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換球杆 兩岸打出試探“球”

退役將領引發“波動”

多年以來,兩岸交流以經濟議題為主,政治議題則較少觸及。

2011年10月10日,兩岸同時在辛亥革命百年進行歷史呼應,旋即成為解讀兩岸未來的風向標。先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呼籲兩岸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則稱“辛亥是兩岸共同資產”。

兩岸訴求主軸截然不同,且對台軍售水深火熱,所以許多人認為,兩岸最大的障礙是軍事互信機制尚未建立。

不過,此前一個偶然的炒作,將潛行持續十年的兩岸近50名重量級退役將領的“球敘”活動,迅速推到了台前,引起國際關注。

在2011年6月6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上,傳出了臺灣退役將領“無論國軍、解放軍都是中國軍隊”的言論小插曲,這引起臺灣島內強烈反彈。

馬英九不得不要求“國防部”、退輔會和“陸委會”查證,並研擬相關行為規範,作為日後退役將領集體赴大陸的行為準則,並以停發退休俸棒喝。

不過,隨後“此事件不排除有新聞誤傳的可能,但卻是一個教訓”的表述,則被視為給足了“登陸”退役將領面子。

受此影響,黃埔同學會為紀念辛亥百年舉辦的“黃埔論壇”亦被迫降格,原本應邀與會的臺灣高階退役將領都被馬政府打招呼,抱憾不能出席。用原國民黨名將張治中之子張一純的話說,“島內選情複雜,要體諒馬英九的難處,對他要求不要過高。”

中國黃埔同學會會長林上元表示,馬英九原本對臺灣退役將領參加“球敘”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選戰在即,馬怕被綠營抓住把柄,對其選情不利。

而大陸似有默契,亦採取相應舉措,主動為急行的兩岸退役將領交流互動降溫,避免再度橫生枝節。黃埔同學會曲錦娟處長表示,黃埔同學會已收到國台辦有關通知。

此間引發的兩岸“波動”,說明兩岸關係尚在脆弱互動中前行,能否打開兩岸軍事互信的大門值得深思。

昔悄然來去,今高調互動

兩岸尚未開啟第一管道、現役軍人交流,20世紀80年代以來,即使臺灣退役將領想赴大陸,也是個人以祭祖、旅遊觀光為由悄悄地來,無聲地走。

臺灣退役將領集體赴大陸參訪,源於扁政府時代。

2000年11月28日,由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連行健以黃埔將軍聯誼會會長身份組織2名陸軍中將、10名陸軍少將、2名空軍少將和1名海軍少將組成的16人參訪團,赴深圳、東莞和珠海等地參訪,後在澳門成立反獨促統聯盟,並發表《將軍宣言》,臺灣退役將領在大陸的活動方才半公開。

在兩岸關係持續僵持的敏感形勢下,2001年,島內“反獨”名將、前“參謀總長”、“行政院長”郝柏村上將首開最高級別退役將領率團參訪大陸先河,表達反“台獨”、求緩和願望。

儘管郝柏村此行對外的說法是要去大陸“球敘”,即兩岸退役將領相聚切磋高爾夫球藝,但輿論斷言,郝率大批有影響的退役高級將領赴桂林“決不只是輕鬆打球”,實為兩岸緩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探路。此後,兩岸退役將領之間的交流便被各界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意涵。

“球敘”,先是由在大陸台商從中牽線,精心安排,既出錢又出力,分析人士認為,在兩岸經濟交互走強態勢下,台商要的是“人脈的展現”。台商熱衷於津津樂道與退役將領的關係,因為一些事情由退役將領出面,大陸都會給幾分面子。

隨後的“球敘”持續潛行,直至2005年“胡連會”後,廣州軍區接手主辦,間以當地黃埔同學會、統戰、台辦機構悉數參與,官方(北京)亦派員南下參與交流。

“球敘”主辦方由民間機構易手半官方機構,大陸專家對此解釋為因應2005年“胡連會”成果。“2006年起,廣州軍區每年舉辦一場兩岸將領“球敘”活動,頭兩次在廣州,因雙方保持低調而從未主動曝光。”一位親身參與“球敘”的大陸退役將領說。

“‘球敘’只能算聯誼,增進情感。”黃埔同學會曲錦娟處長表示,連續三屆,“球敘”已成定制,參與人數與位階不斷升級。

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後的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正式提出兩岸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後,臺灣退役將領爭相“登陸”。

不過,這些看似民間機構的邀請背後,特別是臺灣重量級退役將領組團邀請,顯然受大陸海協會、國台辦,甚至更高層級的首肯。

兩岸實現“小三通”後,為體現便利性,首屆兩岸退役將領“球敘”於2009年改在廈門舉行,堪稱兩岸退役將領60年來首次大規模、公開正式的聯誼活動。

不過,此次主辦方再次易手為中國黃埔同學會,意在淡化官方色彩。至此,兩岸退役將領“球敘”形式在國台辦、海協會的關照下固化下來。

公開資料顯示,當時大陸方面由前副總參謀長錢樹根上將領隊,臺灣方面由原陸軍總司令黃幸強上將領隊。成員多為大陸黃埔將帥子弟。

2009年4月,臺灣前“總政戰部”主任許曆農率新同盟會、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中國統一聯盟”聯合參訪團抵京訪問,即由國台辦主任王毅委請促成。

與此同時,大陸亦派出高規格團隊“登島”交流。

2009年11月,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舉辦“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就兩岸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各領域展開意見交換及探討。大陸極為重視,國台辦、外交部、軍方大力支持,派出29人的代表團。

隨後,由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擔任團長,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中國前駐英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退役陸軍中將、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李際均在內的重量級人物組成高規格“登島團”,令島內不敢怠慢。

2010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對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也起了催化作用,退役將領“登陸”達到高潮。島內有學者撰文指出,僅2010年,大大小小的退役將軍團就達六十餘起,分赴大陸腹地參訪。

“我也是辛亥後裔,應該參加活動”

台“國防部”聲明說,臺灣“國防部”從未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與中共進行有關討論,交流或代為發言,近期多位退休將領赴大陸地區訪問,均屬個人行為。

雖然台軍方的聲明中提到究責等話語,但講究排資論輩的臺灣軍隊,從未追究過退休將領訪大陸時的言行。

儘管馬政府及“國防部”多次強調“登陸”要有所節制,但退役將領熱情不減,更有高階退將高喊要促進中國統一,搶著扛起促進兩岸軍事互信的使命,讓一再表明兩岸交流仍處在“先經後政”階段的馬英九相當尷尬。

島內分析人士指出,馬英九不敢開罪老將,退役老將更多地充當民間智庫,且不乏影響馬政府政策的智囊人物。

島內影響力最大的退役將領團體是國民黨的“黃復興黨部”,18萬官兵分佈在全台23個縣市,其向心力、選戰動員力是國民黨內最強的。

“足以掌握國民黨黨意,是國民黨競選的重要票倉。”林上元認為,馬英九亦忌憚三分,頗為倚重。

“我也是辛亥後裔,應該參加這個活動。”林上元說,“同學情誼,很是寶貴的。”

林上元透露,兩岸退役將領對“球敘”評價很高,軍人性格、語言方式、作風雷同,容易消除隔閡,破除成見,馬英九和美國當局亦通過渠道過問此事。

兩岸“白手套”均寄望授權

退役將領參訪大陸期間,雖多次談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議題,但由於沒有獲得臺灣當局的授權,所言“軍事安全互信”更多的是停留在建議層面。

由於國共兩黨政見不同,臺灣退役將領對兩岸統一的具體方式和時間存在不同看法。此外對國共在抗戰時期所發揮作用的評價分歧較大。

“打高爾夫球,雙方退役將領很自然的有了獨處的時間,至於談什麼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林上元表示,兩岸結束對峙,槍桿換成球杆已很不易,由此平臺增進瞭解和信任,為軍事互信鋪路。

解放軍少將羅援認為,以許曆農率23位退役將領登陸受到高規格接待熱度而言,大陸需要的對象,不是個人而是群體,內容不是高談闊論,而是經過授權下的對話。

退役將領在島內分屬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黃埔校友會與四海同心會三個社團組織。此外,老牌的“中華戰略學會”,以及近年相繼成立的“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和“中華經略國防協會”亦成為退役將領輾轉騰挪的空間。

上述退役將領組織在兩岸交流方面最為積極,在前往大陸參訪交流時,都曾希望能獲得馬政府授權。但馬政府與國安團隊相當堅持兩岸還不到政治與軍事接觸時機,堅持“不授權”。

與臺灣退役將領各社團組織各自為戰不同,大陸對台有一套嚴密體系,備有民間、“白手套”、官方三個渠道,各對台機構由民間到官方乃至中間“白手套”環節均有不同側重。但當前兩岸軍事互信互動亦同樣面臨整合資源解決授權問題。

“先議後談、先易後難、先外圍後核心、先二軌後一軌。”羅援認為,官方背景學者第二管道是關鍵,獲得授權的“白手套”更適合談敏感問題,最後再推及到官方層面。

對於兩岸軍事互信,大陸官方不斷釋出善意信號,臺灣官方層面則乏實質動作。羅援表示,兩岸軍事互信尚處初始階段,雙方還在觀察、試探、磨合,進展緩慢不足為怪。

(西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