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下一年施政仍需完善交通政策

劉紹滿

由行政長官崔世安領導的特區政府昨日(15日)起正式相續向全社會公佈,他及其屬下五個司級主要負責人的第三份施政報告,可以講是全澳市民眾目期待的報告。筆者相信作為親民性強的崔特首及他團隊,對於廣大市民關注民生的問題,以及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及通脹等因素的影響,筆者雖然是在這次施政報告公佈之前寫此稿,但是仍然相信第三份施政報告的內容對於如何解決民生問題的措施及政策將會占很大的空間。就民生問題而言,筆者日前亦就通脹及房屋等問題作出相應的膚淺的分析及探討,還有一個值得全社會重視的民生問題就 交通問題,這也是需要探討與解決的問題。

現本澳的居民不僅僅面對是乘車難、塞車時間長及等車時間長的老生深談問題,還面對因路細及車多等因素,交通意外頻發的事件,真是觸動廣大市民的心。例如,在近期發生連串嚴重交通意外,以及警方公佈交通違例數字大幅上升。警方公佈今年首十個月的衝紅燈數量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其中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在近年不論衝紅墱或斑馬線不讓先的情況大幅增加,除了駕駛者的駕駛意識要改善外,有關部門亦要檢視目前斑馬線位置是否合理。許多斑馬線都設在路口,不少車輛剛轉入街道便遇到斑馬線,如果車速較快,多不會收慢讓先,斑馬線不能保障行人安全。政府要更合理設置斑馬線,保障行人及駕駛者。有議員則認為,政府必須致力提高駕駛者及行人的安全意識,近年駕駛者的駕車安全意識明顯下降,許多不良的駕車習慣亦危害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行人方面,近年來澳旅客多,加上許多新移民安全過路意識低,在友誼大馬路、新馬路等地點經常看到行人亂過馬路,險象橫生。

對交通安全的問題,議員梁安琪日前認為,政府應加強處罰交通違例者,可仿效鄰近地區設立扣分制,當駕駛者違反交通條例時,會被記指定分數,當累積至某數目時,便會被暫時或永久取消駕駛資格,現時有多個國家及地區實行該制度,強有力的扣分制度對駕車者起到阻嚇力,藉以保障交通及市民的安全。她指出,當局要繼續加強宣傳交通安全,還要引入針對違規者的駕駛改進課程計劃,停牌期間強制參加及完成課程,考試合格後才可發還駕照。在配套設施方面,希望立法會審議及通過《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後,能善用“天眼”監察車輛行走情況,加強執法懲處;著重保證路面的安全順暢,改善交通系統。

其實,城市交通問題是本世紀以來發達國家或地區一直為之困擾的問題。隨著本澳的經濟貿易和社會活動日益繁忙, 城市交通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長,傳統的道路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筆者亦認為,當前, 本澳交通問題極其嚴重,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和根本治理, 必將對本澳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造成交通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於城市發展過程本身,其中第一就是公交線網佈局不夠合理;第二就是公車輛跟不上城市的發展,第三就是國家建設部標準為每萬人擁有公車輛 11 標台, 相當部分居民放棄乘公共交通工具的願望, 無形中加大了城市的其他交通車輛的數量。第四就是公車運行效率低及公交服務水準不高。第五就是私家車及公共商務車增長速度過快,以及停車場及泊車位元元元元的容量不足。據專家測算, 城市擁有的社會公共停車位應不少於城市機動車擁有量的10%, 但許多城市尚遠遠不能達到此標準, 於是大量車輛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 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積更難以滿足車輛流動的需要, 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改善交通的主要對策可採取的措施有:第一是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完善路網規劃鑒於人均道路面積過小的現狀, 首先應從道路基礎設施入手, 通過新增或改造城市道路, 改變城市路網稀、人多路少的局面, 要加快舊城道路的拓寬改造力度, 消除斷頭路和卡脖子路段。第二是應當從城市佈局方面來解決城市交通的可持續問題, 尋求高可達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統發展模式。以公共交通網絡和道路網路共同作為城市佈局的骨架, 在總體規劃上創造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第三就是優化城市交通結構,大力發展城市公交。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的時候, 應當著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統在城市交通結構中的比重, 合理確定各種車輛的發展比例和速度。同時根據城市發展的現狀, 對城市公交線路進行優化, 形成公交主幹網與次級線路相互配合的網路體系, 彌補新建社區和新發展地區無公交線路的空白, 使線路佈局合理, 站點設置科學。

另一個問題就是本澳需要研究及探討的是建設大城市現代化的多層次的綜合交通體系。所謂綜合交通體系, 主要包括:第一是具有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的網路系統, 其面積率一般達 20%左右,設有快、慢分道 , 專用的快速汽車幹道、商業區內步行道、公交優先行車道, 以及足夠的停車場地。還有與起迄相應的客貨運樞紐設施, 並設置必要的立交橋、高架路、人行天橋等作為整個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第二是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車輛, 經過專門設計的各種專用車輛, 便捷的公共汽、電車和出租車, 以及必要儘快興建軌道捷運系統, 各種車輛形成互補的群體, 並具備耗能少、廢氣少、噪音小的性能, 有較高舒適度, 有專用的停車站點設施。有嚴謹的交通法規、客貨運輸管理規則、交通設施管理規範。能自動監測車輛、路段狀況, 及時傳輸交通訊息, 經綜合處理, 在點、線、面上制導車輛行駛。有良好的照明、防滑、防治事故發生的安全設施, 並具有完備的道路交通標誌以及停車管理設施。遠期目標則配合新城填海區的開發,進一步完善本澳交通網絡的建設,以及與珠三角城鎮的對接,持續落實車輛增長控制及環保車輛的汰舊換新政策,致力實現本澳宜行宜遊的綠色交通城市的願景。

政府當局所推出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明確未來十年本澳整體陸路交通政策的發展與基本原則,將“公交優先”放在最重要位置,並未來將進一步整合巴士、的士與輕軌站點周邊的步行及單車網絡,務求全方位落實公交優先。特區政府計劃在未來七年投入公共交通運作的費用預計達四十八億元,當中二十多億元將來自公共巴士票務收入,特區政府實際負擔其餘二十多億元。交通局日前表示,在二○一二年巴士路線將全面覆蓋澳門半島居民生活區,百分之九十覆蓋離島居民生活區,當局短期內將調整巴士路線及市區巴士站點,站與站之間距離以二百五十至三百五十公尺為原則,主要行走市區內的巴士路線,高峰時段平均等候時間以不超過十分鐘為原則,其他路線不超過十五分鐘,期間亦會改善舊區的士派車不均現象,縮短乘客候車時間;至二○一四年,將在主要巴士站點提供實時交通資訊;至二○一五年實現一卡通便利服務,使交通智慧卡用於巴士與輕軌之間。

本澳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公交優先”政策,並鼓勵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期望減輕路面壓力。可是,亦產生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公交服務質素經常遭人詬病,例如有的士司機在街上不理會阻塞交通隨處上落客、急剎車,甚至胡亂切線及拒載等情況時有發生,部分繁忙路段成“重災區”。同時,隨著三間巴士公司於今年八月一日起投入運作之後,雖然講至今路面上的公共巴士數量增多了,但是由於來澳的旅客不斷提升及本澳本身屬於路細的因素,塞車及路面車輛亂的情況還是家常例飯的問題。政府當局所推出的新巴士服務模式,在對策及措施、路線等方面,仍然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目前全澳有六十條巴士線,初步評估涉及路線重疊較為嚴重的路線約有三分之一。因此,當局未來仍需要關注做好巴士路線、服務班次及站點設定及主導工作,並需要透過投入大量資源增加巴士班次、完善巴士設備、優化巴士服務等來回應社會發展及居民出行需要,還全面檢視巴士服務網路,並按照既定計劃達致巴士路線優化及站點調整工作,以兼顧不同區域居民的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