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個人遊,兩岸交流新旅程

6月28日,醞釀多時的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旅遊項目正式啟動,北京、上海、廈門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相較而言,這三個城市的居民是幸運的,他們有幸能在第一時間內登陸寶島台灣進行個人「深度」旅遊,到島內四處「走透透」,可以更自由地規劃自己的行程安排,更深入地體會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以及更盡情地品嘗地道的風味小吃等等。走街串巷、尋親拜友、踏訪仙蹤野跡、與台灣民眾泡茶聊天「搏感情」都將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同樣幸運的還有福建地區的居民,除了廈門居民外他們雖沒能成為首批赴臺本島個人旅遊的人員,但也可深入金門、馬祖、澎湖三個「離島」進行「自由行」,並且由於他們擁有「五緣」優勢,相信能更好、更深入地與當地民眾進行溝通和互動,為將來啟動大陸其它地區居民赴台個人遊提供可供參考的實際操作經驗。

本次赴台個人遊的啟動,可以說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兩岸互信增強的體現。它突破了之前臺灣民眾到大陸單向「自由行」以及2008年7月以來大陸民眾赴台遊實行「團進團出」的「組團遊」模式的局限,為大陸民眾赴台旅遊提供了更為便利、更為隨心的選擇,以及為兩岸民眾進行「零距離」交流互動加深彼此間瞭解提供了良好的機緣,而這將有助於兩岸民眾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增加彼此間的互信和認同,從而為今後兩岸關系的進一步提升和深化奠定厚實的民意基礎,同時由於赴台個人遊的大陸民眾將遍及島內的「巷頭壁尾」到處「趴趴走」,可以預期這將為島內各行各業的民眾提供了良好的商機,為他們帶去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讓他們對兩岸「大和解大交流大發展」帶來的和平紅利更加「有感」。由此完全可以說,赴台個人遊的啟動是兩岸人員往來歷程上的重大突破以及兩岸交流新的里程碑。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兩岸人員交流的歷程。其實早在1979年的元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大陸便提出旨在促進兩岸交流後來被歸納為「三通、四流」的對台方針,在文中大陸領導人指出:「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然而,大陸的善意呼籲並沒有得到當時的台灣當局積極正面的回應,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個月後,台灣當局提出了對大陸「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所謂「三不政策」,兩岸人員相互往來交流互動的期許終究還是沒能實現,兩岸民眾依舊被「一抹淺淺的海灣」所阻隔,分隔四十載逐漸積澱而成的鄉愁依舊回蕩在海峽對岸的長空,久久難以散去……

然而,濃鬱的鄉愁承載著對故鄉故土至親至愛的思念終於宣洩了出來.1987年4月,被稱為「榮民」的老兵終于按捺不住壓抑在心頭許久的思鄉之情,一呼百應成立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並發起轟轟烈烈的返鄉運動。在運動中,很多老兵身著正面印有「想家」背面印著「媽媽我好想你」的白色襯衣走上了街頭,抗議當局對兩岸人員往來的限制,場面相當震撼和感人。

在強大的壓力下,台當局「基於人道立場」考量於該年11月宣佈開放老兵登陸探親。對此,大陸則表示歡迎並積極表態,「保証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少小離家老大回」,首批老兵在闊別家鄉40多年後終於踏上了返鄉省親之路,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終於被打破,由於內戰造成的人倫悲劇總算可以得到修補的機會。

在台灣當局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後,島內便掀起子一股「登陸熱」,台灣民眾到大陸旅遊、經商和探親訪友的人數也逐漸多了起來.據統計到1991年為止,在短短的幾年間,到大陸的臺胞就高達200多萬人次。兩岸在分隔多年後,終於取得飛躍式發展,開始有了交流與互動。盡管在李扁「當政」時期兩岸關系幾經波折,然而經濟要發展兩岸要交流的大勢已經逐漸成形並越來越強猛,而這已非外界因素所能逆轉。

在逐漸加溫的兩岸交流中,兩岸彼此都從中受益。以台商到大陸投資為例,大陸為前來投資的台商提供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廣闊的銷售市場,並制定和頒布了諸多優惠措施,為台商開辟了良好的投資經商環境.而與此同時,台商則為大陸引進了相對較為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同時也為大陸經濟發展注入了豐沛的資金,對大陸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988年到2008年的二十年間,台商對大陸直接投資超過1520億美元,為大陸創造了1443萬多個就業機會,在大陸納稅高達1104億多美元,占大陸稅收的3.38%,等等。

然而,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下,上述兩岸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單向交流」的層面。譬如在投資方面,主要是台灣單向對大陸進行投資,人員往來也是以台灣民眾登陸為主。而事實上,這種交流方式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互動,盡管它取得了不容小覷的成效,因此對其改善和調整的空間依舊十分廣闊。

2008年5月,馬英九上臺後,調整了李扁時期的兩岸政策,兩岸間的交流交往越來越熱絡,上述單向交流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扶正。比如,全面實現「三通」,開放陸資赴台投資以及陸客赴台團隊旅遊等等,兩岸在這種持續良性的交流互動方式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大陸赴台「團體遊」為例,從2008年7月18日開放迄今,在成行的短短三年中,據大陸新華社披露的數據顯示,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人數由2008年的6萬人,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60萬人以及2010年124萬人,並且今年有望突破200萬人,而截至今年3月,赴台「團體遊」已為台灣創造32.47億美元收益。可見,赴台遊規模逐年遞增並且直接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對此台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吳敦義也坦言道,「台灣去年近10%的經濟增長,大陸遊客貢獻不少」。

而今,兩岸人員往來再上層樓,在「組團遊」的基礎上於今年6月28日正式啟動了赴台「個人遊」,讓大陸民眾到島內民眾的「厝邊厝內」與他們「開講」「答嘴鼓」,相信對於消除兩岸民眾的「心防」和讓雙方走人彼此的「心房」,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助益和正面效用,並為今後兩岸「更深層、更草根的互信與瞭解」打下堅實的基石。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道,「人來人往勝過文來文往」,已一語道出了赴台「個人遊」的真諦所在。

(楊昆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