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氣氛詭秘的澳門

【中新社8月30日電】農曆七月十四是盂蘭節,又稱鬼節。澳門是中國保留此習俗的少數地區之一。實際上七月十五才是正日,故盂蘭節又叫“中元節”。

在這個節日的前後數天,澳門大街小巷不少人家在門前燃點香燭,焚燒金銀衣紙,各處火光閃閃,煙霧瀰漫,氣氛很是詭秘。

祭祀時,家家把米飯、燒鴨、豆腐、果品等祭品擺出來,讓“遊魂餓鬼”食個飽。最高潮是撒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撒的是銅錢銅仙,五、六十年代撒的是壹毫硬幣,現在卻有人撒一元硬幣了,看來陰間也一樣遭遇通貨膨脹的難題。

關於鬼節的由來,傳說閻王爺的母親去世後來到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閻王爺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超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時日久遠,盂蘭盆會的涵意也不斷演變,本是七月十五日舉行祭儀,現在變成農曆七月都是遊魂野鬼月。無主孤魂之類,得享“假期”,到陽間“自由行”,所以燒街衣不一定在十四、十五日,從七月初一晩上開始,這情景在澳門便隨處可見。

記者在新口岸倫敦街見到正在燒紙的鄧阿姨,她正虔誠地唸唸有詞。拜祭完畢,記者與鄧阿姨聊了起來。她說:“我不信世上有什麼神鬼,今天燒些紙錢,無非是追思先人,祈求平安罷了。”

鄧阿姨還跟記者透露,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今年衣紙、冥鏹、水果、豆腐等樣樣都貴了兩成。但為了表達對去世先人的誠意,就算再省,“燒街衣“的錢還是不能省,只能被迫接受。

另外,盂蘭節也引發不少社會問題。過往澳門就曾發生不少因燒街衣所引發的小火災,令消防員忙個不停,危及公共安全。澳門消防局在每年盂蘭節前,都會呼籲居民在燒街衣後,須用水將冥鏹等徹底淋熄才離開,以免遺下火種引發火警。還有一些居民在拜祭後,沒有清理祭品及灰燼垃圾,影響街道環境衛生。

記者以為,世界上本來沒有鬼神靈異,民間習俗無論如何詭秘,都寄託著美好的願望。不管是殺雞宰鴨抑或燒香燭焚紙錢,無非都是為了追思先人,祈求平安罷了,這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這些傳統節日活動昭示著:人生在世,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不要愧對已經離去的親人。這樣,人心才能知足平衡,生活才能平安幸福,社會才能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