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岸關係回顧

2011年是兩岸關系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兩岸關系維持穩定、有序和良性的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局面。年內,兩岸政治基礎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不斷累積,兩岸經貿關系在ECFA後續協商及實施過程中穩步取得實質性成果,兩岸各界大交流的發展內涵逐漸充實。盡管島內各政黨為爭奪2012年「大選」而對兩岸政策多有著墨,使兩岸關系面臨複雜態勢,但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仍始終成為島內的主流民意。

一、兩岸政治基礎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持續增進

(一)兩岸共同反對「台獨」、認可和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愈加穩固.一年來,大陸方面繼續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12.31」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突出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在兩岸互動中的核心地位,台當局對此亦積極呼應,一度在島內掀起24真九二共識」的大論戰,有效增強島內民眾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和堅持。一是大陸高層持續表態,凸顯「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胡總書記年內多次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在11月參加APEC會議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更強調,「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兩岸開展對話協商的必要前提,體現了兩岸對待政治問題的務實態度。3月,溫總理在兩會期間表示,要「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賈慶林主席多次在公開場合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首要關鍵是「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政治基礎」,並呼籲兩岸同胞「一定要前進、一定要穩定、一定要團結、一定要共贏」。11月,國台辦主任王毅明確指出,「九二共識」不容否認,兩岸關系不容倒退。這些均充分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對鞏固「九二共識」、維護台海和平的決心和信心。二是馬當局積極回應,不斷鞏固「九二共識」在島內的認同。馬英九多次在重要集會場合及接受島內外媒體采訪時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兩岸協商的基礎」,並明確指示各「部會」公文應使用「中國大陸」或「大陸」,禁止獨稱「中國」。「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明確表示,在台灣支持「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定位的規範’等同於支持「九二共識」。8月底至9月間,島內社會一度掀起關於「九二共識」的論戰,「行政院」、「陸委會」、國民黨籍「立委」等均集中表達捍衛「九二共識」的立場,島內主流媒體持續跟進表態支持,進而使島內民眾清晰、客觀地認知「九二共識」,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陸委會勺月25日的民調顯示,49.4%的民眾認同「九二共識」,並贊成以此作為兩岸協商的基礎。

(二)兩岸高層互動順暢,不斷累積兩岸互信。5月,胡總書記、賈慶林主席先後與參加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親切會面,8月和11月,胡總書記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美國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兩次與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會面。兩岸高層保持了密切的互動,兩岸經貿論壇等黨際交流平臺運作穩定、良好,為兩岸關系其他方面的交流發揮重要的先導作用,亦進一步鞏固和增進了雙方政治互信。

(三)兩會制度化協商應需召開,穩步向前邁進。兩岸兩會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溝通,並根據兩岸交流的發展與需求適時適宜地進行各類磋商。2月底,海協會長陳雲林首次深入台灣南部綠營執政縣市參訪,考察兩會簽署協議的具體實施成果。在日本發生福島核電災害後,10月的第七次「陳江會」為維護兩岸同胞的健康與安全簽訂了《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並就兩岸產業合作等達成多項共識。今年兩會還各自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兩會互致賀電,強化交流與合作。一年來,兩會協商充分體現了「因時制宜、高效專業、緊貼民生」的特點,不僅開辟了兩岸深化互利合作的新前景,而且進一步堅實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保障,使協商化解分歧、合作取代對抗、發展共創雙贏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兩岸務實處理台參與對外活動等敏感問題,成為兩岸互信累積的重要佐証。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本著「擱置爭議、建立互信、良性互動」的精神,以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為依歸,共同妥善處理台對外關系議題。7月,台灣駐港、澳機構均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港臺、港澳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台灣與新加坡進行的「經濟夥伴協議」(ASTEP)談判進展順利,台日更簽訂了「台日投資協議」。此外,兩岸繼續靈活處理了台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亞太經合會等問題,這些都是兩岸互信增進的重要表現。

二、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進程更加深入

(一)以落實ECFA為主線確保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更加穩固。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建立了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2011年,ECFA落實及後續協商進展順利、成效初顯。ECFA早期收獲計劃于元旦正式起步,1月6日,兩岸在「兩會」框架下成立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經合會」),專門負責ECFA簽署後兩岸經貿事務的協商,先後召開了兩次例會,取得豐碩成果。「經合會」的成立是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的重要進展,對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地處理兩岸經濟合作起到了關鍵的平臺作用。隨著ECFA逐步落實,兩岸經濟合作不僅具有穩定的制度保障,而且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兩岸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兩岸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二)兩岸經貿迅猛發展,合作層次逐漸深化。一是兩岸雙向貿易、投資均大幅成長。兩岸依據ECFA通過三個階段的降稅達到零關稅,為兩岸尤其是島內相關業者減免了大量稅額,為兩岸經貿雙向交流提供了強勁動力。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1~10月,大陸與台灣貿易額達1331.2億美元, 同比上升12.2%,大陸對台出口為294.8億美元,同比上升24.3%,自台灣進口為1036.4億美元,同比上升9.1%。據台「投審會」統計,2011年1-11月,陸資入島為98件,同比增加21.94%,投資金額達4279萬美元,陸資入島的產業項目進一步放寬;台資登陸共530件,同比增長30.54%,投資金額達124.13億美元。二是兩岸服務貿易深度開放。大陸向台灣開放了會計、信息、銀行等11項服務業,台灣則向大陸開放了9項服務業,尤其是台「金管會」於12月首次批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臺北籌設分行,成為兩岸金融業深化雙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據大陸方面的不完全統計,金融服務業方面,台灣有13家企業獲批進入大陸市場;非金融業方面,台灣5家會計師事務所獲有效期1年的業務許可証,82家企業獲准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合同台資金額達4.1億美元;大陸則有10多家服務業機構入駐台灣,投資金額約1654萬美元。兩岸服務業向縱深領域的開放,不僅便利兩岸各類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生活,更為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增加動力。

三、兩岸其他交流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局面更加凸顯

(一)兩岸文教交流逐步向縱深邁進。一是兩岸文化交流內涵與層次更加深化。5月,極富中華文化特色的稀世畫作《富春山居圖》在分隔62年後於台合璧展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隨後,文化部副部長、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赴台參觀畫作展覽,並與台「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會面,就繼續促進兩岸文化合作協議的簽署交換意見,進一步為實現兩岸文化合作制度化鋪墊。9月,兩岸的文化促進會簽訂協作備忘錄,共促兩岸文創產業發展。10月,第四屆兩岸文博會在廈門舉行,成為迄今為止兩岸規模最大、質量最高文化產業合作平臺,對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兩岸教育雙向交流更趨平衡.尤其是陸生赴台取得突破。「陸生三法」修正案在2010年經台「立法院」通過後,今年台首次擬招收約2000名,最終確定招收大陸本科生1015人、碩博士生248名,錄取率達65%,為陸生赴台攻讀學位開了好頭。同時,大陸進一步放寬高校免試招收台高中畢業生的標准,由「學測」的「頂標級」擴大至「前標級」,有力增強台生來陸就讀的動力。

(二)兩岸人員往來規模逐步擴大、領域更加寬廣。一是人員交流規模更加擴大。6月,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正式啟動,京、滬、廈成為首批試點城市,7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馬、澎地區個人遊亦開啟,標志著兩岸雙向、直接、全面、對稱、正常化的民間交流已然拉開序幕,有利兩岸民眾增信釋疑,促進感情融合.據統計,1-11月,大陸赴台旅遊總數達兒2.2萬人次,其中團隊遊為110萬人次,個人遊是2.2萬人次,而大陸居民赴台總人次亦較去年同期進一步增長。二是人員交流領域進一步拓展。除了旅遊外,兩岸人員交流內容較以往有新特點.如大陸省市參訪團在經貿交流方面更注重「長線合作、精細互動」,文化交流分量明顯增強,交流對象凸顯「向南走、向下沉」的特點,進而使兩岸人員交流的內涵更加豐富,增進情感的效果更加顯著。

(三)兩岸民間交流尤其是基層及青年互動更加頻繁.一是兩岸民間交流蓬勃發展。6月,第三屆海峽論壇在福建成功舉辦,論壇突出了「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的特點,進一步拉近了兩岸民眾的純樸情感,強化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同時,兩岸醫事交流合作協會、兩岸互聯網交流委員會、兩岸經貿文化發展協會等民間自發組織的交流平臺相繼成立並運作順暢,促進兩岸民間互動更加熱絡。二是兩岸基層交流程度加深。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組織「感恩團」入島濟貧行善,直接與島內基層民眾互動,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登陸與大陸民眾交流,首次兩岸鄉鎮區長活動、第三屆兩岸鄉村座談等廣泛開展,不僅深化了兩岸基層合作的程度,增加了兩岸民眾的相互瞭解,而且有效厚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三是兩岸青年交流更加活躍。7月,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主題聯合活動在京隆重舉行,胡總書記親切看望兩岸青年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