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節慶文化升級為節慶產業

陳觀生

澳門的節日文化,中西交匯,節假並蓄,據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提供的資料,澳門光有公共假期的節日就達16個之多,再加上不放假也照樣熱鬧一番的節日就近50個了,且每個節日都舉行慶典或與之相適應的大眾娛樂活動。本澳社會很多人士均希望將本澳的節慶文化發揚,打造成品牌文化旅遊。筆者認為,要將本澳節慶文化推動發展,升級為節慶產業,首先要注重大眾參與,以及逐漸由政府支持轉為提升文化消費,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節慶文化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本澳節慶文化內容豐富

本澳節日大體可分為政治、宗教、節令、習俗等幾大類。其中,更有一些節慶是本澳特有,並形成了一定的節慶文化品牌,這節慶活動歸納如下:

土地誕,時間為農曆二月初二。澳門民眾信仰土地神的風氣很盛,不但眾多商號、民居安置土地神的塑像,還有多座土地廟。以前,每逢誕期,善男信女除了在家供奉外,還在舞獅隨行下,成群結隊地前往土地廟祭祀。現時,最隆重賀誕的是居住在雀仔園一帶的街坊,他們用金豬酬神、請戲班上演神功戲和舉辦粵曲演唱晚會等。

娘媽誕,時間為四月或農曆三月廿三。娘媽又稱天后、媽祖。據說“澳門”這個名字源于這位女神。有一次漁民在中國南海捕魚,突然刮起狂風雷暴,最後,由娘媽幻化成少女並平息了風暴,使人們脫離危險,平安抵達海鏡港。漁民們就在他們上岸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廟宇 ─媽祖閣來供奉娘媽。娘媽最受澳門居民尊敬,天后廟殿多處可見,居民家中,尤其是漁民和水上居民的每條船上,都要供奉天后。每到誕期,前去天后廟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澳門藝術節,時間為4月至5月約1個月。澳門藝術節每年由文化局主辦。除了本澳著名的文化團體參與外,主辦單位還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體來澳獻藝。藝術節的主要內容有:音樂、舞蹈、藝術展覽、曲藝、戲劇、電影等等。多姿多彩的藝術節已成為本地性與國際性相結合的文化藝術活動。

醉龍節,時間為五月或農曆四月初八。只在很少的地方有慶祝活動,它在澳門卻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是漁業行會的傳統節日,漁業人士每年都舉行獨有的醉龍醒獅大會慶祝。他們以舞醉龍方式到全澳各區巡遊。舞醉龍與中國各地盛行的方式很不同,醉龍只有頭和尾,用堅實木料製成,沒有龍身,由兩名藝人各執頭尾舞動。他們一邊舞龍,一邊喝酒,舞步似醉非醉,十分有趣。

譚公誕,時間為五月或農曆四月初八。是慶祝譚公誕辰的節日。據說譚公幼為牧童,所以顯靈時化身為小孩或為漁民預測天氣,或治療疾病。他是繼媽祖後,深受漁民崇拜的另一位海上之神。每到誕期,路環的譚公廟前有進行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包括上演粵劇、巡遊、舞醉龍等等。

花地瑪聖母像巡遊,時間為五月十三日。為紀念葡萄牙人最崇拜的花地瑪聖母而舉行的典禮。據說,聖母曾在1917年於葡萄牙的花地瑪顯靈數次。聖母像由一身素白的婦女們抬著走在隊伍的前列,而隊伍中三名兒童的衣著打扮就像當年在花地瑪看見聖母顯靈的孩子一樣。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巡遊每年從聖母玫瑰堂出發到主教山上的聖母小教堂,並在此舉行露天彌撒。

端午節 / 龍舟競渡,時間為五月或六月。農曆五月初五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這天全澳門粽子飄香,現在,比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各地好手在南灣湖內奮勇前進,觀眾的呐喊、喧天的鑼鼓聲和飄揚彩旗使平時靜靜的南灣湖變得十分熱鬧。

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時間為9月、中秋及10月1日。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比賽匯演為假期和節日增添熱鬧歡欣氣氛,是澳門一個標記和特色,很多旅客也特意選擇這個時候來澳觀賞煙花,度過既熱鬧又浪漫的假期。

澳門國際音樂節,時間為十月。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為澳門帶來最出色的音樂家、歌唱家、管弦樂隊和合唱團。節目包括中、西古典和現代音樂,歌劇的上演成為一連串節目的高潮。 音樂會和演奏會在澳門的不同地點舉行,例如:聖母玫瑰堂、公園及文化中心內的音樂廳。

澳門美食節,時間為 11月。美食節搜羅了更多本地及海外的著名特色美食,每晚均會安排一系列的精彩表演節目,包括:少數民族歌舞、流行曲及懷舊金曲獻唱、舞蹈、魔術、武術等。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時間為十一月。 高水準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已具五十年多歷史,可算是在澳門舉行的最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格蘭披治大賽包括摩托車、超級房車和三級方程式賽車等。參賽的摩托車、超級房車可在城中的天然跑道上飛馳。預賽和賽車期間,全城洋溢著興奮和緊張刺激的氣氛:引擎的轟鳴聲、絡繹不絕的遊客、街道上飄揚的彩色廣告旗幟。整個大賽車期間,城市的生活節奏完全改變。

澳門國際馬拉松賽,時間為十二月。澳門舉行的最大型田徑比賽專案。比賽路線包括澳門半島、仔島和路環島。參賽運動員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很多澳門和香港的選手,有些更是世界著名的田徑賽選手。這一賽事是很多馬拉松愛好者備受關注的。賽後很多業餘選手還會不失時機的對澳門進行一番盡興遊覽。

耶誕節,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澳門,耶誕節的節日氣氛非常濃厚,加上她的獨有歐陸風情,使人有身處歐洲的感覺。在這期間很多餅店和酒店都會出售傳統的葡式聖誕蛋糕;全城的大街小巷掛滿各式各樣的燈飾,大大小小的教堂內傳出了歡樂的鐘聲和唱聖詩的歌聲,充滿了聖誕的氣氛。

本澳“節慶經濟”未顯現

全球範圍內,各種節慶活動都是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載體。這些節慶活動各不相同,有的以公益方式扶持新產品創作,不僅資助新創劇碼而且以低票價培養潛在的文化消費者;有的把節慶辦成一年一度的文化嘉年華,以豐富的產品直接拉動文化消費。各種節慶活動給人們帶來了休閒娛樂和觀賞的好心情,更為眾商家提供了無限商機。

節慶的成功舉辦,一方面加強了交流與合作,為促進招商引資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另一方面每年帶來的數以萬計的人流,對於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直接帶動了當地的旅遊、賓館、餐飲、商品零售等產業的快速發展,間接帶動了演藝、服裝、舞美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般來說,節慶文化活動對張揚城市個性,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帶動當地旅遊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節慶文化活動還可彌補當地旅遊淡季供給與需求的不足,並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的完善,優化了城市環境,促進了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許多節慶文化活動都有文藝演出,一些專業演藝人員的參與,提升了當地觀眾的文化品位。而節慶文藝演出離觀眾更近,可以瞭解大眾的欣賞要求,對於專業文藝工作者改變創作觀念,創作讓大眾喜愛的文藝作品,也是一個極大的啟迪和推進。

本澳雖然有著豐富的節慶文化活動,但“節慶經濟”並未顯現,本澳節慶活動大多是政府資助,能盈利的少之又少,“不經濟”的節會以及過於雷同的節慶內容也使得市民對時下的一些節慶活動失去了興趣。

在當今時代,人們消費需求的重點普遍轉向精神文化,即求新、求奇、求異、求美、求樂、求古成為人們主要的尋求目標。這就要求我們的節慶文化活動主辦者要轉變觀念,不能僅僅讓文化搭台,而應讓文化滲透其中,成為節慶的靈魂,這樣才能使節慶文化活動充滿生命活力,並得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筆者認為,本澳節慶文化應該通過專業的文化企業來推動,而政府的作用是為文化企業提供各種便利及支援,文化企業在策劃創意、節目安排、品牌包裝、市場行銷、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而政府在組織協調、後勤服務方面則保障有力,滴水不漏,真正做到了優勢互補、強強聯手。但現時本澳缺少這樣的文化企業,筆者建議政府透過政策推動大型博企創辦這種文化企業,或者通過與會展企業結合,扶持會展企業與文化企業互相滲透,共同發展。把“舉辦節慶活動”變為“經營節慶產業”,從“辦活動”向“辦產業”轉變。既計算投入與產出、成本與利潤,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才是一條可持續的節慶經濟發展之路。

節慶經濟首要大眾參與

本澳節慶文化的一個弱點,就是未能達到大眾參與的要求。舉辦節慶文化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活動載體,包裝和傳播傳統的精神文化,展示和傳遞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情、民俗民風、民間藝術等,從而打造地方品牌、城市名片,完善人文環境,挖掘文化內涵,推進經濟建設。因此,舉辦節慶文化一個十分重要的著力點應當是宣傳推廣,也就是說,要廣為人知,要吸引大眾關注的目光。看一個節慶成功與否,並不是由政府說了算,而是要由大眾說了算,由市場說了算。只有形成“以節養節”的良性循环繼而成為盛大的“市民狂歡節”,過“節”的人,或許並沒有留意節會給他們生活的城市帶來多少財富,但他們卻沉浸於這個節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溫暖和快樂中。

而節慶不但承擔著將城市推出去的任務,還肩負著將客人請進來的重任,當中歐洲瑞士節慶經濟就很值得本澳參考。

瑞士文化產業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活動。瑞士節慶活動一年到頭幾乎不間斷,其中既有傳統的復古節慶,也有現代音樂遊行。這些活動吸引了大批民眾和遊客參加,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節慶經濟”,成為瑞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瑞士節慶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盡可能廣泛地面向民眾,吸引瑞士甚至周邊國家的大批觀眾和遊客積極參與。瑞士國家雖小,但舉辦的節慶活動動輒吸引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大大超過舉辦地人口。一年一度的“日內瓦節”吸引的遊客保持在200萬人左右,歐洲規模第二大的電子音樂街頭遊行———“蘇黎世街頭音樂遊行”參加者達80萬,歐洲最大的露天搖滾音樂節之一“尼翁帕裏奧搖滾音樂節”觀眾達到數十萬。同時瑞士節慶文化活動主要由各地政府、旅遊局、行會、協會舉辦,很多都得到了在瑞士的著名國際企業的贊助。

因此,筆者認為,節慶文化活動首先應是大眾參與、大眾享受,達到市民自娛自樂、各區喜氣洋洋,然後才是借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