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佛陀舍利有利發揮宗教穩定社會作用

澳門回歸以來以至是開埠以來規格最高的佛事活動--「恭迎佛陀頂骨舍利瞻禮祈福大會」於昨日隆重舉行,並將一連三天開放澳門以至是鄰近地區信眾瞻禮觀仰。這是澳門特區弘揚佛法,推動佛教文化研究的一項主要活動,也是內地與澳門佛教文化交流的一項盛事。這項活動不但可以滿足廣大市民對佛教聖物觀瞻的渴望心情,而且也將會更加有利於澳門社會和諧繁榮,從而多方面促進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文化中心。

相信,在這幾天內,將會有十多萬觀眾湧進「恭迎佛陀頂骨舍利瞻禮祈福大會」會場觀禮,約佔澳門居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人口比例計,澳門特區將再次創造一項「健力士紀錄」。而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假期期間,人們觀禮的觀禮,遊行的遊行,各式其適,互不幹擾,也可說是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各種思想、文化、信仰融合一體。

舍利在梵語中意為「屍體」或「身骨」,通常泛指佛陀釋迦牟尼或其他高僧遺體火化後遺留的殘餘骨燼,包括生身舍利、法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等。而澳門特區今次恭迎的佛陀頂骨舍利,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之後,遺體火化留下各種不同類型的遺骨舍利中,其頭頂遺骨的舍利。佛頂骨舍利據信是由印度來華的北宋三大高僧之一的施護等所獻,並供奉於天禧寺(原名長幹寺、明初重建為大報恩寺)。二零零八年四月,考古人員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考古工作中,意外發現了宋代長幹寺的地宮。同年七月,考古人員在遺址地宮內發現了鐵函和碑刻。據碑刻銘文記載,該地宮瘞藏了佛頂骨舍利、感應舍利和諸聖舍利,並以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和鐵函珍藏。隨後,考古人員依次打開雙層鐵蓋板,看到了一尊金光閃閃的塔剎,即碑文中記載的七寶阿育王塔。十一月二十二日,阿育王塔從鐵函內請出,考古專家在塔內發現了兩套盛放佛頂骨舍利的金棺銀槨。此次考古發現與歷史典籍中關於佛頂骨的記載完全吻合。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日,在海內外一百零八位高僧大德的共同見證下,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舍利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不但引起全國轟動,同時也震撼了全世界。此次佛頂真骨舍利到港澳兩特區供廣大信眾瞻仰禮拜,是首次出境,因而機會十分珍貴,也足以見證中央政府對港澳兩特區信眾的關愛,及對兩特區和諧穩定的高度期待。

實際上,據大會介紹,佛陀真身舍利供後世眾生瞻仰禮拜,可讓後世眾生藉著瞻禮因緣追崇佛陀的慈悲願行,進而效法習學,幫助信眾啟迪智慧,去迷開悟,培植慧根,明心見性。虔誠禮拜佛舍利,可表達對佛陀不捨眾生、示現法身的崇敬,從而滋養信眾心中謙虛與恭敬的種子,並有助信眾克服人生種種障礙與問題。佛舍利還具有不可思議、度化芸芸眾生的潛在力量。倘能如法供奉,就可去偽存真,消罪除障。信眾通過瞻禮,可以平衡心靈,自覺覺人,行菩薩行,饒益有情。由於瞻禮佛舍利具有以上的功德,故而相信前往瞻禮的信眾都將懷著虔誠的心情,為澳門特區的繁榮穩定,為澳門居民的和諧團結而祈福。

澳門回歸之前,《澳門組織章程》開宗明義第一條就聲稱:「澳門地區由天主之名之城的澳門以及仔、路環兩島組成」。葡國人之所以將澳門稱為「天主之名之城」,是因為葡國歷史上奉天主教為國教,而且實行政教合一,因此天主教長期以來在澳門享有比別的宗教優先的地位。而天主教長期以來在傳教的同時,也進行社會公益活動,參加了政府實施的各個教育、救濟、醫療和社會福利事業。因此,回歸後,天主教仍然處於較高的地位,當人們一說起澳門的宗教,不少人很自然首先地就會想到澳門的主流宗教--天主教。

然而,澳門是中國的領土,自古就與祖國內地發生緊密的聯繫,佛教及其文化也早在這片沃土上流傳,幾百年來不斷有內地佛教僧人來此弘法,並與民間的媽祖信仰相結合,吸引了眾多的本地居民,成為澳門另一支影響最大的宗教實力。實際上,澳門最早的宗教建築,是屬於佛教和道教的寺廟,早在葡國人尚未到澳門之前就已建成,而且香火一直旺盛,受到了各界的重視,日益呈現出強盛的發展勢頭。回歸後,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十分重視澳門包括佛教在內的各宗教的作用,加強內地宗教界與澳門宗教界的交流。今次恭送佛陀頂骨舍利到澳門供廣大信眾佛陀頂骨舍利,先於內地各地城市,就是重視澳門特區的明證。

這也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宗教的重視態度。實際上,宗教界已被列入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重點對象。這是因為,宗教問題與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重大影響,具有特殊複雜性。宗教的存在,是以大量信眾信眾信仰它們為前提的,世界上影響大的宗教,都有很大數量的信徒。由於宗教的這種群眾性,往往構成一種非常強大的社會力量,成為社會各種勢力利用和爭取的對象。

因此,在內地,宗教工作已成為執政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執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之下,把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把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在港澳臺事務中,進一步推進國家和平統一大業的進展。

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還將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並促成宗教界多做善行善舉,從事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而宗教道德中的棄惡揚善等內容,對鼓勵廣大信教群眾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標有積極的作用。宗教通過對信教群眾的心理慰藉,對穩定信教群眾的情緒、調節信教群眾的心理也有積極作用。

正因為如此,在澳門回歸的進程中,中央十分重視澳門宗教界的作用。在起草澳門基本法的過程中,無論是起草委員會還是諮詢委員會,都有宗教界人士參與工作。而《澳門基本法》也從總體上闡明澳門特區的宗教政策,確定澳門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開信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為了使這一基本原則得到落實,還作了具體規定,如澳門的宗教組織可以不受內地「自辦、自養、自傳」政策的約束,可以保持和發展對外聯繫;可以依法開辦宗教院校及其他學校,既可以提供宗教教育,開設宗教課程,也可以提供普通正規教育和特殊教育,及開辦醫院、福利機構,提供其他社會服務;宗教組織的財產受到法律保護等。

宗教界在行政長官選委會中,也享有著顯著的地位。

但仍可進一步提高宗教界人士的地位。比如,參照內地各級政協組織的組成單位都有一個「宗教界」的做法,推薦澳門宗教界人士中的有代表性人物,參加內地全國到地方政協組織的工作。並透過他們與廣大信眾的聯繫,調動更廣泛的積極性,為澳門特區的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社會和諧團結,以至是推進國家的統一大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