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助臺灣避免社會矛盾失控

■21世紀初,臺灣地區經歷了兩次高度的內部矛盾,幸虧四年一次的領導人選舉,讓這些矛盾在演化成社會結構緊張失控前,得到轉化,運動沒有演變成群眾暴力事件,卻轉化為選票,使臺灣免於內部動盪。

■兩岸關係,或許是大陸全球戰略中的區域問題,民族情感多於現實利益考慮;但對臺灣而言,卻是最高層級的生存問題。

■大陸2008年以來對臺灣的友好政策,以及選舉期間的克制奏了效。2012年的選舉,不但是臺灣人民對馬英九施政路線的肯定,其實也是他們對大陸對台政策的肯定。

2012年1月14日晚8點20分,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雨中致謝。幾乎同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則含淚承認敗選,尊重臺灣人民的選擇,恭喜馬英九連任。臺灣地區內部的高度緊張,終於通過選票再度得到舒緩,未來四年的大政方針也得以確定。

21世紀初,臺灣地區經歷了兩次高度的內部矛盾,幸虧四年一次的領導人選舉,讓這些矛盾在演化成社會結構緊張失控前,得到轉化,形成新的發展路線,使臺灣免於內部動盪。

第一次是2006年8月,民主進步黨(民進党)前主席施明德發起政治訴求運動,要求當時領導人陳水扁主動下臺。當時的運動沒有演變成群眾暴力事件,卻在2008年轉化為選票,令馬英九大勝謝長廷,當選“總統”。第二次就是2012年的“總統”選舉,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一次,臺灣內部緊張不亞於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不同之處在於:2006年臺灣內部的矛盾是,陳水扁牽涉進國務機要費案,其親信及家人亦面臨為弊案負責,民眾要求他主動下臺;而2012年的矛盾是,臺灣地區不是每個人都到過中國大陸,對馬英九的外交兩岸政策存有懷疑,認為他過度傾向中國大陸,於是產生了是否延續“九二共識”的爭議,這也正是為何選戰倒數兩周,選舉議題演化成“九二共識”與“臺灣共識”對壘局面。

2012年臺灣地區的“大選”,可以解讀為臺灣人民認可領導人馬英九這3年多來“和中、友日、親美”的路線,以及兩岸對話的“九二共識”基礎。不過,這次“大選”是三合一選舉,除領導人外,還有“立法委員”政黨代表同時產生,其投票結果也反應了臺灣民意,必須與“總統大選”結果同時解讀,才能相對深入地瞭解臺灣民意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謹就這次選舉對未來兩岸關係之影響,分析如下。

第一:從最高領導人選舉結果來看,好的現像是未來四年,兩岸友好的情勢將持續增溫,臺灣不會是亞太區的麻煩製造者。不過,有個問題懸而未決:馬英九在競選期間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簽訂,因民進黨極力反對而中斷。馬英九連任後,是否會再度提出這個構想?如果提出,大陸將如何響應?抑或,鑒於這次選舉結果其實差距不大,馬英九會不會把“先經後政”的進度稍微調慢,讓臺灣內部先消化歧異,這是值得觀察的問題。

第二:地區領導人選舉產生棄保效應:宋楚瑜得票率低於3%,民進党寄望宋楚瑜吸走馬英九的選票,不過,選戰到了最後,主軸十分明確:“九二共識”或“臺灣共識”。宋楚瑜主張的“藍綠放兩邊,民生放中間”成了不切實際的空話,這顯示,臺灣選民很清楚,地區領導人選舉與兩岸關係的路線抉擇是聯結的,如果支持與大陸繼續友好,就選藍色國民黨;如果選擇檢視兩岸現狀,就選綠色民進黨;第三個選擇等同廢票。這可以看出,兩岸關係,或許是大陸全球戰略中的區域問題,民族情感多於現實利益考慮;但對臺灣而言,卻是最高層級的生存問題,無怪乎儘管大陸對臺灣讓利,但臺灣居民對與大陸友好的路線仍有疑慮,使2012年的選舉如此激烈。

第三:政黨票出現分裂投票的情形:臺灣地區的選制,政黨必須得到5%以上的政黨票,才能依得票比例分配不分區“立委”,該制度不利於小黨。人們原本預期,台聯親民黨與新黨會在此次投票後幻滅,但結果是,台聯得到了8.9%的政黨票,親民黨得到了5.4%的政黨票,兩個黨各得到3名“立法委員”席次,可以在“立法院”繼續主張政黨理念。從政黨票的得票情形來看,可以推測,許多人將“總統”選票投給馬英九,但政黨票投了親民黨(或是得到1%政黨票的新黨)。而另一些人將“總統”票投給蔡英文,政黨票卻投給了台聯。這表明,臺灣選民知道地區領導人的選擇只能二選一,但卻不希望其它聲音從此消失,因此事實上,不管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當選,他們都必須在未來四年內吸納其它政黨主張,轉化成自己的法案政策,才有可能在“立法院”得到支持。

第四:國民黨在“立法院”席次降低,民進党席次增加。本屆“立委”選舉共產生113個席次,國民黨得到64個席次(過半),民進党得到40席,親民黨與台聯各3席。這意味著,儘管國民黨贏了地區領導人選舉,但它在“立法院”席次減少,必須在民生經濟等議題上與其它政黨協商,才能獲得支持。這也意味著,從地區領導人層級的選舉來看,人民主張堅持“九二共識”,與大陸友好;但從“立委”席次分配來看,國民黨無法採取急近的“和中”路線,而必須設法化解綠營支持者的不安,才有可能在4年內順利推動兩岸政策,然後再次面對2016年的總盤點。

2012年的臺灣選舉,國際上的關注和迂回表態,是希望“穩定”的力量能延續,這是馬英九連任的重要外部因素。其間,美國在台協會前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於1月13日公然表態支持馬英九。此外,筆者認為,這是大陸2008年以來對臺灣的友好政策,以及選舉期間的克制奏了效。2012年的選舉,不但是臺灣人民對馬英九施政路線的肯定,其實也是他們對大陸對台政策的肯定。2008年到2012間,兩岸創造出全世界羡慕的和解氣氛,2012年到2016年,我們會再創造出什麼樣的環境,彌補60年前的歷史傷痛?這個問題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可能也決定了2016年臺灣地區第14次最高領導人選舉的結果。

(吳子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