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澳近期通脹的一些看法

一、近期本澳通脹的情況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起伏不定,歐債危機沒有完全解決,低息和流動資金充裕的環境持續,亞太經濟體基調相對較好下形成了通脹壓力,通脹問題各地皆見。年初以來,澳門經濟維持較快的增長,失業率處於低位,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無可避免要面對通脹的壓力。截至本年5月,本澳通脹的年累積率為6.4%。在近期澳門的消費物價升幅之中,約有五成是由食物及非酒精飲品所帶動,表現為食品零售價格和外出用膳費用的上調。而近期的租金上升亦一定程度推動了通脹。

二、近期本澳通脹的成因

在澳門,通脹是受到內部需求、輸入性因素、通脹預期的綜合影響,過往一段時間,輸入性因素對通脹影響較大,但隨本澳經濟穩步發展、食品進口價格回穩,近期澳門通脹的推動力已從輸入性因素逐漸轉向本澳內部的因素。以下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近期通脹非由輸入性因素主要推動

澳門絕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都依靠進口,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澳門通脹主要歸結為輸入性因素。但隨內地物價水平回落(註1),尤其是本澳食品進口價格保持穩定,輸入性因素已較過去緩和。事實上,人民幣匯率在今年以來的升幅已經放慢,並在窄幅範圍內上下浮動,食品等進口價格升幅已有所放緩。另外,年初以來內地通脹持續回落,輸入性因素減弱,但澳門年初至今的年累計通脹率仍維持較高水平,這反映近期通脹仍受到內部需求等其他因素的影響。綜合上述因素,今年輸入性因素引起的通脹壓力比較過往為弱,並非構成近期通脹的主要成因。

(二) 近日通脹受內部需求因素影響日漸明顯

本澳今年年頭至今錄得超出6%的較高通脹率,是基於澳門新的經濟形勢發展和內需增加等因素,與過往主要由輸入性通脹引起有一定差別,內部需求增加已構成近期本澳通脹重要成因。

本澳內部需求上升,既有本地消費和投資的因素,也源於訪澳旅客的消費需求。在本地因素方面,就業人數及工作收入中位數上升,居民購買力不斷增加和積累,帶動2011年私人消費實質增長10.2%,今年首季則按年上升5.4%。此外,輕軌、公共房屋等大型投資項目有序興建,帶動內部投資需求。2011年反映投資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重拾升勢,去年增加14.5%,而今年首季按年升幅擴大至43.8%,反映內部需求持續增加。與此同時,大型博彩項目相繼投入營運,創造就業機會,拉緊人資,形成工資成本壓力。

在旅客因素方面,2011年全澳旅客逾2,800萬人次,今年首季旅客總消費達131億元,較去年同季顯著上升35%。每年超過二千多萬旅客的消費已成為本澳內部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特區政府積極妥善應對通脹

應對通脹一直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要工作。2012年度施政報告已提出了多項恒常及一次性措施,紓緩居民在通脹下的生活負擔。

如上所述,本澳通脹已逐漸轉變為內部需求所帶動。面對當前全球流動性寬鬆的環境,以及內需增加的因素,政府應該未雨綢繆,盡辦法平衡和緩解通脹帶來的壓力。近年政府應對通脹的重點工作,包括:

1) 特別關注扶助弱勢社群。政府關注弱勢社群在通脹下的生活壓力,除了調整維生指數外,還向經濟貧乏狀況的人士提供社會援助,同時,關懷老年人的生活情況,適時調升了養老金和敬老金。特區政府已決定於7月1日起調升最低維生指數,升幅為5%,一人家團的金額將調升至逾3,300元,其他與最低維生指數相關的津助將隨之調整。其次,將針對需要資助的弱勢群體及長者展開研究,掌握通脹對其生活質素的影響。

2) 力從民生環節紓緩居民通脹壓力。特區政府也看到,通脹對本澳的各階層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採取了不少惠及各階層的緩解通脹措施,如發放一次性現金補助、對原水進行補貼、對職業稅和房屋稅的減免、調升低收入臨時工作補貼金額、實施住宅單位電費補貼等等,相關措施已見一定的成效。

3) 拓寬食品貨源,管理通脹預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內地和東南亞等地持續拓展供澳食品來源,並積極研究確保大米儲備和供應穩定。同時,積極加強通脹預期的管理,其中,政府多個部門聯合建立“專項食品價格資料網”,向社會動態發佈較為全面的價格資訊等。

政府還會監察房地產市場未來的動向,力求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並積極研究租金上升的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期導致本澳通脹的主要成因由從前的進口成本推升,逐步轉變為由內部需求上升所帶動,表現為本地消費和投資活動、外來直接投資、訪澳旅客消費在本地區的不斷增長。

在現有貨幣匯率制度下,作為微型經濟體系的澳門難以自主地採用貨幣政策工具,以應對通脹。在這情況下,特區政府已積極推出多項紓緩居民通脹壓力的措施,並會全力落實到底。因應新的環境,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通脹情況,並在多個施政範疇開展聯合研究,探討新對策,協助居民更好應對通脹。

(註1)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今年2月以來,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升幅已基本回落在4.0%以下,5月份為3.0%,而今年首5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累計同比上漲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