美國三軍聯席會議參謀長也認為,蔣介石所提供的3萬人,“盡管他們說是最精銳部隊,現代化裝備卻很少,其後果最終恐怕會像李承晚軍隊無法對付北朝鮮的坦克一樣”,而且這還要動用美國的運輸力量,將台軍運往朝鮮前線,這樣做並不划算。最後,杜魯門只好同意多數人的意見,否決了蔣介石的出兵計劃。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蔣介石又於11月份再次向美國提出出兵朝鮮,美國政府再次予以拒絕。

當朝鮮戰爭激戰正酣之時,蔣介石於1952年2月第三次向美國提出參戰要求。美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蔣介石一再要求出兵朝鮮,並不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軍距離韓國最近,是能夠赴援最快的友軍”,而是另有企圖。而在朝鮮戰場上,美國一開始就想把戰爭控制在一定規模之內,因此不會讓台軍參戰影響他們的既定決策。雖然在朝鮮戰爭之初美國重新承擔了“保護台灣的責任”,但杜魯門政府還是希望把這個‘責任’保持在最低限度。因為如果美國過分干涉,不僅會激怒中國大陸,還會在亞洲各國激起強烈的反美情緒,並會促使中、蘇更加接近,並可能導致美國和這兩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全球性的戰爭,這與美國的全球戰略背道而馳。另外,此時英國已經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提出英國“不能和台灣軍隊並肩作戰”,美國當然要“取英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杜魯門第三次拒絕了台軍入朝參戰的要求。於是蔣介石欲借助美國的力量“反攻大陸”、“收復失地”的如意算盤最終完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