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十二五”規劃出臺 將全面推動金融發展和改革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中國人民銀行17日正式宣佈,國務院日前批准了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分為九章,特別在分析“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五”時期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政策措施。從完善金融調控、優化組織體系、建設金融市場、深化金融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維護金融穩定、加強基礎設施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十二五”時期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將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顯著增強中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著力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和監管體制,形成種類齊全、結構合理、服務高效、安全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開創金融改革發展新局面。

《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時期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標是:

——金融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金融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顯著提高。

——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

——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機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完善,創新發展能力和風險管理水準明顯提升,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支援科技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持續提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進一步健全,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制度基本建立。

改革面臨“最關鍵時間視窗”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中國金融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17日正式公佈,規劃明確,將全面推動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以此增強中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其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顯著提高、利率市場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等提法,更為中國近年來持續的金融改革,定下後續發展步調。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1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金融改革現在不僅面臨最佳時間視窗,更是“最關鍵的時間窗口”。

張燕生指稱,當前關鍵是如何把文字規劃變得“立體、可操作”,進一步完成規則執行程式、透明度和風險防範的體系建設,使之成為一個行動方案。期間,如何把金融風險防範好,把金融為實體經濟的方向牢牢把住,這是一個關鍵的方向。

談及此番出臺的金融“十二五”規劃具體內容時,張燕生說,中國提出在利率市場化方面要取得新突破,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對商業銀行來說,面臨的情形就像十年前中國加入WTO時,“狼又來了”。加入WTO十年來,中國銀行業並沒有“被狼吃掉”,但現在銀行業面臨的挑戰比十年前尤甚。

“對銀行業而言,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優勢是最重要的。此外,發展直接融資管道、利率市場化、國際市場開放的激烈競爭,對銀行業都是巨大挑戰。”

張燕生還表示,規劃提出中國將在金融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持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很大程度要真正把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這對“十二五”期間金融深化和市場化,以及為實體經濟轉移升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方案,都非常有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系主任賀立平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金融“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對當前中國金融業而言,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

賀立平表示,中國金融業今年來雖快速發展,但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主要表現為銀行強,證券和保險業相對較弱。因此,金融“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將整體推進三大金融領域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他表示,世界排名前十的銀行中,中國能占三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達國家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較重,令中國銀行業相對競爭力有所提升。如今,國際金融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不進則退。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金融“十二五”規劃刻畫了貨幣政策新框架的輪廓:最終目標從物價與增長並重,轉為更重視範圍更廣的“價格穩定”;政策工具從數量為主轉為價格為主,明確提出了建立公開市場引導貨幣市場的能力。同時,明確了利率市場化的路徑。

但魯政委同時表示,金融“十二五”規劃仍然留有“遺憾”:各項改革之間的關係、推進的協調性和次序,仍然未能清晰顯示,如資本項下開放與匯率市場化之間的配套、利率市場化與綜合化之間的協調等。此外,規劃未能清晰給出備受關注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表和量化目標,這也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