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邊的私人禁地 被毛澤東垂青27次的杭州私宅

從1953 年到1975 年,毛澤東曾43次來到西湖,在西湖工作、生活了785個日夜,他將西湖視為他在湖南、北京之外的第三個家,有時一年要來幾次,有時一住就是半年,劉莊園內還保存有毛澤東當年讀書處、採茶處等建築。

自東晉起,人們就喜歡在西湖邊營建自己的私家莊園。南宋時,湖邊築別墅幾成熱潮,時至今日,營建風潮從未在這片水域消失。這些莊園的主人中有商界名流,也有官宦世家,甚至黑幫大佬,他們把自己的歷史寫進西湖的年輪,莊園往事,成為這裡不可或缺的過去。

汪莊:毛澤東27次下榻於此

民國時鼎鼎大名的汪裕泰茶號初創時並不在杭州,而在1847年的上海,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個龐大商號的汪惕予將它擴展到了西子湖畔,在這裡,汪氏茶葉莊開辟了徽商的一個商業傳奇。

汪惕予不是一個單純的商人,他28歲開始在上海懸壺濟世,2年後赴日本學習西醫,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中華女子產科學校和協愛醫科汪惕予專門學校。他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中西醫最新、最重要的學理,發行各種醫書17種,其中16種冠以“汪氏醫學匯編”之名,後人稱他是中西醫結合的鼻祖。

1927年,汪惕予在西湖邊購地百畝,建起“青白山莊”,莊內包括了白雲庵(漪園)、雷峰塔、乾隆釣魚台。立足汪氏莊園,蘇堤、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和那寫滿故事的斷橋都遙遙可見。汪莊圍佔西湖湖面很多,初建時,杭州市民把汪家告到了官府,汪惕予許諾等他死後,將莊園無償捐贈給地方政府作為公用,工程才得以完工。“青白山莊”完工後不久更名為“汪莊”。汪莊是民國初年西湖別墅群中結構最新穎的私家花園,山莊突出在臨湖的岬角上,背依山麓,三面臨湖。樓閣中西合壁,亭台高聳,假山重疊,石筍林立。

汪惕予在莊內設立汪裕泰茶莊買賣部,放置各種古色古香名貴茶具,專供遊人品評西湖龍井名茶,汪惕予曾跟人笑稱自己的成功之道在“景以西湖美,茶因龍井名”。

民國時,汪莊名氣遠在西湖其他別墅名園之上,成為當時杭州城中一顆名副其實的璀璨明珠。 汪惕予更是將生意交予兒子打點,自己定居這裡,潛心營茶,論醫著書,他甚至在莊內建了“汪公之墓”,大有終老於此的打算。然而世事無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杭州淪陷。汪惕予隻得離開了自己傾心打造的夢幻家園,回到上海。1941年,汪惕予帶著遺憾在上海離開人世,而他生前朝思暮想的汪莊先後被日軍和國民黨軍佔領,被當做馬廄使用多年,雜草叢生、滿目淒涼。

杭州解放後,汪莊成為接待中央領導的國賓館。1958年,汪莊復原舊觀,新建主樓、配樓、連廊以及栽培草坪、樹叢,佔地擴大到24萬平方米,把西湖楊公堤的一部分也劃入園內。

1959年起,毛澤東曾先後27次下榻於此,為了安全保衛需要,汪莊的一切曲折隱藏遮擋的配套建築統統除去,國賓館寬闊的草地、高聳的雪鬆,與原民國風格建築並存,毛澤東常常坐在草坪的遮陽傘下看書,並感慨說,坐在這裡好像回到了故鄉韶山沖那個小山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汪莊和周圍的山林成為禁區,與世隔絕,老百姓不得入內。

1979年,汪莊由陳雲親筆題名為“西子賓館”,成為接待外賓、國家領導人、省部級以上幹部的國賓館。汪莊對外開放後,很多人慕名來到“主席樓”,希望親身體驗領袖當年的衣食住行。

杜莊:杜月笙的金屋藏嬌處

西湖的西泠橋西是為紀念宋代名妓蘇小小而建的慕才亭,橋南則是巾幗女俠秋瑾的漢白玉雕像,雕像背後,孤山路10號,有座高大寬敞的二層樓房,那是上海灘黑幫老大杜月笙的西湖別墅——杜莊。

1932年,44歲的杜月笙,已是上海灘呼風喚雨的人物,上海的金融、教育、公共服務乃至內政外交,處處都有他的身影,人稱“上海的地下市長”。

那年夏天,杜月笙到西湖莫干山避暑,羨慕拜把兄弟張嘯林的“林海幽居”,萌發了購買別墅的念頭,最終選定了西湖邊的“寂庵”別墅,“買房中介”正是報業鉅子、《申報》主人史量才。

但“寂庵”別墅的“業主”並不是杜月笙,而是一個叫做陳國英的女人。中國印學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喬中石曾回憶,他在一份關於這座別墅的資料上,見到過一枚小小印章,上面印著扁扁的三個小字——陳國英。

陳國英,正是杜月笙的二姨太,這位舞女出身,十五歲就嫁給黑幫老大的女人,給杜月笙生下了3個兒子,頗得丈夫寵愛,她也被人們描繪成一個“隱忍”、“識大體”的聰明女人。這西子湖畔的莊園,正是杜老大用來金屋藏嬌的地方。

據說杜月笙對寂庵十分滿意,重新裝修後,從上海運來了大批貴重傢具,夏天的沙發套子要用最好的台灣竹席做,床品是最時髦的席夢思墊……杜莊成為籠絡、招待達官貴人的西湖會所,凡有筵席,也必從滬上延請中西名廚。杜莊的生活頗為隱秘,關於這個青幫頭子和溫順的二姨太的生活細節,成了圍牆外的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解放以後,杜莊收歸國有,拆去圍牆,劃撥給文化部門,這裡一度成了鑒湖女俠秋瑾史跡陳列館,和秋瑾墓、秋瑾雕像一道構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往日黑社會組織據點成了英烈的紀念館,歷史像是在和人們開玩笑。杜莊現為中國印學博物館所在地。

柏廬:“相逢一笑泯恩仇”

位於西湖九蓮村3號的柏廬,建於上世紀30年代,四周圍牆高聳,古木參天,左側是昔日的護城河,右側是昭慶寺。這裡原來是浙贛鐵路局局長杜鎮遠的官邸,兩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桂系領袖黃紹竑曾是它的主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這座建築的介紹僅此而已,直到杭州“老房子”專家向仲平,在一部影視劇中偶見了這裡一個極富特色的雕龍石柱,一段塵封十餘年的往事才再度被人提起。

西安事變之後,1937年2月9日,國共兩黨在西安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談。這次談判效果並不大,周恩來向中央建議:由他向國民黨方面提出,直接面見蔣介石。當時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已被蔣介石軟禁,因擔心周恩來成“張學良第二”,毛澤東曾堅持周“絕對不應離開西安”。

然而為了推動會談的順利進行,3月25日,由中央聯絡代表潘漢年和國民黨聯絡代表張沖陪同,周恩來還是應蔣介石的電邀,從上海來到杭州,與正在西湖休養的蔣介石進行西安事變後的最高層談判,由張沖負責接待。張沖在“西安事變”前,就接受蔣介石的密令,與中共特使潘漢年在香港開始了國共雙方的秘密接觸。

這次會談極其機密,範圍也很小,會談地址還幾經更改,幾番交鋒之後,雙方各自作出了一些讓步,並商定由中共方面起草共同綱領以規範兩黨行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礎,這次頗有成效的會談被史學界稱為國共“西湖會談”。

會談卓有成效,周恩來特意請潘漢年為他和張沖在自己的住處前拍下了一張合影,作為紀念。我們無法穿越時空,親臨國共兩黨由劍拔弩張到一笑泯恩仇的歷史性時刻,卻可以通過這張照片,看到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在面臨歷史轉折時的凝重和沉著。這張檔案編號為101的照片成為“西湖會議”僅存的圖片見証。照片背景是周恩來居住的建築——柏廬。

柏廬在新中國成立後劃歸鐵路部門管理,成為鐵路部門的招待所,目前是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由於歲月滄桑,掛在柏廬牆上的那張珍貴照片被取下保管,天長日久竟無處尋覓了。向仲平當年用膠片相機翻拍的一張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成了如今的唯一存証。

劉莊:新中國首部憲法誕生地

劉莊原是晚清進士劉學詢的私家園林,它背倚丁家山,三面臨西湖,雅號“水竹居”。劉學詢走南闖北,又喜愛觀摩當地著名建築物,他把自己的造園理念在水竹居的建造上發揮到極致。

“春夏秋冬不論在哪個季節裡,水竹居總有它獨特的風姿出現於遊客的眼前。近湖樓的一所平廳,裡面的陳設宛如古宮,那十九世紀式的西洋掛鐘,活似一頂琉璃的萬名傘,魚形的水晶綹反射著淡淡的陽光。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貝殼布出了山水飛禽。在水竹居所有屋子裡擺著的桌椅,你找不出有雷同的形式。……正中掛著一張倪雲璐的鬆,左右有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王石穀的山水。你看看這些中國第一流名家的真跡,翻翻藏在紅木櫥裡的四壁的圖書,恐怕誰也不會覺得窗外的暮色已漸漸的在籠罩著你的歸途了。”《劉莊百年》一書中曾這樣介紹這座莊園的奢華和獨具匠心。

據說,劉學詢由於為孫中山革命籌款,發生債務問題,水竹居曾被查封拍賣,標價高達兩千萬兩白銀,始終無人問津。民國時康有為曾入住這裡,後被劉學詢贖回。解放後,劉學詢的八姨太范媛英,為了繳納劉莊的地價(稅),變賣所有金銀珠寶,苦苦支撐,入不敷出,1953年將劉莊獻給國家,自己遷至南山路廣福裡1號,靠傭工為生,月入僅16元。人們提起這位水竹居的最後一位主人常常唏噓不已,感嘆命運的無常。此後,劉莊迎來了它的新時代。

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抵達杭州,第一次住進劉莊1號樓,當時負責安排毛澤東一行住所的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回憶說,“1954年1月9日,憲法的起草工作開始運轉。當時毛澤東住在劉莊一號樓。每天午後三點,他便帶領起草小組驅車繞道西山路,穿過岳王廟,來到北山路84號辦公地點,……憲法起草小組在主樓辦公,往往一干就是一個通宵。”這期間,毛澤東的午飯是在夜裡,晚飯是在早晨,每天的飲食也很簡單:每餐一小碗飯、一個饅頭、一盤辣椒、一盤青菜、一碟肉和小碗湯,不准多做。

毛澤東查閱了大量的國外憲法資料,對草案一遍遍地作出修改和批示,每一頁都作了密密麻麻的批註,每一項修改都清清楚楚地標出原因。他後來回憶說,草案“前後共修改一二十稿”。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初稿在這裡誕生,在草案中,毛澤東主張刪除“國家元首”的條文,拒絕仿照“斯大林憲法”為新中國憲法命名為“毛澤東憲法”。

從1953 年到1975 年,毛澤東曾43次來到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