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業掀起罕見大規模“改變文風”活動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中國內地新聞報道中廣為詬病的官話、套話、大話和空話現象,連日來受到此間部分官方傳媒的抵制。

各種信息表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在其新聞行業掀起一場罕見的大規模“改變文風”活動,來自官方的正式表述為推動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廣泛深入持久開展。

北京當局向這個國家的22萬名編輯記者發出號召:“走進群眾。”當局進一步表示,新聞傳媒不止服務小眾,更要服務大眾。

根據中宣部部長劉雲山8月上旬為此次活動進行動員時的講話,可以發現中國力圖通過推動新聞從業者深入基層和民眾的方式,進一步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真正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新聞報道權、輿論監督權用到為民造福上來”。

上月初,北京舉行了慶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總結歷史經驗時強調,“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他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拜人民為師”,並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今天,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的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新聞出版大國。據官方統計,目前中國內地報紙總數超過1900種,期刊近萬種,新聞廣播電視逾300家,新聞出版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其中6200多家新聞機構擁有編輯記者22萬人,新聞網站、手機新聞發展迅猛。

但是,源於多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包括媒體業在內的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各種複雜現實因素,中國新聞業中暴露出的諸如追求“吸睛”效應的虛假新聞和炒作現象,牟取不當利益的有償報道,甚至新聞敲詐,高高在上的“八股新聞”等問題,正逐漸侵蝕這個行業的社會口碑和聲譽,也使其作為社情民意上下通達的窗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劉雲山指出,這些年中國新聞報道的文風雖有改進,但問題還遠未解決。他甚至抨擊說:“有的新聞報道冗長空洞、言之無物;有的文件語言、刻板生硬;有的追求另類、離奇怪誕,遠離普通百姓;更有甚者,有的隨意拔高、虛假不實。這是影響新聞報道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近日,中國主要新聞機構及其新聞網站以及地方重點新聞媒體“聞風而動”,紛紛展開由“一把手”牽頭的具體行動部署,同時在重要報紙版面、廣電時段以及網站顯著位置播發報道,創造輿論氛圍,部分行動迅速的媒體已率先將記者撒向鄉鎮農村的田間地頭,進行緊貼民眾的新聞報道。

《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說:“不到基層去,眼睛就看不清楚,思考就不夠深入,表達就不夠到位。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

談及自己曾和其他記者共同到農民家中採訪的經歷,《武漢晨報》記者蔡爽說當時有人嫌碗髒、椅子有灰塵而不喝水、不願坐,因此和採訪對象仿佛隔了一層膜,這讓其真切體會到“你靠近老百姓一步,他就貼近你一分”。

在近兩年社會影響力急遽躥升的中國微博上,有關此次活動的討論也相當活躍。部分網民表達了肯定態度,寄望媒體能真正做到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也有人擔心實際效果會不會因為一陣風似地“走過場”而流於形式。

一些名人在微博上發表了各種看法。有人稱:“老一代新聞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新一代很多是讀萬條微博、行萬里遐思,天天趴網上辦公。他們以為微博上的中國就是最真實的中國。微博是為示人,誇張信息,渲染立場,新聞人可用之不可戀之,內斂真實的中國在腳下。”

有北京媒體研究者指出,新聞業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體現出當局為強化“一切為了人民”的執政理念和方式而進行的探索與努力。

此間觀察家認為,對於新聞業“改變文風”的考量評判,應置於更為廣闊的視野之中。中國近年來開始步入“戰略機遇”和“矛盾凸顯”並存的特殊時期,從中央高層和地方大員密集進行基層調研,到基層代表連續5年被溫家寶總理請進中南海座談,再到“幹部在基層成長,幹部從基層選拔,幹部到基層培養” 的組織人事制度新動向,皆可看出執政黨對基層工作和群眾路線重視程度的與日俱增。此次活動若能收穫預期效果,不僅可助力中國穩定前行之大局,還能起到讓世界更加清晰地瞭解到一個發展中大國真實國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