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增加文化氣息 打造文化澳門

近年本澳經濟轉型,本澳部分歷史悠久的店舖相繼結業,為保存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及深化本土歷史研究,民政總署早前開展以“新馬路及鄰近街區”為主題的藏品徵集活動,得到二十三家老店及熱心人士支持。至今民署收集到的新馬路及鄰近街區老店物品有三百多件,包括店號牌匾、金行天秤、餅家商號的招紙、紙盒、吊飾印模、餅模、租單等。部分物品在民署轄下的紀念孫中山公園黃營均圖書館、白鴿巢公園黃營均圖書館、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何賢公園圖書館、下環圖書館及仔黃營均圖書館展出,讓居民先睹為快。民署亦表示,繼是次徵集,同時開展一系列街道歷史文化研究和推廣活動,包括“澳門舊街往事”研究項目、街道攝影比賽、建設文化步道等,持續宣傳和推廣澳門的街道文化。另外,澳門博物館館長陳迎憲亦表示,從一九九八年開館至今,已不斷蒐集本澳各區各界人士主動捐出的本土歷史文物或舊物件,以豐富館藏。至去年為止,澳門博物館接收到的文物捐贈達三千多件(組),數量之多、種類之廣,令人振奮。通過文物的修復和專業的館藏條件,使文物獲適當保護和存儲。

凡此種種,無論是從政府的重視和積極開展文物、文化保育,還是從坊間熱烈的反應我們不難看出,澳門社會對自有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同時也讓人對澳門構建“文化永續之城”和打造澳門成為“露天博物館”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要實現上述的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所需要開展的工作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當務之急應當是繼續前方百計增加澳門的文化氣息。

社會重視是打造“文化澳門”的基礎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從廣義上講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在澳門,長時間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國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與西歐文化經過不斷的碰撞和融合,在澳門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建築、藝術等。不論是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還是西方耶誕節、復活節都在澳門受到重視;糅合中餐與西餐所長的澳門美食獨樹一幟;中國廟宇、西方教堂相鄰而建又相互借鑒……。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澳門文化的多元化,而且這個多元化還不是結果,而是不曾間斷的過程,巧妙的融入澳門人的生活細節裡。所以文化說到底其載體還是在於人。從我們前面所列舉的事例,以及其他澳門社會上所存在的文化盛事,我們可以相信澳門人是重視文化的,無論是更好傳承傳統文化還是創新發展現代文化都是整個社會的共識,這也為澳門打好文化這張牌奠定了良好基礎。

文化促進澳門城市多元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GDP躍居亞洲前列,澳門越來越多的受到世界的關注,博彩業的發展更使澳門“東方蒙地卡羅”的稱號蜚聲國際。而在這一切的關注和光環背後,澳門是否是文化沙漠的爭論卻一直存在,澳門文化創意產業也才剛剛起步甚至還面臨重重危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澳門時曾經滿懷深情的說“澳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但在外界,說到澳門文化,始終是“澳門有中西結合的特色文化”、“有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究竟特色在哪裡?所謂的世界文化遺產除卻大三巴外,還有多少為外界所熟知?其實,澳門的特色文化為何沒有如其經濟成就一樣引人注目本身就值得思考。畢竟澳門現在亦博彩聞名於世多多少少還不能算是多麼光彩的事情,只有特色的文化為世人所認知和認同,才可真正稱之為國際大都市,也才是有靈魂的城市,方可歷久不衰。

文化是人類和社會存在、發展和互動的基石。中國文化部蔡武部長曾經說過,文化是一二城市的核心,沒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個城市。研究認為,從全球發展趨勢看,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綜合實力競爭的核心要素。而且現在文化往往表現為一種商品,由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或地區輸出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美國及日本的動漫、電影等商品文化充斥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賺取大量外匯的同時,也將該國和該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斷傳播,從而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高的關注和認同程度。其實,這裡更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文化價值的體現。當一個地方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而且又為外界所知道、瞭解和認同,那麼就會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吸引力。這對澳門來說,當然首先就意味著可以吸引來眾多的遊客,因為澳門有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特點,對廣大華人來說可以在澳門尋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親近感,而對歐洲等地的人士而言,也沒有陌生和不可接近的排斥感。關鍵中的關鍵就是如何讓澳門的文化真正作為一種可見、可感的方式表現出來,為世人所瞭解。而最重要的是,當澳門的文化被推廣和認可或者說澳門文化城市的形象被樹立起來,能夠承載澳門文化的文化創意產品就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可以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屆時,相信澳門就不會再只是“博彩之城”。

千方百計增加文化氣息

當然,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要實現我們文化城市形象的打造並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積累以及推廣,並且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以不同形式、透過各種方式在澳門社會上增加文化氣息,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民署所進行的工作,在社會上進行舊物保護、街區的歷史收集硏究,發掘更多被忽略的文化內涵,從而豐富本土歷史,是本土文化硏究和推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澳亦有學者建議指出近年部分新馬路老店因抵不住天價租金,結業收場,令人慨嘆。部分未被租出而丟空多時的舊舖,每遇颱風或暴雨常現倒塌危機。期望當局租借新馬路後段舊舖,改建成文物展示空間以提升該區人氣。這倒是一個多方獲益的好方法而且不僅是在新馬路區可以實行,在澳門其他舊區亦是有效仿的必要,惟需注意物業所有人“坐地起價”抬高政府支出的問題。

上面所提到的方式固然可以大大增加本澳歷史文物和文化展示的空間,做到遍地開花,促使澳門成為整體的文化博物館,但是因為面積空間的限制,規模和內容上一定會受到限制,因此還應對現有的一些較大型博物館善加利用。增加更多展示元素。不過,正如早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所指,現時澳門博物館在館藏豐富上受到預算資金不足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好多與澳門有關係的文物與澳門“失之交臂”,倘能作出改善,當可增加更多藏品,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澳門的文化特質。

除了以靜態的展示方式,將澳門的文化公之於眾,讓世人瞭解和感受外,本澳亦應舉辦更多文化活動,亦動態的方式更直觀的讓大家感觸到澳門所具有的文化,以及對文化的重視。現時,雖然本澳政府與民間團體也不斷的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但是就筆者的觀察來看,很多的文化活動都是“外來和尚念經”,在為澳門帶來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的同時,並未能很好的結合本地固有的文化特色。這樣往往形成熱鬧一場後,就什麼都沒有的結果。所以,今後再舉辦文化活動時,應該大力鼓勵本地的文化工作者加入其中,做好本地特色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對接和融合、發展。

另外,要擴大本澳文化的影響力,推廣澳門文化城市的影響,不僅要在本土增加文化展示空間,多辦並辦好文化活動。也應該努力讓本澳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政府增強統籌能力,整合文化資源,明確重點和目標,制定文化走出去的發展規劃。其次,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文化社團等走出澳門,進行本澳文化的宣揚。

當然,空談文化始終是不太切合實際,要真正實現“文化永續”,教育的配合是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