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

2011年是大陸啟動“十二五”時期社會經濟建設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岸經貿關係穩步發展的重要一年。年內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計劃全面實施,兩岸金融、新興產業等合作繼續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與自由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同時兩岸貿易增速趨緩、ECFA後續協商難度增大等問題也日益突顯。展望2012年,兩岸經貿關係有望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勢頭,但也將面臨歐債危機蔓延等諸多潛在挑戰。

一、早收計劃實施成效顯著,有力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自由化

自2011年1月1日起,ECFA早收計劃全面實施。根據降稅安排,年內約14%貨品實施零關稅,80%貨品關稅降至5%,在兩岸相關部門積極落實下取得良好成效,不斷加速兩岸經貿關係自由化。

(一)臺灣對大陸貨物貿易早收產品出口額大幅增長。根據國台辦統計,1-10月大陸自台進口享受優惠關稅產品24256批次,貨值34.56億美元,關稅優惠1.03億美元;台自大陸進口享受優惠關稅產品12424批次,貨值8.19億美元,關稅優惠0.18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台廠商此前從未向大陸出口過早收清單內產品。在關稅減免帶動下,前10月臺早收清單產品對大陸出口約16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6%,高於對大陸出口9.1%的總體增速,其中拋光機床、塑料造粒機、乙烯酯共聚物等出口額分別大幅增長5.5、3.7和1.7倍。台對大陸18項早收農產品的出口額約為9570萬美元,同比增長1.5倍,其中冷凍秋刀魚、文心蘭、活石斑魚出口額分別增長10.6、7.7和1.9倍。

(二)服務貿易早收實施取得重要進展。非金融早收領域,1-10月大陸先後開放台5家會計師事務所申請獲得有效期為1年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82家企業獲准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合同台資金額4.1億美元。金融領域開放涉及台13家金融機構。大陸核准引進5部台影片,其中已有2部在大陸院線公映。據臺灣統計,已核准的陸資赴台投資案中,屬於服務業早收的有36件,投資或增資金額1654萬美元。

二、兩岸產業合作穩步推進,但內在分歧與矛盾也日漸凸顯

2011年兩岸產業合作繼續向縱深發展,在制度化、機制化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入,兩岸產業合作中的固有分歧也日益顯現。

(一)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成立。年初兩岸在兩會框架下成立兩岸經合會,由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與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擔任總召集人,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與臺灣“經濟部次長”梁國新擔任首席代表,下設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和海關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為後ECFA時期兩岸深化經濟合作搭建了制度化、機制化的新平臺。年內兩岸經合會先後於2月和11月舉行2次例會,就早收計劃執行情況、兩岸經貿社團互設辦事處等議題展開協商,並在多方面達成共識。

(二)兩岸新型產業合作持續深化。年內兩岸在經合會下設立產業合作小組,選定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等5大產業在蘇州、廈門等城市進行試點,並在昆山舉辦首屆產業合作論壇,標誌著兩岸有規劃指導、政策支持與產學研共同參與的新型產業合作邁入實質推動的新階段。此外,年內“兩岸產業搭橋專案”也進入第3年的合作階段,兩岸先後舉辦中草藥、生物技術與醫藥、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精密機械與車輛等12場會議,簽署20余項合作意向書,推動兩岸新型產業合作向縱深發展。

(三)兩岸金融合作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兩岸建立了銀行監理合作平臺並先後舉行2次會談,為完善兩岸銀行合作機制、加強監管經驗交流與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平臺。二是擴大兩岸銀行機構互設。年內大陸新批准2家台資銀行設立分行、3家台資銀行設立代表處,目前累計8家及13家台資銀行分別在大陸設立分行及代表處,台也批准大陸2家銀行籌設分行。三是台當局於9月初通過“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大幅放寬兩岸金融往來政策,並擬於2012年1月初開放陸銀參股台銀。

(四)兩岸產業合作中固有的分歧與矛盾進一步凸顯。年內兩會協商步伐明顯放慢,只舉行1次會談,僅簽署“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1項協議,而被外界高度期待的“兩岸投保協議”因技術性原因被延後,標誌著兩岸協商開始步入分歧日漸增多的“深水區”,ECFA後續協議談判難度日益增大。

三、兩岸貿易與投資平穩增長,但增速有放緩跡象

年內兩岸貿易與投資保持平穩發展勢頭,但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大陸經濟增速趨緩等影響下,兩岸貿易與投資增速趨緩。

(一)兩岸貿易增速回落明顯。受去年基期較高及歐債危機衝擊,台對大陸出口增速由第1季的14.2%大幅降至第2季的6.3%,第3季小幅回升至9.1%,1-11月對大陸出口平均增速約為9.1%,低於台總出口13.4%及對東盟23.4%、美國16.9%的增速。受此影響,上半年台對大陸貿易順差同比衰退6.1%,1-11月對大陸順差額僅增長2.4%。大陸雖仍為台最大貿易夥伴及出口市場,但大陸在台對外出口中份額由上年的41.8%降至40.3%,創近3年來新低,而對東盟的出口比重則由15.3%增至16.4%,創歷年新高。據商務部統計,去年兩岸貿易額約為1600.3億美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大陸對台出口351.1億美元,同比上升18.3%,自台進口1249.2億美元,同比上升7.9%,預計全年貿易額將超過1500億美元,增幅約10%左右。

(二)台商對大陸投資穩定增長,但大陸在臺灣對外投資中比重有所下降。受ECFA生效及擔憂2012年民進黨上臺赴大陸投資可能受阻等因素影響,年內台商對大陸投資快速增長。1-11月臺當局核准對大陸投資530件,同比增長30.54%,金額124.13億美元,同比增長22.1%,但實際前往大陸投資金額為31.87億美元,到位資金比例只有25.7%,顯示台商投資大多屬於意願性投資。商務部統計也顯示,1-11月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2376個,同比下降12.9%,實際使用台資金額19.5億美元,同比下降11.8%。台對大陸投資增速不僅低於其對外投資40.1%的平均增速,也遠小於對新加坡12.5倍、日本5.24倍、美國50.9%的增速,造成大陸在台對外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79.9%降至77.6%。年內台商對大陸投資“西進北上”趨勢更加明顯,長三角、珠三角雖仍占對大陸總投資的63%左右,但對江蘇、上海的投資僅分別增長6.21%和16%,對廣東投資更衰退了11.9%,而對四川投資增長了2.58倍。電子零部件依然是台商對大陸投資的主導產業,占總投資的24%,但投資額較上年衰退了3.78%,而對金融保險業、化學材料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的投資額分別增長了1.52倍、3.38倍、45.9%,顯示台商投資“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步伐也在加快。

(三)台當局公佈第2波陸資入島項目,但陸資入島仍出現大幅衰退。繼2009年6月底公佈首波開放陸資192項產業後,台當局於3月2日公佈第2波開放陸資入島項目,繼續以正面表列方式開放25項製造業、8項服務業、9項公共建設業等42項產業,並首度將面板、半導體等核心產業納入開放範圍。由於臺灣對大陸製造業和公共建設項目開放比例只有42%,對服務業開放比重僅為24%,且在參股比例等方面制定諸多限制性措施,加之大陸企業普遍擔憂2012年島內政黨輪替,導致年內赴台陸資出現嚴重衰退。據台“投審會”統計,1-11月共核准陸資98件,同比增長29%,但投資額同比減少了54.5%,約為4279萬美元。

四、兩岸人員雙向往來的局面持續擴大深化

2011年兩岸人員往來持續熱絡,促進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持續發展。

(一)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啟動並取得重要進展。6月底大陸正式開放北京、上海及廈門3地居民赴台及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遊”,推動兩岸人員往來進入深度交流階段。陸客赴台“個人遊”逐漸步入平穩發展軌道,由6月的227人、日均18人增長到11月的6726人、日均224人。據國台辦統計,6-11月大陸赴台“個人遊”已累計2.2萬人次。此外,兩岸還積極展開協商,醞釀擴大赴台“個人遊”試點。

(二)陸客赴台團隊遊平穩增長。年初兩岸將每日赴台團隊遊配額由3000人提高至4000人,使第1季赴台團隊遊人數同比增長9%,但受阿里山小火車事故及塑化劑風波等影響,第2季陸客赴台人數明顯減少,5、6月陸客人數更分別同比下降16%和30%。在台當局加大促銷及完善安全措施後,8月後陸客赴台游逐漸回溫,11月大陸赴台遊客達21.3萬人次,同比增長近3成,創歷年單月最高紀錄。據國台辦統計,1-11月大陸赴台團隊遊人數達110萬人次。台“觀光局”統計也顯示,1-11月赴台大陸人數為160.29萬人次,較上年增長6.23%,大陸仍是台最大的遊客來源地,占台外來遊客的29.5%,但大陸赴台遊客增幅小於外來遊客赴台平均7.99%及日本19.13%、韓國11.87%、東盟17.58%的增速。預計全年大陸赴台團隊遊人數約119萬人次,較上年增長3%,給台帶來約新臺幣1000億元的商機,創歷史新高。

(三)臺灣赴大陸人數快速增長。年內受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帶動,臺灣居民赴大陸人數繼續保持迅猛增長勢頭。據臺灣“觀光局”統計,大陸仍是台出境的最大目的地,1-11月臺赴大陸人數達263.09萬人次,占台出境總人數的29.5%,同比增長18.5%,雖低於赴歐盟36.8%及新加坡25.3%的增速,但遠高於台總體出境人數2.2%的增速。

五、大陸繼續出臺多項惠台經貿政策深化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