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長們的歷史文化課

“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的地點設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臨瓊樓,面朝北海。在二層格局方正的房間裏,佈局一絲不苟:深褐色木質課桌,墨綠桌面,醬紫座椅;桌面上的按壓式保溫暖水瓶和青花瓷蓋碗茶杯,橫縱皆成筆直一線。

講座組織者在細節上極盡“用心”:一份主講人的講座提綱及推薦書目,一張關於講座的《徵求意見表》,兩張淡淡印有中國水墨畫的條文散頁被一起放在專門為講座定制的銅板紙文件夾中,旁邊擺放著新削好的紅黑兩支鉛筆。

10月30日上午9點,題目為《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的講座準時開始。陽光透過白色的紗簾在玻璃桌面上投映出一片樹影斑駁,除了窗外的鳥鳴,室內只能聽到一身唐裝的主講人劉夢溪老先生深沉的嗓音。身處這個富有意境的場所,忙碌的部長們鬆弛下來,洗耳恭聽。

“9年了,講座一轉眼已經辦了一百多場。”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笑說。

國圖的另一職能

“(9年前)當時中南海有幾個講座。那麼,國家圖書館則可側重在歷史文化方面,面向部級領導幹部提供講座。”周和平回思。

提出創辦該講座的想法後不久,2001年周和平調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為國家圖書館承辦“部級幹部歷史文化講座”提供了土壤。由於講座的受眾群為國家部級領導幹部,這涉及到講座時間內容等的通知問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便成為講座的主辦方之一。周和平說,舉辦這個講座的初衷是為了提高部長們的歷史文化修養,以便讓部長們在決策的過程當中可以從歷史當中吸取經驗教訓。

2002年元月,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家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三方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期開講,時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劉華秋成為主講第一人,題目為《當前國際形勢分析與展望》。

初始,部長們對講座心存懷疑。但講座創辦伊始,反響出人意料的好。主、承辦方對講座的投入也竭盡其能。一年幾次的協調會,從對選題的策劃,與主講人的頻繁溝通,講座之前向部級領導提供的講座提綱、推薦書目以及學者的相關著作,到講座後將講座內容編輯成活頁文選再次發送給各部級領導幹部,每年的年終還將全年的講座內容集結成書和光盤發放給部級以上領導幹部。

國家圖書館創辦講座是有歷史傳統的。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郭沫若、老舍等大家皆在國家圖書館辦過講座。隨著國家圖書館新館在海澱白石橋邊的落成、翻修,加之面朝中南海的地理位置,都為國家圖書館舉辦“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拓展、延伸服務職能提供了便利條件。

現今,講座的選題設定在六大方向:中外歷史、哲學文化、民族宗教、文學藝術、時事政治、社會經濟。除了歷史文化方面,主辦方也會選擇當下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發生後,主辦方曾專門為部長們策劃關於新疆、西藏問題的講座。

隨著講座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它的吸引力開始從面向國務院系統的部級領導,擴大到中央機關、大型企業,然後又拓展到北京市相關領導,再至解放軍領導層?不斷有新的人員加入。今年10月,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佩雲在看到媒體對於講座的相關報道之後,親筆書信予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表示希望得到講座的相關書籍和活頁文選。

該系列講座在國家財政支持下,基本以一個月一期,勻速舉行,至今已經舉辦153期,共計2萬餘人次參加。

當“書生”面對“大臣”

在10月30日的《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講座中,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面向台下的部級幹部聽眾,自稱是“一介書生”。這是劉夢溪第二次作為主講人參加“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次的題目為《百年中國文化傳統流失與重建》。劉夢溪向《鳳凰週刊》記者表示,“這次講座我重申上一次講座的觀點,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有可能被中斷的,我有這個憂慮。”

在劉夢溪看來,自己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無法不關注這個國家和社會所面臨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並致力於從文化角度去解釋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中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智慧以應對挑戰。在講座過程中,劉夢溪與台下聽眾的互動,表達了他竭力推廣國學課程的願景。“研究國學的人可以很少,但是,學習國學的人應該很多。” 講座結束後,劉夢溪說。

“稱謂決定定位:對像是‘部級領導幹部’,內容是‘歷史文化講座’。其定位已經非常明顯了。”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說。自講座開辦以來,主辦方所請主講人既有任繼愈、吳良鏞、湯一介、李學勤、戴逸、葉嘉瑩、馮其庸等老一輩知名學者,也有唐浩明、錢乘旦、陳來、鄧小南等中青年學者。

文化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講座主持人張雅芳向《鳳凰週刊》記者表示,主辦方在考慮邀請學者時,老年學者和中青年學者都會兼顧到,有時一些中青年學者會表現得更開放些,“部級領導們也很希望多角度地認識、分析問題。”

“還記得那次講座是任繼愈老先生請我去的,感覺給部長們講座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主辦方要求我要和在大學裏講得不太一樣,由於面對的是部級幹部,所以自己淡化了一些學術色彩,放棄了一些細節的東西。”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陳平原曾在這個“課堂”上講過一場關於“五四”運動的專題課。而劉夢溪在講座之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同樣表示,在給部長講課時增強了思想性的東西,淡化了學術性內容,沒有完全按照文本來講,以便適應部長們的特點。

在談到給部長講課會不會感到一些壓力或是講課時有什麼顧慮時,劉夢溪與陳平原均表示,並未感到很有壓力,同時也沒有太多的顧慮。部長們上課都很認真,也不會因為所面對的是部長而讓自己的學術立場或是授課風格發生什麼變化。“我跟部長們所講的那些,和我在北大與鳳凰衛視作專題講座時所講的那些,區別不是很大。在講“五四”的時候,我不僅僅跟他們講大陸是怎麼看‘五四’的,而且我還講了臺灣是怎麼對待‘五四’的,部長們聽得都很認真,那麼自然心裏會有一個價值判斷。”陳平原說,他並沒有把這種講座當做是一個向官方進諫的機會。而劉夢溪同樣也沒有對自己的講座內容會對部長的決策產生巨大影響而抱有急功近利的期待:“我向部長講的那些學術觀點都是我平時表述過的。”

講臺之下聽眾的特殊身份,的確是一種壓力來源。據瞭解,曾經有一位在學術上集大成之大家學者,由於其領導坐在台下聽課便將一場講座變成了一場工作彙報。

部長們的興趣,正主要集中在能夠“以史為鑒”的問題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為《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選編本》一書的序言中寫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我們正在從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宏偉事業。有繼承,才有創新。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創造歷史。”

《<資治通鑒>與王朝興衰》一講結束後,在部長們所提意見的匯總表上,聽課者之一、國家稅務總局紀檢組長馮惠敏這樣寫道:講授者有知識,有提煉,聽後大受啟發,《資治通鑒》內容博大,僅幾個小時不足以表達,建議分階段或分段續講。另一位聽課者、中國民用航空局黨組紀檢組組長嚴智澤提出:題目太大,如集中講《資治通鑒》與領導用人之術,效果會更好。

據講座組織者表述,在講座課堂的互動期間,那些與現實結合緊密的內容,討論會更為熱烈。在劉夢溪講座中,一些部長就國家的外事政策進行提問。

講課的精彩程度,取決於學者的學術研究深度和表達能力。那些講得極為精彩的學者,會在課後被部長們“圍堵”,要求再回答一些問題或留下聯繫方式。

能夠在領導幹部面前講上課,透露著巨大的歷史誘惑力。據相關人員透露,有些學者會千方百計尋找各種關係疏通,但求能夠一登“部級幹部歷史文化講座”的講壇。

但陳平原提醒,學者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不要指望你的一次講座會給部長們帶來什麼,講座本身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專業或職業,而是一種業餘愛好,部長們如果有興趣,他們自然會選擇這個領域的書來讀。”

部長們的勤學獎

講座自願參加。在每次講座開講之前,來上課的部長會在教室門前刷卡簽到。在年終統計中,多次出勤的部長會得到講座主辦方專門設立的“勤學獎”。

周和平介紹,“這個獎從某種程度上帶有趣味性,和幹部的晉升沒有關係,但沒想到部長們對這個獎很感興趣,得到的都很高興。”

國防大學副校長任海泉是講座的“長期生”,只要週末有時間就會到場。任海泉認為老師們所講的精彩內容會對自己的平時工作,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退休的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原辦公室副主任李世忠也是講座的常客,曾經獲得過“勤學獎”。在他看來,“勤學獎”雖不具任何實際意義,但卻是對自身學習態度的肯定。而講座也正好彌補了領導幹部對於歷史文化方面知識的需求。

據講座的承辦方介紹,部級領導為了能夠聽到講座,非常用心將所有工作安排在講座日之外。不少領導為聽到講座而風雨無阻。據瞭解,積極參加講座多次獲得“勤學獎”的領導有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沈躍躍、副部長李建華,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汪光燾,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孫懷山,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主席團副主席王新憲,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樹濤,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牛越生等一百多位。

現在,這些聽課生們正在等待著下一期講座的到來。安排11月20日舉行的講座,是由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與戰略研究部研究員劉慶主講《<孫子兵法>:超越時空的軍事理論經典》。

(徐佳 胡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