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語重情切,盼馬英九能正面回應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昨日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凸顯了北京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兩大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實現國家統一,而且還在講話中二十三次提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內容。以多次以「共同」來表達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國家統一的殷切期許和誠意,尤其是在再次強調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同時,首次提出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向台灣同胞尤其是馬英九團隊柔性喊話。對此,馬英九團隊應當能在照顧選舉利益和需要的同時,予以適當的正面回應。

胡錦濤在講話中,除了全面闡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大意義之外,還以深切緬懷及熱情洋溢的語調,高度贊揚孫中山先生當年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即「新三民主義」,及推動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而形成席捲全國的革命新形勢,給北洋軍閥反動統治以沉重打擊的事蹟。這為國共兩黨在「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揭櫫的國共兩黨攜手合作,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的共同願景,既找到歷史的淵源,也尋求到現實的依據。

實際上,孫中山先生在從事革命活動的征程上,一直跌跌撞撞,遇到不少挫折,甚至勝利果實還曾被「竊國大盜」袁世凱、張勳等人所竊據。但在孫中山先生在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並推動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接納中共黨員擔任黨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之後,其革命事業即進展得頗為順利。包括北伐戰爭所向披靡,向結束軍閥割據、實現統一踏出重要的征程;也包括作為蔣介石起家本錢的黃埔軍校,也是在許多中共軍政人員如周恩來、葉劍英、熊雄、惲代英、聶榮臻、蕭楚女、周逸群、張秋人等的大力幫助下,得以發展起來的。如果不是孫中山先生平早逝,相信中國早就結束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實現其「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的夙願,並透過實施《建國方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願景,虎視眈眈的日本侵略者也就不能如此輕易得手。

為此,胡錦濤在講話中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同樣也適用於兩岸關係和國共關係。何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一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之一。但單靠大陸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完全實現這一偉大願景的,只有兩岸同胞、國共兩黨攜手合作、共同奮鬥,才能完全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國家統一。

因此,胡錦濤在講話的末段,著重闡述了兩岸關係,內涵十分豐富,意義極為深刻。他以強調「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願,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為切入點,孫中山先生關於統一的名言為申論依據,指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呼籲兩岸同胞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增強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提升兩岸經濟競爭力,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胡錦濤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是對兩岸關係的最新表述,平等待人,也抱有殷切期望。從「共同追求」到「命運共同體」,從「共同家園」到「共同繁榮發展」,從「共同努力的目標」到「共同政治基礎」,「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一連幾個排比疊置的「共同」,還有「同心」、「「共用」、「休戚與共」等詞語,強化了氣氛,不但沒有把台灣同胞排除在「偉大復興」行列之外,反而將之視為重要的成員。這一連串的「共同」,意懇情切,相信除了是如同糞坑裡的石頭,又硬又臭的「台獨」分子之外,大多數台灣同胞應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

就此,胡錦濤重溫孫中山先生的「『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的名言,就更顯語重心長。這番話提醒著尊崇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並將辛亥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緊緊連結起來的馬英九及其同僚們,既然也在隆重地紀念辛亥百年,就應珍視孫中山先生的這份寶貴遺產,與中共及大陸同胞攜手合作,共同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這個政治遺願,以「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鬥志,完成孫中山先生尚未完成,念茲在茲的國家統一事業,在和平奮鬥中,實現祖國的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增強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定位為兩岸同胞和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實際上,中國國民黨即使是在撤退到台灣地區之後,除了是李登輝後期,都一直堅持反對「台獨」,都一直堅持「一個中國」。蔣介石先生時期是如此,蔣經國先生時期也是如此,其父子倆反對「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堅定立場,令人肅然起敬。到了連戰、吳伯雄當家期間,隨著「胡連會」和「胡吳會」所發表的各項政治文件,尤其是《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都強調了這個共同政治基礎。馬英九就職後,為了選舉及爭取連任考量,避提「一個中國」,但仍堅持「九二共識」;而北京方面也體諒到這一點,以認同「九二共識」作為「一個中國」的「最低要求」,因此同意恢復兩岸談判,並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十五項協議,兩岸關係邁向了新的階段。

「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這就是在此基礎上的下一步,按照《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達成的共識,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為兩岸統一創造政治條件。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在講話中似是遷就台灣同胞的感受,沒有重提「一國兩制」,這就是對兩岸和平談判作出了讓步妥協。盡管北京仍然以「一國兩制」作為兩岸統一的「最高綱領」,但也將尊重大多數台灣同胞的意願,尋求最大的公約數,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復興,有利於實現孫中山先生的宏願,有利於為全體中國人謀求福祉,任何在「一個中國」架構下的方案、方式,都可以平等討論。

對此,馬英九先生應當有正面的回應。盡管他今日的「雙十慶典講話」,早已準備好,也已印刷完成,可能來不及加插回應的內容,但也應在陸續進行的的「國民百年」活動中,尋找適當的時機、場合,予以回應。盡管選舉在即,不可能具體申論,但原則性、大方向性的表態,還應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