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假風氣蔓延澳門

【中新社9月14日】香港著名歌手許冠傑有一首經典老歌:“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詐……”。這首歌時隔多年的歌,至今仍廣為流傳,究其原因,或與歌詞唱出了當今生活的某些社會現象有關。

近年來,造假之風在澳門有蔓延至港澳趨勢。近日媒體披露,澳門海關在北區的工業大廈查獲181桶桶裝水,桶身印有“蒸餾水”、“純天然飲用水”等字樣,部分標明生產地為珠海,但實際均直接由工廠自來水喉取水。

在澳門,記者還經常會收到海關發來的信息,不時揭發冒牌藥品、假冒名牌手袋、衣服等案件。更離譜的是,一藥房集團竟可以逃得過政府執法部門的“法眼”,堂而皇之售賣偽冒“黃道益”活絡油長達10年之久。

有一位內地的朋友告訴我,每次到澳門旅遊,導遊們都會拍著胸脯說,澳門是法治社會,當地是沒有假貨賣的,要遊客一百個放心地購物。大部分的遊客因此而放棄戒心,義無返顧地該出手時就出手,結果,上當受騙的常有人在。

澳門回歸以來,本地旅遊業持續增長,已成為澳門的重要產業之一。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更明確“以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龍頭”,澳門旅遊業在特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無容置疑的。

但一些不法商人和“售假黑店”不但給消費者直接造成損害,也使澳門在世界旅遊活動中評分低降,影響澳門旅遊城市的形象,更令旅客購物信心大減而捂緊錢包,對澳門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澳門中小企業協進會總幹事李志梁指出,種種跡象已顯示社會浮現假貨風氣,嚴重打擊市民及遊客的購物信心,長遠影響澳門發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要建成一個國際旅遊城市,除了加強硬體建設外,對澳門健康形象的提升,居民友善品德的認同和對旅客善待及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對於打假,澳門有嚴格的法律。澳門立法會早在2002年就通過《打假法》。規定造假售假均為刑事罪行,屬於公罪﹐無需受害人的投訴即可進行刑事訴訟程序﹐執法部門有權主動檢舉。

然而有學者表示,立法歸立法,執行起來還是存在不少困難。現時澳門的司法程序及案件執法的時效性根本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步伐,一宗案件送至檢察院及法院後,往往需要排期審理,還有上訴、再審,等案子有了審判結果,“黃花菜都涼了”。

筆者認為,澳門“打假”,需要進一步落足“功夫”:一方面可參考內地的“打假辦”,增加專職稽查人員;另一方面提升法律的執法力度及處罰力度。同時,繼續推行“誠信店”命名工作,吸引更多商家加入“誠信店”的行列,自覺接受消委會的監督,讓來澳消費的旅客更放心。

澳門理工學院社工係副教授蘇文欣指出,部分不法商人受物質誘惑,不惜賣假貨,賺快錢,社會價值觀念已開始扭曲,澳門傳統美德正慢慢遺失。他呼籲政府、社會應從教育入手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