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打金門——國共反美達成共識

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前線,人民解放軍的遠程大炮向著廈門對岸的大小金門島及其所有港口猛烈開火。頓時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短短一小時就落下了三萬顆炮彈。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金門炮戰,也叫“八•二三炮戰”,或稱“第二次台海危機”。

令人意外的是,當蔣介石得知解放軍炮打金門後,連說:“打得好!打得好!”原來炮戰的背後暗藏著他和毛澤東達成的共識。

金門炮戰 毛、蔣配合默契

早在1955年4月,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派特使訪問臺灣,建議蔣介石從金、馬撤軍,想造成海峽兩岸“劃峽而治”的局面。為此美國承諾:只要蔣介石願意自金、馬撤軍,美國將在臺灣部署核武器,直至大陸宣佈放棄“解放臺灣”。對此,蔣介石態度堅決地予以拒絕。

1956年以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爭取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確立了對台新思路,這就是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爭取與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合作。

但1958年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當年7月美英分別侵入黎巴嫩和約旦,蔣介石也一直沒有停止放棄在沿海搞破壞。毛澤東決定炮轟金門,以牽動全球戰略格局,震懾美蔣頑固勢力。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之後,美國政府一方面無理要求人民解放軍“放棄對金門和馬祖使用武力與武力威脅”;另一方面,強迫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為粉碎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正確地處理了兩種關係:一方面堅決反對美國的干預和插手,同時繼續採取“聯蔣抵美”的策略。

9月,金門守軍海上補給線被截斷後,美蔣海軍組成了聯合艦隊進行護航。中國外交部對美艦侵略我國主權的行為提出嚴正警告。9月8日,當美艦護航再次進入金門海域時,毛澤東下令開炮,只打蔣艦,不打美艦,以試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到底有多大,美軍在臺灣海峽的介入到底有多深。結果人民解放軍一開炮,美艦即扔下蔣艦掉頭轉向逃避,急得蔣艦大罵“美國人混蛋”。事情再明白不過了,美國是不會冒同人民解放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的。其實,中美雙方都盡力避免與對方發生直接衝突。

1958年10月6日,毛澤東發表了親自起草的《告臺灣同胞書》。文告重申“只有一個中國,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帝國主義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宣佈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以七天為限,這七天中,蔣軍“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隨後訪台時要求國民黨減少駐外島兵力,並承諾不以武力打回大陸,再次玩弄“劃峽而治”的把戲。蔣介石頂住了美國的壓力,迫使美國表示“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聯”。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為了進一步緩和海峽兩岸局勢,于同年10月25日發表了《再告臺灣同胞書》,闡述了“化敵為友”、“一致對外”的具體措施,即單打雙停,保證供應,以利台“長期固守”。

從1958年到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用長達二十年的象徵性炮擊這樣奇特的方式,把國民黨軍隊“挽留”在金、馬島上。毛澤東曾形象地說:“我們一打炮,蔣介石就有理由不走。”金門炮戰在中外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它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默契配合下的一次戰爭,它使美國所謂“劃峽而治”的“兩個中國”陰謀始終未能得逞。

秘密特使轉達和平統一方案

1956年6月,離別大陸整六年的曹聚仁,通過香港大公報社社長費彝民介紹要來大陸採訪。除採訪新聞外,他還有重要使命,就是“為祖國統一作橋樑”。

也正因北京方面事先得知曹聚仁肩負不平常的使命,除了派出邵力子等人前往機場接機之外,周恩來總理在1956年7月13、16、19日三次接見曹聚仁。特別是7月16日傍晚,曹聚仁應周恩來邀請,參加在頤和園舉辦的宴會。有關這次宴會的經過,曹聚仁在回到香港後撰文刊登在《南洋商報》上,正式向海外傳達了中共領導人的國共和談設想。

“國共可以第三次合作”,這一重大信息的傳出,強烈震動了國際社會。

曹聚仁回到香港,蔣經國馬上派機要秘書王濟慈前往香港探望曹聚仁。曹聚仁詳細轉達了周恩來的幾次談話內容,王濟慈也轉達了蔣經國對於國共進一步談判的意見。

曹聚仁回到香港不到一個月,第二次前往北京,9月1日到達北京。由於周恩來的推薦,毛澤東也決定接見曹聚仁。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澤東與曹聚仁作了長談。毛澤東在談話中表示:“如果臺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臺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談好了可以簽個協定公佈,臺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就秘密來,臺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團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

這番話給出了中共最高層對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大致框架。

10月12日,曹聚仁帶著毛澤東、周恩來的這些承諾返回了香港。

不久,曹聚仁接到臺灣指令,讓他再赴大陸,去浙江奉化驗證一下蔣氏祖墳是否還在、是否完好。

1957年5月,曹聚仁再次返回大陸。他在北京只待了幾天,便匆匆趕往浙江奉化。在溪口鎮他住進了當年蔣介石常住的妙高臺,仔細參觀了蔣介石父子分別住過的豐鎬房和文昌閣,並代表蔣氏父子到蔣母的墓園進香掃墓。

曹聚仁回去後,向蔣經國和臺灣方面通報了他的此次大陸之行,又將他在溪口拍攝的照片寄給蔣氏。為了表達自己對國共兩黨重開談判的看法,曹聚仁還單獨寫了一封信給蔣經國,勸蔣經國意志要堅定些。但此時的蔣介石還心存疑慮,既想保持聯繫,又持觀望態度。對待曹聚仁的努力,既不讓他撒手,又不具體表態。

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又一次單獨會見曹聚仁,並與他共進午餐。這次兩人談話的內容主要是台海關係。當時,美國插手台海關係,策劃“劃海而治”,毛澤東準備還以顏色,決定炮擊金門。他希望曹聚仁轉告蔣氏父子:炮擊金門主要是打給美國人看的。

毛澤東第三次專門接見曹聚仁是1958年10月13日,即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其間。這次談話內容主要是有關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毛澤東、周恩來與他專門談了中共對台的新方針。毛澤東說:只要蔣介石、蔣經國能抵制美國,國共就可以再次合作。

針對解決臺灣問題,中國共產黨又提出許多重要原則。1960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表示,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裏,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解放臺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辦。

1965年夏,當國民黨二號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陸受到北京方面熱烈歡迎的時候,蔣介石父子也展開了行動。據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統一中國》透露,蔣介石由蔣經國陪同,在自己的官邸接見了曹聚仁,並在極秘密的狀態下開始了談話。整個談話自始至終只有他們三個人。開始由曹聚仁介紹中共方面的條件,然後逐條討論、商談,蔣氏父子也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經過幾次討論,很快達成六項條件,其主要內容為:

一、蔣介石攜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建議撥出江西廬山地區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邑。

二、蔣經國任臺灣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必須耕者有其田。

三、臺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按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

四、臺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廈門和金門地區,三個師駐臺灣。

五、廈門和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之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

六、臺灣現任文武百官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與蔣氏父子在日月潭談妥了這六項條件後,立即返回香港,將談判情況及六項條件報告給了中共。

然而,當此事正在進行之際,1966年,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運動的風浪也波及臺灣,蔣介石對國共重開談判產生了疑慮,從而改變了主意。不僅中止了國共兩黨的談判,而且還開始了更深的敵對。

蔣介石再拒“兩個中國”陰謀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曾幾次通過宋美齡和孔家的管道,向蔣介石傳達了美國有意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並希望臺北的“中華民國”同時擁有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的席位。美國政府多次遊說臺灣當局容忍“兩個中國”的存在,其目的是分裂中國,並企圖在未來與中國大陸交往時重獲利益。

當時的“中華民國”借助美國在聯合國的操控,得以長期佔據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新中國卻被無端排斥。而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的確立,是與宋美齡的爭取分不開的。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使中國國家地位大大提高。同年法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隨著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更多的支持。1965年11月17日,第20屆聯大對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阿爾巴尼亞提案的表決形成四十七票贊成對四十七票反對的突破性局面。同時美國出於對抗蘇聯、結束越南戰爭等因素的考慮,也需要改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於1966年5月14日向約翰遜總統彙報說:“即將到來的21屆聯大已不可能再維持現狀”,“如果美國不採取新策略,這屆聯大極有可能出現驅蔣納共的局面”。他認為,在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中,風險最小的是“兩個中國”的政策,既重申臺灣政府擁有聯合國席位的合法權利,同時準備接納共產黨中國加入聯合國。

鑒於這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