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暗藏玄機” 發展中國家拒走“危橋”

【中新社里約熱內盧6月17日電】幫助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會不會被發達國家異化為汲取財富的又一個視窗?隨著“裏約+20”峰會臨近,發展中國家發現他們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

這幾天的談判,發達國家一方面繼續為“綠色經濟”加碼,甚至試圖讓其取代“可持續發展”成為新的國際目標;另一方面,卻不遺餘力地淡化其在技術轉讓、資金支援等方面的責任並強化知識產權要求。

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專家表示,發達國家當下所要求的“綠色經濟”,既無助於消除貧困,也無法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唯一的用途,就是從發展中國家攫取更多利益,“國際合作沒有這種玩法!”

事實上,早在“綠色經濟”這一概念被發達國家提出之初,發展中國家就懷疑其可能被用作它途。過去一年,歐盟單邊推進航空碳稅的做法,讓各方確信,“綠色經濟”的背後潛藏著設置貿易壁壘和壓縮發展空間“合法化”的路徑。

因此,早在紐約召開的籌備會上,南北雙方就已開始頻繁過招。當時,歐盟提出把“綠色經濟”作為“裏約+20”峰會主題的建議,被77國集團果斷否決;而對發展中國家試圖寫入文本的“發展綠色經濟不能作為貿易壁壘藉口”的段落,歐盟也堅決要求刪除。

當籌備會本月13日轉戰裏約,發達國家在綠色經濟之外,又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相關人士近來紛紛登臺,強調相比於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才更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知識產權是發達國家整個戰略中極為關鍵的一環”,一位NGO人士形象地描述說,“未來,發展中國家想獲得國際援助或出口產品,對不起,你不符合綠色標準;想要達標,還是對不起,我們沒有義務轉讓技術,你必須掏錢購買”。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也表達了自己的擔心。他指出,世界製造業重心一直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傾斜,若任由發達國家以“綠色”門檻抬高生產成本,用“不綠色”理由壓低產品價格,全球價值分配上的不公平會進一步加劇。

周大地強調,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綠色經濟首先應當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像歐盟航空碳稅這樣找發展中國家要錢的做法,配不上“綠色經濟”的稱號。

周大地的話代表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當下的態度:即判斷發達國家口中的“綠色經濟”是否名符其實,關鍵在於看其有沒有拿出可信的實施手段,確保相應的風險和負擔不被轉移給發展中國家。

77國集團兩天前曾短暫退出“綠色經濟”談判,其原因正是他們認為文本“缺乏實施手段”。該集團發言人表示,“我們必須提醒一些國家,談判不僅要關注‘做什麼’,更要關注‘怎麼去做’。”

儘管如此,發達國家依然在逃避提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美國繼氣候談判後,再度試圖把責任甩給私營部門。該國代表指出,發展中國家走向“綠色經濟”可以靠官方發展援助,南南合作和金融利用這“三條腿”走路。

但77國集團發言人並不買賬,他明確表示這並非有效實施框架,“你試圖建立一座搖搖欲墜的橋樑,我們可不敢走上去。”

截至目前,南北雙方仍堅持自己觀點,巴西則以東道主身份介入協調。周大地表示,在發達國家缺乏意願的情況下,各方在裏約達成一個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共識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