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建制派能在香港選舉中學到甚麼經驗? 澳門建制派能在香港選舉中學到甚麼經驗?

日前在美國檀香山舉行的第十九屆「APEC」非正式領導人會議,由於中國澳門特區並非是「APEC」的會員體,故在「中國香港」、「中華臺北」的領導人或其代表都能出席,與各國與會領袖「排排站」合照留念,並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單獨會晤時,「中國澳門」的特首卻是第十一次缺席。這與澳門特區的運動健兒,因「中國澳門」不是國際奧委會的成員,而在兩岸四地的健兒中,唯有澳門的健兒未能參加在自己國家的首都北京舉行的奧運一樣,形成了澳門回祖國、實行「一國兩制」在對外事務方面的一個缺陷和遺憾。

國家主席在會見中國香港特首曾蔭權時,語多勉勵,也語多警醒。除了提醒曾蔭權必須繼續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新變化對香港的影響,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及繼續著力解決民眾普遍關注的經濟和民生問題之外,在見到曾蔭權的第一句話,就是祝賀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投票率提高。胡主席的這些話,都值得澳門借鑑參考。

胡錦濤作為國家領導人,對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成功定位為「投票率提高」,而未有提及到建制派大勝、反對派失利,這顯然是站在中央政府不幹預屬於香港特區高度自治事務的角度而言。因為「投票率提高」,是屬於客觀性的描述,也是中立的態度,並不涉及到對香港特區內部政治態勢變異的價值判斷。當然,香港媒體解讀為胡主席的祝賀也包含了對建制派大勝的表彰,因為「投票率提高」既打破了過去長期以來香港選舉選票結構的「六四黃金比例」,而且更是顛覆了所謂「投票率越高對民主派越有利」,及「中產階層是民主派的票倉」的定論。這雖是主觀臆測,但也是合情合理。

不過,似乎是曾蔭權雖然對胡主席的祝賀很受落,但卻又有點惟誠惟恐。這是因為,在他的任內,還將有兩場政治選舉要進行,其一是立法會選舉,其二是特首選舉。在今次區議議會選舉成功之後,是否會令反對派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因而會反敗為勝,亦即催生「鐘擺效應」?

再過不到兩年,澳門特區也將進行第五屆立法會選舉。胡主席對香港特區區議會選舉成功的祝賀,對澳門即將進行的立法會選舉,會有何啟迪意義?而香港建制派在此次區議會議選舉中的成功經驗,澳門建制派又有甚麼可以學習之處?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由於澳門特區的政治情勢,與香港特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香港特區這次區議會選舉的經驗,並不能完全套在澳門的身上。比如,胡主席對曾蔭權所祝賀成功的內容,是「投票率提高」,這確是建制派在今次區議會選舉獲勝的關鍵原因之一。實際上,據失利的泛民勢力分析,在一些有泛民明星「空降」的選區,投票率突然提高了很多,但所增加的選票,卻是投給建制派的候選人,而泛民候選人卻沒有增加。為此,泛民認為,這是民建聯或工聯會動員該選區的退休後在內居住的選民返港投票所致,或是事先動員其他選區的選民調整住址地登記,遷入該選區,提前跨選區「種票」的結果。

而在澳門特區,投票率提高是否也會對建制派有利?則是見仁見智。實際上,在回歸後的兩次選舉中,澳門的民主派團體都認為,投票率提高對他們相當有利,因為建制派的票源是鐵票,即使是天上落刀雨也會被動員出來投票,因而他們的投票率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極為有限。而一旦投票率提高,跑出來投票者,多是青年新選民,或是平時不關心政治,但在選前因看到民主派受到「打壓」,而心生不忿,出來其義助一把的知識或中產階層。

這個論述是否準確,筆者難以置喙。但比照香港這次區議會選舉,如果投票率提高是出於在內的居住的居民返港投票的原因的話,相信是較為有利於澳門的建制派,尤其是街坊總會和工聯總會所組織的參選團體的。因為只有他們,才具有動員這些在鄉間的居民回澳投票的組織能力。而因為要「義助」民主派而自發返澳投票者,不是沒有,但將會很少,畢竟在鄉下感受不到民主派「受打壓」的氛圍,而民主派也缺乏這樣的動員能力。

至於跨選區「種票」的情況,則在澳門特區不會出現。這是因為,香港特區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是實行分區選舉制,選民可以在符合法定條件下進行跨選區流動。而在澳門卻是將整個特區作為一個選區,根本就沒有「選民跨選區流動」這回事。

不管怎樣,香港建制派大勝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候選人,大多是在其選區長期紮根基層為群眾服務,辛勤耕耘,深耕細作,獲得選民的認同和支持;而泛民候選人大多是只會炒作空泛政治議題的律師、會計師之類,沒有時間更不屑於進行選民服務。在以民生為主要訴求議題內容的區議會選舉中,當然是腳踏實地為民服務者比只懂得紙上談兵者更容易獲得選民的支持。

澳門特區由於按照基本法的規定,沒有區議會這一級建制,因而香港立法會的立法政治功能,及區議會的民生事務功能,全部集中在澳門立法會。在此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見到,澳門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內容,不少本來不應是屬於立法會議政範疇的瑣碎民生議題。因此,香港民建聯和工聯會在各屋邨進行選民服務的做法,同樣也是值得澳門街坊會和工聯會學習參考的。其實在這方面,澳門建制派比香港建制派做得更早、更好。但如何將這些服務活動轉化為吸收選票能力,則需要有較佳的操作技巧。澳門建制派不妨派員到香港實地取經。

香港建制派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大勝,還得益於公民黨拋出的「外傭居港權官司」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官司」議題,還有黎智英「政治獻金」事件被揭發,給中產以至是普羅大眾留下惡劣印象。而建制派及某些媒體的論述技巧較佳,將這幾大議題緊緊地與泛民捆綁在一起,亦即並非單單是公民黨的行為,再加上猛批個別泛民立法會議員的議會暴力行為,而促使普羅大眾尤其是中產普遍產生對泛民的反感情緒,而令選民們從八年前「七一大遊行」後的區議會選舉的「踢走保皇黨」,轉變為「懲罰泛民」。這個主流意識的巨大轉變,說明瞭輿論導向的重要性。澳門建制派今後在這方面,尤其是在社團論述、媒體評論方面,還須多學習香港建制派的經驗。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次民建聯和工聯會「兵行險著」,推出年青人士參選,而且當選率甚高,這與泛民的「青黃不接」相比,不但是在現在就已立竿見影,而且在若干年後,就更是與泛民拉開距離。當然,這並非是盲目冒險,因為早就安排這些「新人」在其所在選區進行選民服務,已為當地選民們所認識及認可。但由於腳踏實地地低調行事,而未有「驚動」泛民,因而忽略或輕視之。

這個經驗對澳門特區而言,則是「一分為二」。一方面,澳門建制派也確實是需要「長征接力有來人」,必須正視某些直選議員已是連續多屆,也應考慮交棒的問題。否則,自己總有衰老的一天,老是據位不利於新人的接棒。但另一方面,整個澳門是一個選區,新人不可能採取低調,否則選民就會有生疏之感。適當的做法,就是平時就應推出有潛力的新人,積極論政議政,並為選民服務,雙管齊下,既提高其在全澳選民中的知名度,又能讓基層選民感受到其服務的誠意。

總之一句話,澳門建制派應當學習及吸取香港建制派在這次區議會選舉大勝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創造出適合澳門環境的選舉技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