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凸顯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育的矛盾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矛盾千差萬別,千變萬化,舊的矛盾消滅後,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原有的主要矛盾獲得解決後,原有的次要矛盾也將會上升為新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澳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就不斷出現了許多矛盾,其中一些正在獲得解決,但卻一些因為未能及時獲得解決而更為尖銳激烈。這正是目前澳門社會中利益多元化、訴求多樣化的真實寫照。

在二零零七年以「警察向天開槍」為重要標誌的「五一遊行」發生後,本欄曾經初步歸納總結了社會上的十幾對矛盾,包括「澳人治澳」與個人權威的矛盾,法制建設與以言代法的矛盾,公務員本地化中只強調「才」(其實連「才」的標準要求也貶了值)與忽略「德」的矛盾,整體經濟發展與相當部份居民分享不到其成果的矛盾,博彩業一支獨秀與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矛盾,人均GDP數據亮麗與貧富懸殊的矛盾,美資賭商促進澳門博彩業質量俱佳發展與澳門經濟安全及國家安全的矛盾,博彩業展急速與內地打擊出境賭博活動的矛盾,負有保護「澳門歷史城區」責任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矛盾,中小企業嚴重缺乏人力資源與勞工團體反對濫輸入外地勞工的矛盾,房地產業發展與舖租樓價急升損害中小企和居民利益的矛盾,偵查貪汙案與保護基本人權的矛盾,愛國愛澳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與社團老領導不願交班讓賢的矛盾,傳統愛國社團與新興愛國社團的矛盾,老居民與新移民的矛盾……等。

現今,又產生了一對新的矛盾,那就是由財政局的一紙關於《政府並無租借單位予科技大學》聲明,內含有「財政局計劃收回位於美副將大馬路及連勝馬路交界的十二幢別墅型兩層高樓房,有關地段只會作為政府的土地儲備,並無任何計劃考慮將該地段交由發展商作私人發展用途」的內容,而凸顯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育的矛盾:一方面,澳門土地資源匱缺,使得「九萬五公屋」計劃舉步維艱,;而原本寄望甚高的橫琴,最後的發展定位並不能完全滿足澳門發展尤其是落實貫徹「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需要;新城填海區現在只是進行「紙上談兵」式的規劃,即使已經開始進行填海工程也是需要好幾年,還有等待填海砂石沉降。因此,財政局聲稱這十二幢西式別墅樓房將會作為土地儲備,無論是作為「後九五萬」的土地儲備也好,作為興建政府機關辦公樓宇用地也好,按現時城市發展的趨向及習慣,多是將之拆卸起高樓。

但另一方面,澳門要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而且也向以「東西文化交匯點」自傲,並需要實質保護好聯合國歷史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能夠凸顯「東西文化交匯點」的建築物卻是「賣少見少」,陸續被拆卸改建現代化的大樓。而這些大樓,與內地各城市的大樓相差無幾,一律的玻璃幕牆,一式的方型火柴盒,「到處楊梅一樣花」,甚至內地的商住大廈的外形線條比澳門同類建築物還要優美得多。而類似美副將馬路十二幢別墅這樣的西洋式建築物,才顯出澳門特色。盡管內地的青島等曾被租借的城市,仍然保留著西洋式別墅建築物,但畢竟各有風格、各有特色,與這十二幢別墅並不僅相同。倘若美副將十二幢建築物遭到拆卸,澳門就將又少了一個可以凸顯「中西文化交匯點」的建築群,又多了幾幢「到處楊梅一樣花」的鋼筋混凝土大樓甚至是大玻璃幕牆建築物。

這就是城市發展與保留特色文化建築的矛盾。實際上,在追求城市發展的情況下,同類建築物已是「賣少見少」。比如,就在這十二幢建築物附近的「十八間」,在回歸前就被折卸為含有公共停車場的商住大樓。在當時,就已有文物建築保護者大聲疾呼。但既然連作為「保護文物建築」政策的「始作俑者」的葡人,都一意孤行了,現在由中國人當家作主,尤其是那些在大學讀書時,深受現代化建築物影響的新生代當家後,對此類特色建築物可能就更不珍惜了。

這種做法,與北京市的大拆四合院,廣州市的大拆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木趟門的唐樓,改建成千人一面的高樓大廈,又有甚麼不同?或許,到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子孫孫只能從「歷史圖片」中去追想了」。實際上,近年就有一些網友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風景的圖片,如寧靜的南西灣等貼上網,掀起懷舊之風,並聲稱這才是「休閑」的元素。在中央政府要求澳門建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之時,旅遊項目本來就已比較少,倘若繼續拆卸具有澳門特色的建築物,「休閒」就更是名不副實了。

內地一些城市大拆四合院、舊唐樓,除了追求城市現代化之外,更是受到「賣地財政」的壓力。實際上,內地的地方財政收入,除了正常稅收(其中又分代國家徵收的國稅,和由地方支配的地稅)之外,就是依靠「賣地財政」。正因為如此,當某地的學者譴責強拆行為時,當地的政府官員就怒斥說,「不拆遷你們知識分子吃甚麼?」也正因為如此,當中央政府為穩住樓價,保障市民利益,推出「打房」措施後,就導致某些城市的「賣地財政」受挫,以至連公務員的工資也發不出,拖了三個月糧。為此,不少人就埋怨,當把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土地都賣光了之後,未來的政府負責人如何應對財政收入的問題?

相對於內地的「賣地財政」,澳門有幸,一是有幸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博彩產業,二是有賴於國家作出了在中國境內只準澳門開賭的保護政策,三是得益於「個人遊」,賭稅多到用不完,財政局近日才公佈今年一至五月,澳門特區實現財政盈餘三百五十一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一點四。因而澳門不必依靠「賣地財政」來應付財政開支。但是,仍然面對土地資源匱缺的問題,過去十來年批出的土地,如按照《中葡聯合聲明》附件二每年只可批地二十公頃的標準來衡量,每年超額應當不止十倍。因而也有人說,已把子孫後代的土地都批出了,這與內地某些城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還使得現屆政府必須面對「還地價」的窘境。

因此,政府倘是計劃將美副將馬路的十二幢別墅拆建,作為土地儲備,並不出奇。繼「十八間」之後,這十二幢頗具特色的西式別墅將會逃不掉被拆卸的命途,「中西文化交匯點」美譽的「含金量」又再減弱幾分。當年十分介意必須在澳門留下葡式建築的前澳葡政府的相關官員,是自取其咎。因為在開列「受保護文物建築」清單時,並未能將之羅列進去。

為了維護「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美譽,為了豐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內涵,為了配合對「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為了使澳門的城市景觀有別於其他城市,令遊客們到澳門一遊後,留下更深刻的不同印象,在制定《文遺保護法》尤其是在調整「受保護文物建築」清單時,還應多花心思。如果說,將私人物業列入,可能會令私人物業主「利益受損」(其實政府可以收購或換地)的話,那麼,美副將馬路十二幢別墅是政府物業,將之列入清單並不構成損害私人物業主利益的情況下,就更應將之列入清單。至於土地儲備,可以另行想辦法。只要土地公務運輸局再接再厲,繼續收回被霸佔的土地,比這十二幢別墅所佔地皮更多面積的土地儲備,就將源源不斷地「陸續有來」。

政府各相關部門官員,請傾聽文物保育者的呼聲,還是「手下留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