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長遠發展 憂患和競爭意識不可或缺

王希富

近來筆者正與行家合作圍繞區域合作給澳門帶來的機遇進行專訪,期間不少的專家學者、議員、工商界人士均認為參與區域合作將為澳門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有利環境。但是在談到澳門如何把握機遇時除了認為在政策層面和實際工作上需要更加努力外。大家亦不約而同的指出一點,那就是在思維層面,澳門人甚至澳門社會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有所不足。而這一點在區域合作的深化和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將本澳置於被動的境地,甚至會錯失不少的發展良機。

對於澳門是否真正缺乏憂患和競爭意識相信是見仁見智。而這一問題也不斷受到關注,旨在提升澳門市民及澳門整體競爭力的活動更是辦了不少,相關的調查也是層出不窮。不過從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在競爭意識等方面多數的意見還是傾向於“不足”或“有待提升”。比如,早些時候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進行的“青年競爭力調查研究”發現在是否贊成引入外地人才競爭中,接近四成三受訪者不贊成,贊成的僅僅占兩成六。而有信心與外地青年競爭也才勉強過半,更有近兩成直接表示沒有信心。而研究者分析認為,雖然本澳青年的自信增強(前一次調查只有四成青年有信心與外地青年競爭),但可能與澳門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失業率低、人均收入中位數達一萬元或以上等因素有關,讓青年誤以為自身競爭力有所提高。因此“有信心與外地青年競爭”祇屬口號,並無實際行動。而且社會上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澳門社會的確存在對競爭“回避”和“排斥”的問題,有的甚至是捕風捉影。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今年本澳訂立“房地產仲介業務法”立法過程之中出現的波折,政府在提案中參照周邊國家的地區的經驗和立法方式,允許外地人在本澳考取執業資格證書。隨即引發社會及相關行業團體的強烈反彈。紛紛認為相關的法案會對澳門房地產仲介行業造成衝擊,影響舊有人員就業。負責法案審議的委員會亦不得不專門召開會議聽取業界意見。其實,瞭解實際情況的人都明白,允許外地人考牌和是否影響本地人就業在根本上完全是兩個領域事情。因為要想對本地人就業產生影響前提條件是要允許其在本澳工作,而這個允許與否則是要視乎整體人力資源政策。所幸的是,最終由於業界和委員會均未達成共識,交由政府做最後決策。而政府十分清醒的以未來區域合作等方面為考慮堅持了原有立法傾向。當時就曾經有意見批評有關反對意見是一種尋求政策庇護、回避競爭的表現。

除了以保護本地人就業為大旗回避競爭外,還有一個常用的藉口就是澳門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還不足以應對開放的競爭,比如在建築業界就曾有人認為雖然探討與內地進行資格互認是好開始,但憂慮兩地專業互認後,可能吸引內地工程師來澳執業,從而在輕軌系統、港珠澳大橋等本澳缺乏經驗的大型工程上對本地工程師就業機會帶來衝擊。

其實,平心而論,出於保障本地人的考慮,任何嚴格的措施都不應該說太“過”。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依靠政策保護來消滅競爭,固然可以在一段時間裏讓部分市民得益,但從長遠來看,也會因為競爭被排除而令到大家缺乏進取的動力,不利於勞動者質素的提高和澳門整體競爭力的提高。而且還極易在社會上形成凡事依靠政府的心態,一旦社會經濟出現變動,大家考慮的不是先自身努力適應變化,而是直接要求政府給予更多援助。若長此以往,必將令到整個社會缺乏活力。當然,筆者亦不是反對對本地人的保護,而是希望在保護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如何更好平衡保護和競爭的關係,提高競爭意識。否則在未來區域合作、協同發展中,澳門很有可能因為自身“水潑不進”的過度保護而被邊緣化。

政策保護固然是影響競爭意識的原因之一。但從我們之前說的到個案中,亦可以看出,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的確是認識到自身不足而不願或者不敢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想方設法提高其自身素質,讓其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參與競爭。可以說,這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所謂“藝高人大膽”,本澳居民若自身素質均高於周邊,到時候及時仍繼續設立保護措施,也會有更多居民主動跳出保護去更大範圍內參與競爭和尋求更好發展機會。

除了競爭意識外,憂患意識也被認為是本澳所欠缺的。很多的意見分析認為由於回歸來本澳經濟飛速發展,失業率更是達到自然失業率。免費教育、現金分享等在政府庫房充盈的前提下都得以實現,令到不少周邊地區人士羡慕不已。在整個環境向好的情況下,大家都很容易沉浸在自豪和滿足中,忘記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故。而有學者就認為,“澳門過去幾年高速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巨大財富,已經成為社會對未來持續更好發展的緊迫感的阻礙。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從國家到澳門一直在強調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但是在巨大的投入之後,實際效果卻未如預期理想。”

“生於憂患、死于安樂”,關於憂患意識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關鍵是在現時澳門應該如何在社會上樹立起憂患意識,以及樹立起什麼樣的憂患意識。從根本上說,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澳門整體實際情況進行把握,雖然現時經濟發展還是向好,但是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並未解決,外部經濟環境亦未明朗,社會上通脹等民生問題也不斷擴大等。在看到本澳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全社會也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以及面臨的困難,並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之道,不斷想方設法排除困難,做到社會的協調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