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個存在卻保留空間的默契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最後階段,「九二共識」幾乎成為唯一的議題。這個在一九九二年由海峽兩岸兩會一起創造的所謂「共識」,經過了二十年,終於獲得多數台灣人民的認同,這應該是一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九二共識」成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關鍵議題

選舉期間,當年有參與的人分成兩派,一派說有,另一派說沒有;當年沒有參與的人也分成兩派,一派說有,另一派也說沒有。

而且,這正反兩派意見都訴諸於台灣一千八百萬有投票權的選民,希望台灣人民在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用選票做個決定。因此,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可以說是「九二共識」的另類公投。

二○一二年大選的主要現象有三。一、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乃至於民進黨相關人士,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九二共識」並不存在,進而提出要以「台灣共識」來取代。

二、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則把握各個機會說明「九二共識」的源由與存在的意義;一九九二年負責商談的海基會則是提供背景說明,甚至拿出一九九二年的新聞報導,以證明一九九二年的確發生過這些事。

三、大批台灣企業家像排好班表似的,一天一個(也有以一個為首率領一批)出面公開力挺「九二共識」。由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領頭,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壓軸,都公開為「九二共識」背書。

如此由黑翻紅,是「九二共識」問世以來,從未享受過的待遇。

一九九二年到底有沒有達成共識?

經過了二十年,如今回頭看看,一九九二年十月,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香港進行協商,議題是「一個中國」,這是兩岸也是兩會、迄今唯一一次商談「一個中國」。

事實上,自一九四九年海峽兩岸分治以來,「一個中國」問題就存在。只是,兩岸還沒見面,就各說各的吧!問題是,當海峽兩岸要見面了,是用你的說法?還是我的說法?

所以,兩岸兩會的香港會談,雖然討論了多個雙方各自所提出的表述方案,但並沒有達成共識。而且,時至今日,海峽兩岸也從來未曾就「一個中國」的表述內容,達成過共識。

一九九二年,海基會在香港會談結束時,提議兩岸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換言之,就是繼續各說各的,也就簡稱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再簡單一點,就是「一中各表」。

大陸海協會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函海基會同意了這個提議,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海基會回函確認這點,「共識」於焉建立。就因為達成了這個「共識」,全球矚目的「辜汪會談」一九九三年四月在新加坡召開,兩岸進入協商時代。

為什麼要把「一中各表」改叫「九二共識」

兩岸兩會雖然展開協商,但「一中各表」還是如影隨形,三不五時,就要冒出來湊一下熱鬧。問題的根源在於,兩岸兩會彼此對「一個中國」認知的不同,總認為對方說的不是當初的那個意思,其實是對方說的不符合自己的意思,進而指責對方偏離了當初達成的共識。

這個「一中各表」的時代,到二○○○年國民黨失去政權、民進黨首度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時,被迫宣告結束。

因為,民進黨與共產黨都對「一個中國」份外敏感,共產黨敏感到言必稱「一中」,否則就要翻臉;民進黨則是敏感到絕對不能提「一中」,一提就要掀桌。

於是,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在二○○○年時提議用「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代替「一中各表」。蘇起當時曾經說過,國民黨要「一中各表」、共產黨要「一中」、民進黨只要「各表」。所以,就用「九二共識」來概括一九九二年於香港會談時的整個情況與結果。其用意就是以「九二共識」來迴避「一中」這個敏感的名詞,也用以迴避當年那個雙方明明達成了共同的意見卻又各自保留表述空間的尷尬。

但是,這個希望迴避爭議的名詞提出後,卻又引發出另一個爭議,就是民進黨到現在都強力否認的,就是在一九九二年並沒有「九二共識」。

民進黨否認的是什麼

其實,民進黨從頭到尾否認的,就是在一九九二年並沒有出現「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但實際上,卻是藉由否認這四個字,進而迴避其面對「一個中國」的真正態度。

這關鍵在於民進黨的根本定位上,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亦即是否認同中華民國的問題。因為,民進黨是以「台獨」為黨綱。一個以「台獨」為黨綱的政黨,要如何面對「一個中國」?

當時的總統陳水扁、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以及前總統李登輝、負責香港會談的前海基會秘書長許惠祐等人,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絕對沒有「九二共識」這四個字。而且,從海基會協商時的錄音、文件以及兩岸往返的函件中,都找不到「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甚至連「一中各表」都找不到。

既然什麼都找不到,當然就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那還有什麼好談的?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八年裡,就是一再重複上述說詞。

然而,不論是「一中各表」或是「九二共識」,都只是一個代名詞,一個代替海峽兩岸曾經在一九九二年共同面對「一個中國」問題其所持態度的名詞。重要的不是這個名詞為何,而是海峽兩岸願意共同面對、共同討論這個問題,更共同決定了處理方式。

民進黨難道真的不明白嗎?應該不是不明白,而是沒有適當的態度來面對吧?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否認作為迴避!能閃就閃!

九二共識達成的關鍵

想想當初,兩岸兩會在二十年前面對「一個中國」的問題時,其實面對的是,兩岸相隔近半世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到底誰能代表中國?中國代表的又是什麼?

在「九二共識」達成之前,大陸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台灣則認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政府在開展兩岸接觸之前,已經規劃成立了國統會、陸委會與海基會這個大陸工作體系,並擬定了「國家統一綱領」。這也是「九二共識」的基礎。

然而,對中共當局來說,「一個中國」是其在國際社會的身份代表,但如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來面對早已成立且仍然存在的「中華民國」,也是一個難題。

中共當局能夠面對並同意海基會有關口頭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提議,是因為海基會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與國統會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加以表達」。因為有了這個前提,雙方願意求同存異,讓這個從一九四九年開始的爭議,到一九九二年達成了雙方可以接受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這個默契代表的是,兩岸對彼此存在的認知。

「九二共識」事實上是海峽兩岸接觸迄今所達成的最重要「共識」,是兩岸協商的基礎,兩岸所有已經簽署的協議,以及正在商談的協議,都因「九二共識」而獲得實現。

「九二共識」就如同一棟房子的地基,如果沒有,房子就蓋不起來。

台灣人民的選擇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這次提出「台灣共識」,是以台灣內部對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尚無共識作為前提,強調要經由民主程序先凝聚台灣的共識,再以此作為與中共當局談判的基礎。

這個主張看似溫和理性又符合民主程序,恰可完美地包裝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只是,在重新建立台灣內部共識的同時,一九九二年建立的兩岸協商共識,難道就得因此全部打掉重來?

事實上,從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民選迄今,每一次總統選舉的主軸都離不開兩岸關係。只是,前後陸續當選的總統們,對於兩岸關係都有不同的主張。台灣人民的選擇,也像兩岸關係的發展一般地起伏不定。

最激烈的一次對決當屬二○○四年,連宋配與陳呂配各自獲得六百多萬票,差距僅僅兩萬票。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台灣人民的確看法分岐,甚至可以說是嚴重對立。但是,二○○四年同時發生了兩顆子彈的突發事件,二○○八年,馬英九以七百六十五多萬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因為有陳水扁貪汙案件的爆發,就如同二○○四年的兩顆子彈,轉移了總統選舉的議題焦點,容易讓人忽略兩岸關係的因素。

直到二○一二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歐債危機拖延多時,美國經濟復甦緩慢,中國大陸卻一枝獨秀。正當此時,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關頭,台灣人民終於有機會從更大的格局來檢視兩岸關係的發展。

更特別的是,二○一二年總統選舉的最後階段,「九二共識」忽然成為唯一的議題。發動這個議題的,居然不是任何一組總統候選人,而是一群沉默多年的台灣企業家。他們不挺任何一組總統候選人,挺的是「九二共識」!

這群走在政策之前的台商,以及深入中國大陸的台灣企業家,他們的選前警示,可以說是最後一根稻草。台灣人民在二○一二年的總統選舉中,選擇讓馬英九當選連任。其實,就是選擇了認同「九二共識」的存在,選擇了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方向。

「九二共識」已經實質存在二十年,經過了二十年的曲折起伏,「九二共識」於焉正名了!

(孟蓉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