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紅都在進行選後檢討以利再戰

台灣「總統」大選後,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的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當事者,都在以不同形式進行檢討,通過「找差距」來研擬改進措施,以利再戰。其中,敗選的民進黨,將於今日在中常會擴大會議提交蔡英文敗選報告的初稿,徵求各相關方面的意見;勝選的國民黨則秉持「高興一天就好」的作風,也在昨日舉行的中山會報中找差距,馬英九鼓勵閣員下鄉去做「HOME STAY」,把握「誠懇、雙向、低調、長期」等四項要求,讓「南部地區民眾瞭解「總統不是玩假的」;被一些台灣傳媒喻為台灣大選最終獲勝者的大陸方面,也由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跨海到南台灣進行調查研究,找出各項惠台措施未能切實到位的真正原因,以利於更加深入細緻地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讓各項惠台措施能夠真正惠澤南台灣人民。藍綠紅三黨的選後檢討動作,既有競爭,也有競合,呈現了政黨政治應有的正常態勢。

據說,民進黨今日提交的敗選報告初稿,就列舉二十多項因素,並非單一結論。這些敗選因素包括兩岸議題應對、「九二共識」、台商挺馬廣告、台商返鄉投票、廢除鄉鎮黨部、「ECFA」、大陸採買臺灣農漁產品、投票日設於一月十四日、文宣策略、議題反應及廣告數量等。報告將以科學化資料分析每個因素,最後導出可能影響票數的百分比。然而,上述所列舉的各項因素,確實是導致蔡英文敗選的重要原因,但嚴格分析,都只不過是屬於「戰術」的性質,四年後即使是在這方面有所改進,也不可能會贏,因為「戰術」雖然會為「戰略」服務,但卻是是不穩定、不確定的。而民進黨之所以輸掉了大選的根本原因,是在於「戰略」問題,亦即是在兩岸關係的主方向否定「九二共識」。經濟選民即使是再不滿已被型塑形為「無能」的馬英九,但更恐懼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當選,將會重蹈陳水扁的覆轍,導致台海無日可以安寧,盡管可能在程度上會有輕重之分。

因此,蔡英文的敗選報告倘果然只是圍繞著「戰術」問題兜圈,民進黨就將仍然無法突破百分之四十五的瓶頸,只能是寄望於泛藍分裂及國民黨犯錯。然而,前者,從曾經頭上光環極為炫目的宋楚瑜只能獲得百分之二點七的得票率,比其六年前在深藍集中的臺北市所獲的百分之四點一四得票率還要少的情況看,選民已經成熟,懂得自動棄保,今後泛藍即使再多個幾人跳出來攪局,也已無礙大局;後者,或許國民黨也將會有犯錯的機會,但只要不是涉及貪腐等大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仍佔上風,「爛萍果」效應仍將存在,選民們仍將會在兩個或以上的「爛萍果」中,挑出一個比較不「爛」的萍果。而國民黨的戰將縱使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缺失,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能讓台灣保持繁榮穩定,讓台灣人民安心,這正是國民黨的「獨家專利」,倘民進黨仍是堅持目前的路線政策,就是永遠難以戰勝的。

國民黨在「大選」過後,一來是由於忙於改組內閣,無暇他顧,二來是仍然沉浸在勝選的喜悅之中,因而似乎是沒有進行選後總結檢討。但是,從種種跡象看,馬英九仍是能從在這次大選中,被蔡英文緊緊追逼,也遭到曾經發出「退出政壇」誓言的宋楚瑜的驚擾,而進行自我反省,並採取了系列糾偏措施。

首先,是組建「戰鬥內閣」。蔡英文不是嘲笑馬英九「無能」嗎?宋楚瑜不是或明或暗地表示倘是由他來出任「行政院長」,就不會有馬英九「復甦無感」之憾嗎?馬英九推出陳江內閣,既有運用陳沖的金融專業知識迎戰歐債風暴的短中期戰術安排,也有調動江宜樺瞭解深層次矛盾長處,從而興革廢弊的長期戰略考量。這個內閣組合,罕見地獲得了民進黨人的正面評價。只要能正常發揮,相信將能徹底抹掉潑向馬英九「無能」的污水,並令宋楚瑜口服心服。四年後即使馬英九不能再選,由國民黨提名其他的新人參選,勝選的阻力也將會減小。

馬英九自我反省的另一個表現,是從為何宋楚瑜經常以其過去跑遍了三百九十三個鄉而自傲,並要與自己搶做蔣經國的好學生入手,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包括未能深入基層,也包括在「八八風災」中的政治靈敏度不足,並因應作出自我改善決定。昨日他在國民黨中山會報上提出的政務官下鄉要把握的「誠懇、雙向、低調、長期」四項要求;及下鄉不要只有得票率低地方才去,其他地方也要去;並且下鄉去做「HOME STAY」時要預做功課,不要輕易做承諾,但是若做承諾一定要務必做到;下鄉不一定要上班時間下去,週末時間也可以,未必一定要主委身分下鄉,副主委,或是部會內的署長也可以下鄉,傾聽民意。顯然就是針對此而為之。他自己因為是「總統」,要處理的事務繁多,要下鄉去做「HOME STAY」或力所不逮;但閣員的勤下鄉就等於是自己的分身,鄉下人自然會感激提出此項要求的馬英九。因此,國民黨的這項「檢討」倘能繼續堅持下去,將有利於擺脫「官僚」等固有不利形象,走出一條新路,受到民眾的支持。再加上繼續堅持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線,並擁有百分之五十五的過半基本盤,國民黨能夠實現爭取長期執政的機率就將會進一步提高。

大陸方面在選後不到一個月,就派出了鄭立中到了台灣南部進行調查研究。本欄在選前一天分析指出,也不能忽略另一種因素,導致台灣民眾「復甦無感」。大陸在落實惠台措施時,或是配套措施沒有跟上,或是具體措施沒能做到有的放矢,沒有將應做的工作做到實處,使得「ECFA」只能讓少數人獲利,大多數人分享不到好處,因而讓本來就對貧富懸殊不滿的台灣民眾,因此而滋生「恨烏及屋」心態,對兩岸交流難以產生好感。另外,大陸某些省區市的負責人率隊到台灣採購,工作沒有過細,而令效益大打折扣。一些市場或服務觀念較弱的省區市,將具體採購流程交給中盤商處理,結果讓大中小中盤商層層剝扣,能到業者手上的實質利益已是所剩無幾。而在選後觀察,確實有此情況發生,這是一些受益地區仍未能打破綠大於藍的罩門的一個原因。

鄭立中今次走遍南台灣,頗有當年焦裕祿下鄉的作風,深入進行調查研究,還向廟宇捐贈廟瓦,這些都是「攻心計」的作為,把工作做到了「點子」上,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這種樸實的作風,令台灣媒體頗為感動,《旺報》就發表評論指出,鄭立中展現了大陸南台灣工作的細膩性,到每一個地方都深入鄉鎮、區,實際瞭解地方的需求,希望針對個別鄉鎮、區的需求,提出個別的做法,給予直接的利益。鄭立中的表現讓人覺得,大陸官員的認真既可敬又可怕,國民黨的官員應該汗顏。

或許,馬英九昨日提出政務官下鄉要把握「誠懇、雙向、低調、長期」四項要求,就正是「汗顏」的結果?

因此可以說,這個藍綠紅暗中「較勁」的場面,國民黨與民進黨、共產黨與民進黨,是「競爭」的關係,國民黨與共產黨,則是「競合」的關係,互促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