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精心繪製的早期現代化藍圖

孫中山先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探索者。他寫的《建國方略》一書,就勾畫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藍圖。

《建國方略》一書,由《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三部分構成。這部書分別闡述了孫中山在心理建設、物質建設和社會建設方面的建國方略,內容十分豐富。我們認真研究他的治國方略,對於當今的社會主義建設不無裨益。

一、建設國家的理論基石——《孫文學說》

《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建設國家的理論基石,著重闡發了宇宙進化論和“知難行易”學說,是孫中山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它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論証了“行易知難”。孫中山分別舉飲食、用錢、作文、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十事,作為“行易知難”的例証。

首先以飲食為例,指出它作為人們日常生活最尋常普通、不可一日缺少的事情。但是對飲食的“底蘊”,一般人,甚至包括某些科學家一輩子也不知道。

孫中山又以古人興辦大型工程,如中國的萬裏長城、大運河,以及歐洲的戰壕,多半為需要所迫,多半不是事先規劃,而是只管進行,因此成功也多半出於不自覺。

孫中山高度評價達爾文進化論學說,是人類思想史的重大變革,認為:進化者,自然之道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物種進化、的原則。難能可貴的是,他提出:“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反對把物種進化的原則、運用於人類社會。因為那樣就會成為社會進化論,陷入弱肉強食陷阱,為帝國主義侵略弱小國家辯護。通過上述種種事實,孫中山詳盡分析論証了知難行易的道理。

第二,論証了“行先知後”的觀點 孫中山明確提出了“行先知後”的觀點。他把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加以比較,指出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和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多賴冒險精神,不先求知而行之”,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則“非先知而不肯行,即便知道了,仍然畏難而不敢行”。清朝為什麼衰弱、落後、挨打呢?就是受傳統觀念的毒害太深,必須把-切都弄明白了再幹那就必然應驗中國的一句俗話“黃瓜菜早涼了”。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蒙昧到文明、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也就是通過實踐不斷認識的進化發展過程。

孫中山以美國、日本、泰國為例,說明國家要富強,文明要進步,非要有-點冒險精神不可。他相信美國、日本和泰國能做到,中國更能做到。假如我國的有志之士,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迷信,奮起仿效,實行革命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設一個世界最文明進步的中華民國,就易如反掌。

同時,孫中山並非輕視理論的指導作用。他認為當今處於科學發達的時代,凡是做任何事情,必須先求真知識,然後才開始實行。這樣,可以避免失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志于國家富強的人們不能坐而論道,而應該身體力行。他以美國工業發展為例,勉勵國人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實業救國,不必等到我國教育普及,知識完備以後才開始實行。否則,就坐失良機,實在痛惜。

孫中山總結自己30多年革命的艱辛歷程,滿懷信心地指出:“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他得出結論“有志競成”,激勵國人對民主革命的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念,義尢反頤地去實行。

二、中國經濟早期現代化的萬略--《實業計劃》

在《實業計劃》這--部分裏,孫中山強調全面發展中國國民經濟、實現經濟現代化、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第一,三步走的思想。為確保計劃的順利實現,孫中山為此提出必須分三步走的思想:第一步,引進外資。政府為了建設需要必須引進外國資金,充分利外國先進的管理人才和熟練技師。第二步,中外合作。必須設法外國專家得到中國人民的信任,互相幫助。第三步,厲行合同。由中國政府召開正式會議,簽訂條約,避免上當,重蹈清朝的覆轍。

第二,多種經濟體制並存。孫中山開宗明義提出,中國的經濟開發,應分個人企業和國家經營兩路進行。他認為,凡是可以委託個人辦理的事物,並且個人辦理比國家經營為適宜的,應當由個人辦理,由國家獎勵,用法律加以保護;至於不能委託個人獨自經營的企業,應當山國家來經營。

第三,提出了引進外國資金和外國人才的方案。孫中山認為,中國經營各種實業建設,必須大量吸引外資和外國熟練的人才。他確立了利用外資、發展實業的基本原則:一、必須選擇最有利的途徑來吸引外資,利息輕,無抵押;二、引進的外資必須用於發展國民最需要的企業,不能揮霍浪費;三、引進外資必須由企業出面簽訂合同,不需要政府擔保,不帶政治性質。這樣,他吸取了近代中國的經驗教訓,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方略。

第四,開發水利。在渤海灣建立北方大港,成為國際發展實業汁劃的策源地、中國與世界交通運輸的樞紐;在杭州灣建立東方大港,在浦東創造市宅中心,實際上提出了開發浦東的問題;以廣州為中心,建設南方大港。整治長江、黃河、淮河。

第五,修築10萬英里鐵路,包括山央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西南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高原鐵路系統,整個鐵路系統連接蒙古、新疆、西藏,覆蓋全國各地。建設鐵路經濟。武漢作為中國本部鐵路系統的中心,又是中國中西部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和中國茶葉的大市場,必將成為像紐約、倫敦規模的世界大都市。他預言南京、鎮江的發展前景廣闊。建設沿海商埠和漁業港口131個。

最後,孫中山強調指出:“發展中國工業,不論如何,必須進行。”但不能沿彼西方文明的舊路徑而行,中國必須別辟新途,也就是“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

綜上所列《實業計劃》的主要內容,從大興鐵路建立五大鐵路系統,到修建遍佈全國的公路網,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聯為一體;從建設三個國際性大港及眾多中小商港、漁港,到疏浚、開鑿運河,治理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擴建增設-大批沿海沿江商場商埠;從全方位開發煤、鐵、石油及其他礦產,興建鋼鐵、水泥、造船、機車等大型工廠到發展食品、紡織、建築等工業;從改良農業,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到鼓勵移民墾荒,開發廣大的邊疆地區,其內容幾乎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

三、民主政治建設--《民權初步》

孫中山比喻,國家像一棵大樹,政黨就是樹根;只有樹根健康地發育,枝葉才能茂盛。“國家必有政黨,政治始得進步。”當暴力革命時,需要“以黨建國”;在和平建設時,需要“以黨治國”。以黨治國,就是以黨的主義治國。

南京臨時政府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先後建立了負責立法的臨時參議院,負責行政的臨時大總統和行政各部,只是由於時間倉促,負責司法的中央審判所未來得及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頒布了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法規,顯露出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端倪。正如列寧所說:“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是一種大進步。”這順應了歷史潮流。

五權憲法是由孫中山所獨創。早在1906年,孫中山就指出:“兄弟歷觀各國的憲法……英是不能學的,美是不必學的……兄弟的意思,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是要創一種新主義,叫做‘五權分立’。”實際上‘這裏所說的“不能學”或“不必說”’,是指不能照搬,而是要結合本國國情,適當地改造。五權分立,就是借鑒西方並根據中國國情加以發展的產物。孫中山認為,“三權為歐美所需要,故三權風行歐美;五權為中國所需要,故獨有於中國。”西方通行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可以互相制約,秉章辦事,避免專制。但孫中山認為,僅僅這些還不夠,必須再加上兩權,即考試權和糾察權。通過考試制度“最嚴密、最公平地選拔人才,使優秀人才掌管國務”;使用糾察權,“專門監督國家政治,以糾正其所犯錯誤”,也就是裁判官吏。孫中山形象地把經過考試任用人才稱為放出去的權力,把通過糾察懲罰官吏稱為收回來的權力。加上這兩權,人民就能牢牢地掌握大權,使有能的官吏恭順地為人民服務了。

人民處於什麼地位,官吏與人民的關系怎樣,可以反映出政權的性質。孫中山認為,既然是中華民國,實行共和制,那就應當“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僕。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官民關系。“以人民為民國主人,既為主人,應有主人之資格,為主人之度量。政府為人民之公僕,既為公僕,必須主人之信任,然後可以有為,否則進退失據。”孫中山制定了會議規則,會議按照一定秩序有條不紊。國民的一言一行,秩序井然,才能收到集思廣益的功效。投票表決則是公民的權利。公民地位一律平等,少數服從多數。

選賢任能是孫中山的一貫主張。在共和政體下,官吏不屬于總統私人,而是國民的公僕,必須十分稱職,才能任用。“任官授職,必賴賢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試。”選拔官吏,一要不拘一格,二要打破鄉土觀念,有效措施是進行考試。“考驗則真才出,真才出則政治良,政治良則國可得而治也。”

他要求革命黨人“天下為公”,指出:“真革命黨,志在國家,必不屑於升官發財;彼能升官發財者,悉屬偽革黨,此又何足為怪。”他嚴格規定:“凡百官吏于就職,必發誓奉公守法,不取賄賂;以後有違誓者,必盡法懲治之。”幾十年間,他艱苦奮鬥,縮衣幣食,輕車簡從,兩袖輕風,不治家產。在他逝世後,有人送挽聯稱贊“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振興國家的良策;稱贊他“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風亮節。

《民權初步》是一本民主政治的專著,集中論述了孫中山的政治民王化思想。有規則的會議,其組織必有選定職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