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兩岸經貿發展的過去與未來

林祖嘉

台商的源起

1978年11月四人幫下臺,鄧小平上臺,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一方面大陸開始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另一方面,大陸在1980年選擇了沿海的4個城市當成特區,包括深圳、珠海、廈門、與汕頭,吸引港澳臺資的資金與技術。但是,由於當時兩岸的政治關係仍然是相當敏感,因此兩岸之間只開始了雙邊貿易,而仍然沒有准許台商進入大陸投資設廠。台灣取消戒嚴法,1987年11月蔣經國總統因為人道精神,允許人民赴大陸探親,兩岸關係正式解凍,台商利用此一機會進入大陸投資,開啟了兩岸經貿關係新的一頁。

事實上,1980年末,台商開始赴大陸投資的主要理由有兩個:首先,由於1980年代下半年開始,台灣出口大幅成長,外匯存底快速累積,造成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迅速上升,由1986年的38:1升到1988年的26:1。在新台幣大幅升值的情況下,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很難在台灣繼續生存下去,於是他們想要到海外尋找新的生產基地。但是,由於這些中小企業規模有限,無法帶著大量資金前往先進國家去投資。就在此時,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出現了,就是政府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在許多台商赴大陸探親的同時,他們發現大陸有許多的廉價勞工與土地,而且當時只要帶著數百萬美元就算是有相規模的投資了。再加上語言上又沒有任何的障礙,於是1980年代末期大量的台商開始湧入大陸投資設廠。也就是說,台商赴大陸投資其實是由兩個單純的經濟原因所造成,一個是由於台灣投資環境的惡化,把台商往外推;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大陸的投資環境非常適合台商前往生產,於是造成巨大的吸引力。

兩岸經貿關係與台商的貢獻

從大陸採行改革開放至今30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兩岸經貿關係起了重大的轉變:首先,兩岸貿易依存度快速上升,尤其是因為台灣的規模較小,造成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以2010的數字來看,台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總額為1,148億美元,佔台灣對外出口總額的41.8%;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進口金額為376億美元,佔台灣進口總額的14.95%。另一方面,大陸對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則是先上升,然後又逐年下降,到2010年時,大陸自台灣進口佔總進口的3.92%;出口比重則更低。其次,由於台灣對大陸出超的金額相當龐大,2010年時,台灣自大陸的貿易順差為772億美元,而對全球(含大陸在內)的順差也不過是232億美元;也因此兩岸貿易對於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就相當可觀。第三,由於赴大陸投資的廠商開始時是以中小企業及勞力密集型廠商為主,因此當這些廠商赴大陸投資之後,台灣的製造業比例就快速下降。另一方面,由於留在台灣的製造業是以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為主,因此台灣的製造業同時出現快速的產業升級的現象。

另一方面,大量台商赴大陸投資,也同樣的對於大陸的經濟產上了深遠的影響:首先,由於在台商赴大陸之初,其投資的主要目的在尋找另外一個廉價的生產基地,因此台商赴大陸時幾乎都是帶著訂單前往投資的,所以台商對於大陸的出口可以說是有很大的貢獻。在大量出口的帶動下,對於大陸經濟成長的貢獻當然就會很可觀。其次,由於台商大都是以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再加上大量廉價的勞工,因此台商到大陸投資時,往往其生產規模都會比原來在台灣時的規模要大很多,所以大陸台商對於大陸就業的創造也有很大的貢獻。第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大陸台商把很多生產技術帶到大陸去,直接帶動了大陸生產的技術進步。

再從台商本身的變化來看,我們看到赴大陸投資的台商從中小企業慢慢轉成中大型企業,從勞力密集產業轉成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地點也從東南沿海轉向長江三角洲,再轉向內陸。其中很多原來在台灣是默默無名的企業,到了大陸以後,經過多年的打拚,而成為兩岸知名的企業,例如康師傅、統一、旺旺、及燦坤等等。還有很多高科技產業利用大陸廉價勞工與土地,進入大陸以後就迅速擴大他們的生產規模,而成為全球知名的企業,如富士康、華碩、與仁寶等等。另外,還有相當數目的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的股市上市,這些都是台資企業在大陸成功的例子。

由於台商及外商在大陸大量投資,而且其中又有許多是集中在製造業及進出口產業,因此使得大陸出口快速成長,2009年大陸出口總額為12,016億美元,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但是依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大陸全國出口中的55.9%是來自於外商的貢獻,而我們估計其中至少有15-20%是自於台商的貢獻。另外一個明顯的統計是,在2009年大陸出口創匯的前20名企業中,台商就佔了11家,這些資料都再再顯示出臺商對於大陸出口與經濟成長的貢獻是非常可觀的。

ECFA與十二五規畫後的台商機會

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最近兩岸經貿關係可說走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關口。一方面2008年下半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國際經濟版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世界經濟的重心由美國家轉到了以中國大陸為首的亞太地區。另一方面,2008年5月,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大幅改善,尤其是2010年6月底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更是讓兩岸經貿關係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里程。

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還有幾個重要的方向要走:首先,ECFA的簽署只是第一步,以後還有商品貿易協議、服務業貿易協議、投資協議及經濟合作協議等多項協議,仍需要兩岸進行更深入的協商。其次,由於兩岸產業的生產關係雖然是如此密切,但基本上都是台商在大陸單打獨鬥下的結果,缺乏兩岸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們認為為了協助台商在大陸能更成功的發展,未來兩岸的搭橋專案應該要更積極的去執行。第三,另一方面,大陸市場固然對於台灣的企業而言是絕對需要的,但是以台灣過去60年的發展來看,大陸市場不能成為台灣的單一市場,也就是說,在台灣打開大陸市場的,台灣也應該要更努力的去拓展其他的國際經貿空間,這是我們政府應該要非常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另外,大陸於今年提出了「十二五規畫」,在中「穩增長、調結構、促消費」的原則中,我們看到未來台商在其中仍然可以找到許多的商機。一方面,由於大陸強調消費與內需市場的重要,因此,服務業的發展未來應該有很多的機會。尤其是,2009年大陸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只有42.62%,遠低於先進國家近7成的服務業比重,而在十二五規畫中,大陸把5年後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目標設在46%,因此,未來大陸服務業必然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由於服務業一方面需要較高級的人力支援;另一方面,又需要許多人與人的溝通,而台商在台灣發展服務業已經有很長的時間與經驗,所以我們可以提供很多的高級人力;另一方面,兩岸在語言上又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未來台商在大陸的服務業市場中,必然會有很多的機會。

另外,由於大陸人力成長快速上升,再加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使得大陸在調結構方面,提出了七大戰略性產業,而其中有5項與台灣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和四大智慧型產業是相同的,這些項目包括環保節能、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產業與電動汽車等等。因此,兩岸未來在這些產業上合作的機會應該是很大的,而台商就是實現兩岸產業合作的不二人選。

台商未來的角色

綜觀未來兩岸經貿關係中,我們相信台商仍然會扮演關鍵的角色,就像過去30年以樣,畢竟經濟利益才是帶動兩岸關係改變的最大動力。而且,在ECFA簽署之後,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將會更為開放與平順,因此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與產業整合也勢必更為密切。其中服務業必然將會是台商投資的重點之一,包括金融、醫療、零售與通路、與文創產業等等;另外,諸多新興產業未來在兩岸之間也必然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最後,過去30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兩岸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經濟利益,而未來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深化的趨勢是很難避免的,因此政府要做的應該儘快是讓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去年兩岸簽署的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兩岸經貿之間仍然有非常多的項目需要更深入的協商。只要兩岸政府能把兩岸經貿的平臺理順,我們相信台商自然會進一步的利用兩岸的比較利益,只要台商能在兩岸之間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則對於未來兩岸的經濟發展必然也會有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