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後中美蘇的心理戰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開始大規模炮擊金門。從9月4日解放軍暫停炮擊金門這天起的4天裏,炮聲雖然一時沉寂,可是鬥爭卻擴大到國際政治鬥爭的大舞臺上,政治謀略鬥爭取代軍事行動,成為鬥爭的主題。

美國:戰爭訛詐

在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的幾天裏,美國國內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論。 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受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委託,發表了一份聲明,宣稱:“我們已經認識到確保金門、馬祖已經同保衛臺灣日益有關”,並表示美國要幫助臺灣國民黨當局防守金門、馬祖。

美國的戰略底牌真是如此嗎?其實,這一聲明的目的主要是表明其支持蔣介石的態度,而對以什麼方式幫助國民黨軍防守金、馬並未使用很明確的語言。艾森豪威爾卸任後在回憶錄中亮出了當時的底牌:“儘管臺灣決議宣佈了美國保衛該島嶼(指臺灣)及其毗鄰的澎湖列島的決心,可是,對沿海島嶼的襲擊並不能成為我們參戰的理由。除非我作為總統作出判斷,認為這次進攻乃是對臺灣發動進攻的第一步。 ”

雖然當時美國並不想同新中國作戰,但又發表了這樣一個聲明。艾森豪威爾事後說這是由於他採納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讓共產黨猜不透”的建議,說穿了就是一種戰爭訛詐,企圖使新中國因猜不透美國的底牌而就此在威脅前退縮。

然而,美國的這一戰爭訛詐出籠後,不但未嚇倒中國,反而在美國的盟國中和美國國內掀起反對的軒然大波。美國最重要的盟國英國首先公開表示反對美國為金門、馬祖而同中國作戰,其他英聯邦國家基本上也持同樣的態度。美國國內也是一片反對聲,尤其以在野的民主黨人對9月4日的聲明譴責最為激烈。一位民主黨參議員指責說:“美國正在被一個獨裁者、一個被逐出中國大陸的軍閥,從後門拖進一場戰爭。 ”

中國:兵來將擋

對於美國的戰爭訛詐,毛澤東雖然不想同美國打仗,卻表示不怕打仗,也以“戰爭邊緣政策”相對。中共中央採取了堅持原則立場、決不示弱的態度。同時又表示願意談判,向全世界顯示中國政府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誠意,以爭取國際上的同情。

毛澤東在9月5日至8日召開了最高國務會議,除了講到國內問題外,又著重講了國際問題,其中把炮擊金門形容為針對美國的“絞索”政策,也就是把美國套住。毛澤東對此解釋說:“我們炮打金、馬,美國人緊張起來,杜勒斯似乎要鑽進金、馬絞索,把台、澎、金、馬全都包下來。這也好,給套住了。我們什麼時候要踢他一腳就踢他一腳。我們主動,美國人被動。蔣介石過去給我們搗亂,主要是從福建這個缺口來的。金、馬在蔣軍手裏,實在討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我們現在不是馬上登陸金、馬,只是試試美國人,嚇嚇美國人。但有機會就打,機會來了為什麼不把金、馬拿回來?其實,美國人心裏也怕打仗,所以艾森豪威爾公開講話時沒有說死也要‘共同防禦’金、馬,有點想脫身的味道。他們想採取脫身政策也可以,把金、馬11萬蔣軍撤走就是。賴著不走,就讓蔣軍待在那裏,也無礙大局,美國人給套住就是了。 ”

在《人民日報》發表新聞的時候,毛澤東說:“對即將恢復的中美會談,要表個態,可以說寄予希望,不管將來結果如何,我們現在一手打炮,一手談判,一武一文。打炮是火力偵察,今天打了3萬發,配合天安門群眾大會,大造聲勢。談判是外交偵察,摸清底細。兩手比一手好,保持談判渠道是必要的。 ”

正是根據這種“一手打炮,一手談判”的要求,9月6日,周恩來針對杜勒斯的聲明,發表了一篇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其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指出台、澎、金、馬自古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完全有權對盤踞在沿海島嶼的蔣介石部隊給予堅決打擊和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任何外來的干涉,都是侵犯中國主權的罪惡行為。二是倡議中美兩國政府坐下來談判,恢復被美方上一年單方面停止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蘇聯:心裏有數

當時中國的盟國蘇聯,對金門炮戰十分緊張,生怕自己被卷了進去。 9月6日,對炮打金門摸不著頭腦的赫魯曉夫特派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到北京來探詢究竟。毛澤東和周恩來馬上會見了他,解釋說明不會打大仗,萬一中美之間打起來,中國也決心單獨承擔,不會拖蘇聯“下水”。

赫魯曉夫由於心中有底,便於9月7日發表了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警告美國當局在臺灣海峽慎重從事,並聲明一旦中國遭到侵略,蘇聯準備隨時援助。

當時蘇聯雖然剛剛因“長波電臺”、“聯合艦隊”事件同中國出現了不和的陰影,可是在葛羅米柯於9月上旬來華後,雙方仍同意在對外反帝鬥爭的公開場合要維持戰略上的一致。蘇聯的這種態度,對於當時在國際上抑制美國的侵略氣焰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國政府面對內外的譴責,加上它原先並不願意為金門、馬祖而戰,在周恩來總理的聲明發表當天,就表示歡迎恢復被它自己於上一年中斷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當天,艾森豪威爾還否決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要求,即在沿海島嶼遭進攻時可以派兵支援中國國民黨軍。

一度非常緊張的台海危機,從這時起開始顯示出緩和的苗頭。

(徐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