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明:澳門人應努力跳出小框框思維

從事社會服務多年的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說,澳門近年蓬勃的經濟發展為青少年成長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但環境向好也讓青少年更容易滿足現狀。他希望社會多鼓勵青少年走出澳門,透過交流開拓思維和眼界,追求進步。潘志明認為,在區域合作穩步推進的大環境下,澳門社會服務工作也應該跳出原來的“小框框”,充分利用區域內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澳門青年應開拓思維 追求進步

潘志明認為,在澳門博彩業帶動下的經濟發展對青少年的影響應該從兩方面看。正面看,澳門博彩業加速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準提高,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外資進入澳門,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人才,讓青少年有了接觸新思維的機會。澳門人力資源一貫緊缺,博彩業的發展令青少年很容易獲得工作機會,能早為家庭帶來收入,履行其對家庭的責任,回報家庭。但從負面來看,因為工作機會和金錢得來容易,青年主動提高生活、工作技能的動力不大,容易自我滿足。加之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反受影響。

潘志明說,從外地經驗看,追求一技之長,不斷自我提升是各地青少年的主要目標和方向,但澳門青少年的心態卻是追求穩定。澳門經濟環境較好,青少年大多寧願在本地尋找一份簡單穩定的工作,不願走出澳門或不斷自我提升。澳門青少年抗逆能力和駕馭突發情況的能力不足。

從社會層面看,澳門現在雖然被中央定位為“世界級的休閒旅遊中心”,但究竟甚麼才是“世界級的休閒旅遊中心”,如何實現,還在研究中,即是說澳門整個社會缺乏清晰的定位。潘志明稱:“正因這樣,社會未來棟樑的青少年也無法清楚自己的定位”。明愛生命熱線接觸的青少年個案也證明這一點。“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未來,心理上容易迷失”。

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澳門未來,社會必須重視青少年面對的問題,必須提供各方面幫助,但潘志明更希望青少年自我努力。他認為,要解決青少年面對的問題,關鍵是青少年須擴闊思維,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走出澳門,透過與區域、世界的交流、交往,在更廣闊的空間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位,追求進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放寬眼界 充分利用區域資源

澳門地小,安老院舍嚴重不足,早前社會上上下都建議在江門市開辦養老院舍,讓澳門長者返鄉養老,並就此展開一些研究,雖然這提議得到內地有關部門積極協助,但由於政策銜接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流產”。潘志明說,這原本是很好的計劃,利用周邊資源服務澳門是粵澳合作重要目標之一。計畫所以難以實現,除政府部門在政策層面準備不足外,其實民間也有反對意見。因為澳門一直崇尚原居安老,即在一直生活的居所安度晚年。

他認為,這是思維的問題。原居安老雖好,但能多一個回鄉養老的選擇也是不少老年人的願望。只要在內地設立的安老院有一定比例的澳門工作人員也能讓老人家感覺親切,不是被澳門拋棄。

實際上,不僅有長者不願離開澳門,就連一般社會服務工作者也不願意離開澳門。“因為澳門經濟好過內地,無論工作環境還是收入上都讓社會服務工作者對進入內地怯步”潘志明說。

“其實,不單安老問題,在其社會服務上,內地與澳門都有共同需要,也各有優勢,善用內地資源不僅有助澳門社會服務事業的進步,對內地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潘志明說,內地空間大,資源多,技術培訓也比澳門先進。澳門的社會服務制度較完善,經驗較豐富,更有一批真誠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士。內地同胞對澳門人也是“情有獨鍾”,格外信任和尊重,在內地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很有發展空間。正因如此,潘志明領導的澳門明愛對與內地合作開展社會服務抱有極大的希望和熱情。

當然,要實現社會服務合作,首先須解決資格互認的問題,讓兩地社會服務者資格能相互承認,其次是提升服務技能,他認為,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光有熱情不足,也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識。澳門這方面大有作為,“在現有社會服務資源的基礎上,澳門可考慮面向本地人和外地人,開辦更多社會服務培訓課程,逐步將澳門打造為區域社會服務人才培訓的基地”,這不僅可為本地及區域提供所需的社服人才,也可改善澳門城市的形象。

潘志明最後將話題引回區域合作開辦社會服務的思維障礙上,他認為澳門社會應該對周邊地區有更加主動的了解。“比如對媒體的關注,澳門人應該改變只關注本澳和香港媒體的習慣”。

本報記者 王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