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亞談話對澳門公務員也有參考價值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前日在北京會見首屆「香港大學生外交夏令營」的談話中,有關香港公務員「成也英國,敗也英國」的內容在香港引起一番震動、反思。相信,這是他履任後半年多來,以其以往在駐外期間觀察外國公務員體制及運作的經驗,來與香港公務員的體制狀況進行對比觀察,並透過親蒞香港調查研究分析之後,所得出的結論。

其實,王光亞的這番談話內容,對澳門公務員也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尤其是他所指出的香港公務員在港英培訓下水平雖高,但只懂接受及執行指令,「完全培養的是civil servant (公僕),而未能培養對香港未來發展,加以政治上設計和長遠規劃的人才」,因而縱然香港已回歸十多年,但大部分公務員的心態卻是「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過去是聽Boss(老闆),現在自己當了Boss,都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個Master(主人)」;及他認為,特區政府應按香港的情況作長遠設計及規劃,各級官員更應「不僅把今天的事做好,而是要把香港明天、後天,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以後的事要想好,設定好目標,自己設定政策,包括人才的培養,面向目標向前走」。

當然,澳門公務員與香港公務員的來源有所不同,並不存在所謂「成也葡國,敗也葡國」的問題。實際上,當年管治澳門的葡國人,並沒有港英當局「以華制華」、「以華治華」的「雄才偉略」,長期以來沒有向華人開放公務員職位。從而使得澳門的公務員系統,除個別從葡國調派來澳任職者的專業水平較高外,基本上就是由專業水平甚至是文化水平也不高的澳門土生葡人來充場——只須具有葡文小學四年級學歷就可以入職,許多中級職務在位者只不過是葡文高中畢業的水平,廣大華人居民因為不懂葡文而被排拒在公務員大門之外。

直到中葡兩國簽署《中葡聯合聲明》,明確中國政府將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並將對澳門實施「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之後,為了避免澳門政權交接時出現「真空」,中方提出「中文官語化」、「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三大任務之後,澳葡政府才急匆匆招攬大批華人居民大學畢業生進入公職,並實行「赴葡進修」計劃。在此情況下,就不存在所謂「成也葡國」的問題,因為他們無論是在感情淵源上,還是在接受教育背景方面,都不具有「葡國因素」。反倒是因為這些華人公務員,除個別是在歐美留學返澳的「海歸派」之外,絕大多數是到中華文化傳統濃鬱及中式政治特點鮮明的海峽兩岸的大學就讀,因而他們對內地的政治文化或寶島台灣的教育歷練的印象較為深刻。

應當說,由於內地「文革」期間,全國大學「停課鬧革命」,後來雖然復課卻又只是接收「工農兵學員」,因而大批從所謂「紅底學校」高中畢業的學生,希望能到內地升學卻又被阻擋了升大之路。直到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後,澳門的高中畢業生才有機會報考內地大學。但此時由於百廢待興,師資也因受「文革」影響而出現斷層,學術品質可能難以與師資大多是留學歐美具有博士學位的台灣各大學相比。而且,由於兩岸的教學體制不同,台灣的大學教育偏重於學生的開創性和靈活思考,不同於內地的大學生「死背英語單詞」的學習方式,因而在早期,在本澳「藍底學校」畢業後赴台灣升大的公務員的從政表現,要比在內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要「耀眼」得多。

但在內地繼續深入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一大批「海歸」人才進入各大學任教,內地各大學的學術品質有了快速的進展,再加上澳門赴內地升大的學生受到內地生勤奮刻苦向學的氛圍的影響,其對學習和運用的主觀能動性已迅速追上,甚至高於赴台就讀的本澳學生。但因此時「公務員本地化」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他們已經錯過了進入公職的高峰期,難以進入公務員系統。,

雖然澳門華人公務員並不存在「成也葡國,敗也葡國」的問題,但在回歸初期,卻仍有王光亞所說的「只懂得接受及執行指令,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欠缺對未來發展加以政治上設計和長遠規劃的人才的通病,而且更為嚴重,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連執行力也欠奉,因此才有回歸初期的「強特首,弱官員」之說。在邁入第二屆特區政府後,公務員的對行政運作已有所磨合,開始能有所作為之時,偏又爆發了「歐文龍案」,那種疑似「白色恐怖」的社會氛圍,令到不少公務員擔心會被視為「官商勾結」,弄得不好就要「進班房」,因而前怕狼後怕虎,喪失了對本職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和承擔,一度比王光亞所指的「只是懂得接受和執行命令」還要嚴重,因為他們擔心來自上級的命令,有可能會被視為「歐文龍式」的指示,萬一事發自己就吃不了兜著走,被廉署「請飲咖啡」,擔驚受怕。

盡管如此,仍是有一些公務部門及其公務人員的表現是不錯的。如行政暨公職局、登記局、身份證明局、財政局等面向「澳人」的部門,接待市民的硬件和軟件,以及態度等均大有改善,讓廣大「澳人」悠然生起「當家作主」的感覺。近年土地工務局在收回公地及拆卸違章建築等公務上的積極表現,也讓廣大「澳人」擊掌讚賞。

更由於澳門具有「半個行政區」的底蘊,並無香港「精英公務員」那樣的殖民地思維殘餘,而致拒絕與內地接軌的心態十分嚴重,反而是樂於與內地的關係較為融洽,也樂於與內地對接、被「規劃」。如對粵澳大型跨境工程合作的態度,就較為積極配合。

但是,澳門公務員的整體表現,仍是未能盡如人意,在魄力、能力、專業等方面,可能還不如內地的同行。再加上澳門特區政府缺乏激勵機制,回歸十一年來並未對局廳處級官員進行輪調「大執位」,除非有「出缺」,下級官員極難上位,因而形成「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心態,反正眼看直到退休「吃糧」之時都沒有晉升的機會,又何必認真拼搏。

因此,要讓公務員有上進心,「不但要把今天的事做好,而是要把明天、後天,一年、二年、五年、十年以後的事要想到,設定好目標,自己設定政策,包括人才的培養,面向目標向前進」,不但是公務員本身要有上進心,要不斷進修,在實踐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而且特區政府也要打破目前「十一年一貫制」及「有為者無位,有位者無為」的悶局,實行公務員輪調制和激勵機制,讓有為的下級公務員看到有晉升的前途和機會,並實行汰庸升能,讓一批被實踐證明是有能有為者得以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