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選舉發生打砸 蔣經國不許朝群眾開槍

1969年6月,蔣經國終於承擔起全面管理政府的正式領導角色。蔣介石提名他為“行政院副院長”。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國民黨內許多強硬派人士認為,在臺北政府越來越孤立之下,國民黨更得加緊掌控,不能對要求民權的聲音稍有讓步。但在蔣經國為首的改革派來看,世局發展多艱,臺灣內部情況變化,更需要漸進,有控制地擴大政治參與,不但可以鞏固島內的統治,還能以一種民主自由的形象,重新塑造在臺灣的 “勢”。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1969年,全島舉辦了一次乾淨的縣、市級選舉,省議會71席議員,國民黨贏得61席;15個縣長席次,國民黨候選人當選了14席。黨外人士贏得了高雄、台中和新竹的市長。反對派掌控了臺灣4大都市中的3個。雖然在私底下這些新當選的黨外市長痛批國民黨掌控一切的制度,可是一就職他們就專注行政管理與建設開發,以及培養自身勢力。此時,不論他們多麼仇恨國民黨,還是按照國民黨的遊戲規則辦事。這年12月,臺灣舉行3年前就答應的“立法院”增額選舉。蔣經國允許各候選人史無前例地抨擊政府,黨外候選人“郭大炮”郭國基和黃信介甚至要求直接民選臺灣省長,結束戒嚴統治。郭國基和黃信介都當選“立法委員”,這表明“立法院”裏首次出現兩位真正的反對黨人士。

國民黨首次公開預算

1971 年1月,《大學雜誌》發表了劉福增、張紹文、陳鼓應聯名發表的《給蔣經國先生的信》,呼籲“政治革新”。為了警告青年知識分子不要有太高的政治期望,蔣經國3月間下令逮捕了著名的外省籍異議分子李敖。異議人士並沒有因此就退縮,10月,《大學雜誌》再發表《國是錚言》,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張。文章尖銳批評道:“20幾年來,我們始終在維持著一個龐大、衰老而且與廣泛大眾完全脫節卻以民意為名的特權集團”, 這幾乎觸及到了國民黨統治的底線。蔣經國並沒有彈壓取締,反而邀請《大學雜誌》主要成員參加座談會。他在會中聽取這群知識分子的意見,宣稱,“青年應該多講話,多關心國是”。

1972年5月26日,立法院通過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 蔣經國主持第一次“院會”時就強調重視協調、廉潔的形象,發表公務員“十誡”,各級官員不得到酒家食堂、黑色咖啡館、歌廳,也不得有鋪張浪費的婚喪典禮,或其他幾項不當娛樂。蔣經國尤其嚴懲受賄、瀆職的公務員。蔣經國主持“行政院”院會,要言不煩,通常40分鐘就可以散會。蔣經國昭示內閣閣員,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受到做官的傲慢對待,簡化官僚作風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切公開化。他決定除了國防經費、外交經費之外,政府預算一律公開。國民黨政府史上第一次,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人民可以看到至少一部分稅款花在什麼項目上。

邀請反對派喝茶

蔣經國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在邁出改造國民黨和逐步開放政權的第一步時,就意味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繼續以剛柔並濟的方法對付黨外在野勢力。1972年12月選舉將近,在政界新秀康寧祥和“小鋼炮”郭雨新、黃信介等黨外活躍人物主導下,100多名黨外政治人物在臺北集會,呼籲修改選舉罷免法規。這是黨外人士1960年以來首度正式集會。蔣經國不斷接到報告,詳述黨外候選人挑撥性質的集會之言行,情治單位建議“應該辦幾個人”,“總政治部”副主任王升還說,“康寧祥是匪諜”,但經國不理會這些報告。開票結果,蔣經國非常滿意。選民投票率逾七成,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率高達97%,囊括全部的縣、市長。康寧祥在“立法院”的質詢,包括針對政府首長的發問很尖銳,但並不爭論不休。私下裏蔣經國欣賞這些黨外人士,他曾經問部屬,為什麼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問不出這樣的問題?他還邀請康寧祥喝茶,兩人討論立法議程上的一些話題。

1973年12月,《大學雜誌》刊登一篇文章,要求國民黨開放黨禁,准許成立反對黨。總編輯楊國樞受到壓力,辭去總編輯職位。蔣經國主動延攬與《大學雜誌》有關聯的幾位年輕學者,邀請他們進入政府及黨部工作,保證他們可在體制內促進改革。

蔣介石不在後的第一次選舉

1975 年4月6日,蔣介石逝世,嚴家淦繼任“總統”。蔣經國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蔣經國宣佈大赦,有約200名政治犯得到減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異議人士李敖。這是到此時為止,對於反對勢力展現出的最大善意。接下來,蔣經國又把核准新刊物登記、發行的權力,由警備總部移交到錢複擔任局長的“行政院新聞局”。不過,國民黨的文工會和警備總部仍然保有取締、關閉刊物的權力。8月,錢復核准康寧祥、黃信介等黨外人士申請發行《臺灣政論》。這份刊物不僅抨擊國民黨,呼籲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還公開要求本省人、外省人之間的權力分配要更平均。在以前,這可是大禁忌!《臺灣政論》第5期刊登邱垂亮的文章,號召臺灣人民推翻國民黨獨裁政權,這一來逾越了言論尺度。蔣經國同意警備總部的看法,認為這是“煽動叛亂”,勒令停刊。5月,兩位知名的黨外人物以“意圖以非法手段推翻政府”罪名被處徒刑。

1977 年11月,臺灣地區舉辦中央及地方五項公職人員選舉(省民意代表、臺北市民意代表、縣市長、縣市民意代表、鄉鎮長),這次選舉對臺灣這種“控制下有限的民主”,提供很好的見證。投票日之前,李煥向蔣經國報告,國民黨有可能丟掉幾個重要席位。蔣經國表示,“黨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優勢,但不該允許有作弊行為。”他說,“我們只要掌握51%就可以。”11月19日,五項地方選舉同時開選,投票當天,作弊之傳聞繪聲繪影,到處都有。大約下午2 點,中壢某投票所的選務人員被人看到,協助不識字的一對夫婦投票。黨外候選人許信良的監票員高聲抗議。群眾圍攏上來,威脅這位選務人員。警察把他帶到投票所對面的中場警察分局保護。群眾圍在分局前,人數越聚越多。有人高喊:“法律有什麼用?法院是他們家開的啦!”下午4點鐘,群眾砸毀中壢分局玻璃窗,放火燒毀好幾輛警車。警政署立即請示蔣經國如何處理,有人建議派軍隊恢復秩序,蔣經國宣示:“我們不用軍隊。”中壢分局長接到命令,任何情形都不得朝群眾開槍。直到次日淩晨,在當局宣佈投票所監察主任范姜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當選的消息後,人們才在一種滿足心理下自然散去。這次五項公職人員競選,國民黨只贏了76%,還丟掉好幾個縣市長的位子。

1978年3月,蔣經國當選“總統”,臺灣情治機關繼續嚴查叛亂案,對於逾越政治活動許可尺度的人士也沒有放鬆。警察指控8個人涉及中壢事件暴亂,沒收了上萬冊動亂的書刊,少數敢言的民營報紙之一的《臺灣日報》遭受當局壓力,把報紙轉售給政府。不過,臺灣政治氣氛依然昂揚。反對人士穩定地擴大辯論的領域。省議會一些“議員”強烈批評警方,10月間有一家重要報紙更提出終止戒嚴的議題。康寧祥在“立法院”質詢時,呼籲蔣經國採取明確措施,走向政治民主。蔣經國的回應是,要達到民主的理想,必須兼顧到現實,需要“一步一步”來。他還指示軍方不要影響士兵及其眷屬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如何投票,情治機關不要滋擾反對派人士。

1978 年底的選舉,黨外候選人組成一個聯誼會,在康寧祥領導下,發表12項政治主張,包括呼籲停止戒嚴、大赦政治犯、直接民選省、市長等。這些政治主張可謂史無前例。忠誠於國民黨的主流媒體首度刊登黨外候選人的照片、姓名,甚至政見。國民黨中央党部文工會主任楚裕秋,公開表示報界的開放是“好現象”。臺灣的民主氣氛已相當濃厚了。

(陶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