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突亡改變了國民黨“執政”命運

蔣經國去世24年多了,這位前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大名,從來不曾像最近這樣被島內人士頻繁提起。在歷史空間裏,蔣經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治人物?

取得信任與特務“治國”

蔣介石1949年元月黯然引退。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歲月中,蔣經國時刻追隨父親左右達1年3個月。艱危歲月,性命交關,為父子間互信奠定了強固根基。蔣經國終於贏得了父親的完全信賴,蔣介石遂將關係“國府”統治基礎最核心的特務組織,全部委由經國掌管。

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灣辦事處主任的克萊恩說,第一次見到蔣經國時,自己從下榻的臺灣省主席吳國楨官邸拾級而下,見到有一僕役打扮的矮小男子,十分溫和有禮地站在樓梯口,耐心等候克萊恩等人下樓,同赴宴會。等相互介紹,克萊恩才驚覺這位“僕役”竟然就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

這位美國派駐在臺灣的最高情報首腦,終於發現蔣經國不僅是特務部門的主其事者,更是蔣介石力圖積極建設臺灣,託付以重任的主要執行者。在位於臺北市長安東路18號的那幢日式木造寓所,蔣經國曾在客廳裏放映一部來台初期拍攝的紀錄片,內容是他帶著工程人員踏勘尚未開通公路的山區,在海拔兩三千米的叢山峻嶺之間,冒著生命危險,和一群退役軍人轉業的築路工程人員,披星戴月,翻山越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萊恩逐漸從點點滴滴的印象中,積累起對這位國民黨政治新強人的崇敬之意。早期,臺灣無法自製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克萊恩通過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渠道,定期送胰島素給蔣經國服用。

從恐怖統治到“民主之路”

初來臺灣,蔣經國基於清除島內共產黨地下勢力的考慮,全力實施特務恐怖統治。若干年後,民智漸開,蔣經國的左手維持特務政治結構,右手則開始落實美式民主。

蔣經國始終堅信物價穩定是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基礎,所以他無法坐視百姓每天都要食用的黃豆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飛漲。據曾經在行政院院長秘書室服務的葉昌桐將軍回憶,某日,他正送緊急公文到蔣經國辦公室,此時“財政部長”李國鼎前腳剛離開,只見蔣經國氣衝衝地把公文重重往桌上一丟,嘴裏絮絮叨叨自言自語:“‘財政部長’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才能幹的!”原來“院長”和李國鼎又為該不該補貼黃豆價格,大吵了一架。吵歸吵,最後蔣經國還是採納了李國鼎的意見,足證蔣經國還是有容人之量。

1972年,蔣經國組閣當“行政院院長”,大量選拔台籍精英進入內閣隊伍。1972年12月23日,蔣經國開始實施所謂“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這意味著,原本政治參與局限地方層級的議會即將擴大到中央層級的議會。

“中壢事件”與“高雄事件”結束後,臺灣恢復了短暫的平靜,但很快,群眾滋擾事件又在臺灣各地層出不窮。蔣經國始終以懷柔策略待之。

當島內經濟成長逐年攀高,百姓生活水平亦同步成長的70年代,人民爭取參政權,要求民主的呼聲,也逐漸充斥島內。令人憂慮的是,在高喊民主的人群當中,不少人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搞“臺灣獨立”。

李登輝問題

關於李登輝的政治背景——曾經是共產黨員、接近台獨分子的書面報告,在蔣經國當政的年代,可以從情報單位陰暗的檔案室裏,搬出一大摞來。

前情報局督察室主任谷正文曾在他著的《白色恐怖秘密檔案》中寫到:“李登輝加入中國共產黨,大約是民國35年前後。民國43年,警務處逮捕潛逃至嘉義藏匿多時的葉城松,李登輝再度出現在他的供詞之中,葉說:‘我參加共產黨,介紹人是李登輝,我進入組織後,接受楊廷椅領導’。訊問時,牛坤樹坐在辦公桌後面,我坐在桌旁沙發上,李登輝則恭謹地端坐在門邊木椅上。這位農復會技正,長臉,是一個典型戽鬥。他剪了一款短而整齊的西裝頭,在應訊中,李登輝以很誠懇的態度坦承了參加中共在臺地下活動的經過,他說:‘那是一個青年學生的錯誤,請你們給我機會悔改。’”

按在蔣經國最後歲月長年陪伴在側的么兒蔣孝勇的說法,蔣經國晚年原本的佈局,是希望孫運璿再做6年“行政院長”,與蔣經國的6年“總統”任期同時屆滿時,蔣經國即交棒給孫運璿。

顯然,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不過是備位人選,而非真正的接班人。而孫運璿的中風,打亂了蔣經國未來的人事安排,蔣經國的突然亡故,更打亂了國民黨的“執政”命運。按照國民黨當局奉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副總統”李登輝順理成章接任“總統”。

1988年元月13日,蔣經國時代告終,李登輝時代揭開帷幕。

晚年最大的創痛

傳記作者漆高儒認為,蔣經國“是一個勤勞的人”、“是一個親兵親民的人”、“他和百姓群眾很接近”、“他是一個認識時代的人”。

蔣經國惟其是一個勤勞簡樸的人,才可以締造臺灣經濟奇跡的成果;惟其是一個親兵親民的人,才有台人對他的感念與肯定;惟其和百姓群眾很接近,所以他的施政作為才能貼近民意;也惟其是一個認識時代的人,他對島內,先是民主開放,解除黨禁、報禁,繼之又解除戒嚴,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卸除兩岸近40年的人為藩籬。

漆先生可能遺漏掉了點評,蔣經國是一個反台獨、主張大一統的中國人。蔣先生為反台獨,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令人遺憾的是,如果他能延壽若干年,相信兩岸關係可以走得更平順,而不致多跋涉了20年的漫漫崎嶇路。

1987年12月25日上午,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行憲四十周年紀念”典禮,蔣經國坐著輪椅抵達會場,當他開始致詞時,在坐的11個民進党“國大代表”,突然站起來,同聲喊叫“全面改選”(指國會),不久,那幾個民進党“國代”又起身再次叫嚷“國會全面改選”,還拿出一面書寫著“全面改選”的白布條。

據蔣孝勇事後追述,典禮過後,蔣經國顯得抑鬱寡歡,心理受到很大挫折感。1988年1月10日,蔣孝勇陪侍床前,蔣經國忽然開口說話:“我一輩子為他們如此付出,等到我油盡燈枯時,還要給我這種羞辱,真是于心何忍?”

3天后,經國先生吐血而卒。

(王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