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以無形之手介入台灣「總統」大選?

宋楚瑜、林瑞雄昨早攜同親民黨十八名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前往「中選會」分別進行「總統」、「副總統」及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登記,隨後在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名為「拋開藍綠、致力民生,掌握關鍵四年」的參選記者會。自此,宋楚瑜、林瑞雄取得了參選正副「總統」的資格,成為第三組候選人。

宋楚瑜果然是老牌政客,口才了得,應是在三組「總統」候選人中,演說表現最佳者,而且邏輯性很強,用詞相當準確,甚麼「改革無力,治國無能,應變無方」等排比句隨口而出,而且很懂得帶動氣氛。平情而論,如果不是考慮到涉及兩岸關係的大局,僅是從台灣內部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宋楚瑜有可能是三組候選人中最為理想的領導人。這也就難怪,他會對馬英九如此的不服氣,而對蔡英文又是如此的看不起。為此,盡管目前宋楚瑜的民調已下跌到百分之十以下,但隨著 十二月三日 電視辯論的開始進行,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台灣內部政策的辯論中,可能馬英九、蔡英文都不是他的對手。尤其是他以其曾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及省長時深入民間基層所掌握的實際資料,及他十多年「在野」期間,由於沒有擔任任何行政職務,有機會以「第三者」身份繼續深入民間調查研究,必會提出許多具體的政策而又能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政見,獲得底層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因而相信他的民調還將會回升。

但宋楚瑜並非沒有競選軟肋,那就是難以籌措競選經費。親民黨不像國民黨那樣擁有豐裕的黨產信託股息,及大企業主的政治獻金,也沒有民進黨的中下階層的大量小額捐款,而二點四億元的「興票案」返還金又不能使用,因而不可能象馬英九、蔡英文那樣舉辦大型戶外造勢活動,只能是透過參加出席電視台的言論節目或接受電視專訪,來宣傳其政見,因而被他形容為「開闢客廳戰場」。這對提振宋楚瑜自己的選情,當然會有一定作用,但就不利於親民黨「立委」候選人的選情,尤其是區域「立委」候選人的選情。

客觀分析,宋楚瑜確會是在這場「總統」大選中的「關鍵少數」。由於宋楚瑜根本不可能勝選,因而這場選戰實質上是在馬英九、蔡英文二人之間開打。也由於馬英九、蔡英文二人的民調呈現膠著糾纏之態,故宋楚瑜的得票率高低,就是馬英九、蔡英文二人孰贏孰輸的關鍵。按照折算,宋楚俞的得票率倘在百分之六以上,蔡滎文勝選的機會就將會較高。為此,只有催發「棄保效應」,將宋楚瑜的得票率壓縮到百分之六以下,馬英九方可驚險連任。

但要催發「棄保效應」,又談何容易?因為「總統」大選不同於二零零六年的臺北市長選舉,北部居民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獨立思考能力較強,並經過臺北一九九四年市長選舉及二零零零年「總統」選舉均讓陳水扁「漁翁得利」的教訓,能夠自發「棄保」。但南中部選民盲目性較強,再加上部分人仍然感恩「宋省長」當年的政績及對馬英九照顧南中部不夠而不滿,且對「宋省長」的魄力印象仍深,南部要催發「棄保效應」並不易。

為此,支持國民黨的人士曾一度將「消除宋楚瑜威脅因素」寄望於林瑞雄的放棄美國國籍手續未能來得及辦妥之上。而按常理,這樣的想法並非一廂情願,因為已有慣例,相關手續所需時間較長,將會令林瑞雄未能在「中選會」於十一月二十五日截止受理正副「總統」候選人登記申請之前收到美國國務院的批准通知書。

但也有較為清醒者,如由橘投藍的「立委」林郁方就曾指出,美國不會那麼笨,不會因為不給林瑞雄棄籍證明,讓台灣因此而引發軒然大波,然後再怪、再罵美國。因此,他相信美國一定會在十二月十五日「中選會」公告正副「總統」候選人之前證明林瑞雄已經棄籍,給林瑞雄參選「總統」入場券。

果然,林瑞雄昨日就攜帶了美國國務院發出的棄籍證明書,到「中選會」登記,並在記者會上出示,宣佈這份證明書是於 十一月二十一日 發出的,他在登記時就已不是美國人。可是是宋楚瑜要刻意凸顯這一事態,就在記者會上讓林瑞雄先講話並佔了大部分時間,自己反而成了陪客。也有可能是林瑞雄為此而感到興奮,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個小時,與其初「出道」時連話也不會說,形成鮮明對比。正因為如此,他講得興奮起來,連自己在這場「秀」中最重要的事情--出示美國國務院證明,也忘記了,急得司儀以領頭高呼「林瑞雄當選」來打斷他的話,並提醒他必須出示該證明書。

宋楚瑜則為林瑞雄能「及時」領到證明書而得意揚揚地說,這幾天很多人以至「某黨主席」都在議論林瑞雄的美國國籍問題,直到昨日早上還有紙媒發表評論。而現在人家美國國務院已經給辦妥了。

對此,許多人就議論紛紛:為何別人要三個月以上甚至一年才走完整個申請棄籍程序,而林瑞雄從 九月二十七日 至 十一月二十一日 ,不到兩個月就可辦妥?

為此,有人將美國國務院以超高效率發出棄籍證明書予林瑞雄,讓宋楚瑜得以順利參加「總統」大選攪局,威脅台海和平,刺激北京的神經,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近來的「圍遏中國」戰略,連繫了起來;並與也正在爭取連任卻遭民意低迷所困,急需中國支持,但中國卻明顯「不給面子」,拒絕其人民幣升值要求,令其爭取連任之路如同馬英九一樣艱困,連繫了起來。

實際上,按照毛澤東關於「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的論述,過去作為美國的「主要敵人」薩達姆、拉登、卡紮菲等一一「解決」後,曾經作為美國「次要敵人」的中國,就「升格」為「主要敵人」了,因而進行了「圍遏中國」的戰略部署。在促使印度、越南、菲律賓等都加入「圍遏中國包圍圈」之後,就利用台灣的「總統」選情,補上這個「包圍圈」的最後一個口子。至於蔡英文上臺後是否會如同陳水扁那樣成為令到美國人頭痛的「麻煩製造者」,經過蔡英文月前訪美時包括進入五角大樓在內的「交心」,及對蔡英文本人的「非典型」特性的研判,已經消除了這個疑慮。

美國當年在「反恐」中分身不暇,再得面對台海形勢緊張,當然是十分不爽,因而恨死了陳水扁。但反過來兩岸關係過於密切,使得中國有機會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卻更不是美國所樂見。倘蔡英文作出了「不做麻煩製造者」的承諾,她上臺後即使是兩岸經貿受挫,也與美國利益無關,美國又何樂而不為?

看來,美國正以「無形之手」,介入了台灣地區的這場「總統」大選。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