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川漢路夢圓今朝 沿江經濟融合將加速

【本報綜合】滬漢蓉快速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宜(昌)鐵路,1日正式開通運營,川渝鄂等待百年的川漢鐵路終於夢圓今朝。

中國建成首條橫向快速鐵路大通道

新華社宜昌7月1日電,滬漢蓉快速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宜(昌)鐵路,1日正式開通運營。這意味著連接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首條橫向快速鐵路大通道——滬漢蓉快速鐵路基本建成。

東起上海、西至成都的滬漢蓉快速鐵路,全長2078公里,是中國首條橫向快速鐵路大通道,也是中國“四縱四橫”客運專線中最長的“一橫”。它的建成,開闢了一條與長江黃金水道齊頭並進的沿江鐵路快速大通道,將加快中國沿江經濟融合,促進沿江經濟協調發展。

設計時速達200公里的漢宜鐵路,正線全長293.1公里,是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滬漢蓉快速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工程。此前,採取分段建設的滬漢蓉快速鐵路,上海—南京、南京-合肥、合肥—武漢,宜昌—重慶萬州、重慶—成都段已先後開通運營。

連接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處於東出西進、輻射南北、帶動周邊的“脊梁”位置,涉及地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5億,GDP總量約佔全國的40%,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專家認為,首條沿江快速鐵路大通道的建成,不僅促進了沿線經濟快速發展,而且改變了當前沿長江經濟帶的斷裂狀態,使其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整體,沿江經濟融合步伐大大加快。

漢宜鐵路橫貫江漢平原,沿途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城鎮帶,其面積及人口均佔全省的四分之一,社會生產總值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石油、岩鹽、磷礦等資源儲量豐富,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化工、印染紡織、裝備製造和汽車零部件等支柱產業優勢明顯。

湖北省鐵路辦主任王祖建說:“漢宜鐵路的建成,對沿線招商引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機遇,對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漢鐵路局預計,開通初期,漢宜鐵路年運送旅客將達2019萬人次,年發送貨物610萬噸;遠期年運送旅客則達2812萬人次,年發送貨物1000萬噸,增長潛力巨大。

“原來,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和‘龍尾’都舞動了起來,但位於長江中游、包括湖北在內的‘龍腰’一直硬不起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

秦尊文表示,沿江鐵路快速大通道的建成,形成了水路、公路、鐵路複合交通軸,三種交通運輸方式功能互為補充,漸趨合理,將有效促進沿江經濟帶的快速融合發展,沿江城市佈局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

業內人士表示,下一步,通過連接在建的渝利鐵路、成渝城際鐵路,動車組列車將在5小時內從武漢抵達重慶,成渝地區到上海可實現朝發夕至,進一步拉近西南地區至長三角的時空距離,沿江快速鐵路大通道將進一步延伸,經濟輻射範圍進一步拓展,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沿江經濟的互補與融合迎來新機遇。

百年川漢路今朝夢終圓

中新社宜昌7月1日電,(武)漢宜(昌)鐵路7月1日正式開通運營,成為銜接中國東西部的重要紐帶。同時,川渝鄂等待百年的川漢鐵路終於夢圓今朝。

1903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兩大宏偉夢想,一是修建三峽大壩,二是建設川漢鐵路。1907年,清政府在成都設立川漢鐵路總公司,並在宜昌設機構籌劃宜萬段事宜,詹天佑被聘為總工程師。其預定路線自成都,經重慶、宜昌,達漢口,全長3000公里。無奈受技術、財力等制約,修建川漢鐵路的計劃被擱下。

從2003年宜萬鐵路動工、2010年實現通車,到2012年漢宜鐵路正式通車,中國用了不足10年時間,耗資400多億元人民幣,實現了川漢鐵路百年之夢。

如果說宜萬鐵路打通了進出川渝鄂西的東線通道,為川渝鄂西山區打開一扇面向外界的“窗戶”,那麼漢宜鐵路則徹底打通了連接中國東、中、西部的“經脈”。

在2078公里的滬漢蓉高速鐵路中,漢宜鐵路僅佔據了其中的1/7,但卻起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作用。

它東接合武客運專線,西接宜萬鐵路,形成一條沿江快速大通道,使江漢平原眾多城市融入高鐵主動脈。將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經濟發展較快的華中地區、人口稠密的成渝地區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中國東中西部資本、技術、人力資源跨區域快速流動,加強東中西地區之間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川漢鐵路打開了川渝鄂西與經濟發達地區聯繫的便利通道,使各地之間的物資、人力、信息及技術的流通更加便捷。

百年川漢,今朝夢圓。一頭連著武陵山脈,一頭連著雲夢大澤,從壁立千仞的崇山峻嶺,到沃野千里的江漢平原,川漢鐵路終將巴楚人文山水串成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