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會人事是否也將會跟隨海基會調整?

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是兩岸各自獲授權與對方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的對口單位,向來較為重視對等及同步。如今,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請辭獲准,並將由國民黨秘書長林中森接任,大陸海協會是否也將會「同步」地進行人事調整?這是此間關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人士的議論話題。

其實,早在較早前臺灣媒體傳說江丙坤已經呈辭時,有關大陸海協會也將會有人事異動的消息就已在流傳,指說在兩岸進行八次「陳江會」並簽署十八項協議後,陳雲林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再加上受到家庭某些因素的影響,可能將會功成告退,改由其副手——既是海協會常務副會長,也是國台辦常務副主任的鄭立中接棒。實際上,在十多天前陳雲林赴台灣進行「文化之旅」,就有不少人敏感地猜測這是他的「畢業之旅」或「告別之旅」。因此,當陳雲林前日在金門水頭碼頭向江丙坤道聲「再見」,並循「小三通」途徑返回大陸時,就有媒體認為這是最後的「陳江會」。

然而,當相關的傳聞在流傳時,北京公佈中共「十八大」代表名單,曾是「十八大」代表的陳雲林、鄭立中,都榜上無名,而改由王毅、陳元豐取而代之。既然如此,鄭立中原在十六屆和現在十七屆的候補中央委員,也將保不住。由此有人就認為,鄭立中的「分量」太低,難以與台灣方面的江丙坤,或是以後的接任者相比。既是為了表達對海基會協商對手的尊重,及對台灣官民的善意,也是為了避免授人以柄,遭到民進黨攻訐大陸故意貶低海基會的「位階」,因而即使是陳雲林退下,接位者也不會是鄭立中,而有可能是其他的具有較深資歷者。

實際上,在中共「十七大」中,不但是時任國台辦主任的陳雲林因為年齡關係,退出了中央委員的序列,而身為常務副主任的鄭立中,只是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而且得票排列僅為第十八名。而在五年前的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中,當時任職廈門市委書記的鄭立中,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的排名卻是第七位,比現在更靠前。按照在整個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屆期中,只是從中央候補委員中遞補了六名委員,連排名第七的鄭立中都沒有機會「補選」的情況看,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的五年任期中,鄭立中「補選」的機會就將會很微。由此,就不但是形成國台辦首度出現沒有中央委員的情況(後來新任主任王毅是中央委員,填補了這個「空白」),而且此前猜想極有機會將會接替陳雲林的鄭立中,由於在候補中央委員的排名較後,難有機會獲得增補為中央委員,因而其「接棒」之路嘎然中斷。而這一態勢,也將反映在幾年之後的海協會會長的「接棒」之上。

但意想不到的是,現在江丙坤呈辭獲准,接任者林中森的位階也不高,而且還是兩岸事務的「生手」。既然如此,北京就不用擔心鄭立中的「對等」問題了。也就是說,馬政府的這一波人事調整,意外地給正在處於進退兩難的鄭立中製造了一個機會。但是,海峽兩會負責人的位階,就卻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實際上,海峽兩邊的兩岸事務機構的副主任,在最初是被給予極高規格的。在台灣方面,首任「陸委會」主委是由「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兼任,海基會首任董事長也是由德高望重的辜振甫擔任;撇開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張俊宏、洪奇昌不提,在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是中國國民黨的副主席,並曾任「立法院」副院長,倘比照大陸的公職位階,就是屬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序列。而大陸國台辦早期的主任,也曾是由「強勢」的丁關根、王兆國出任,均具有政治局委員的位階,也是屬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序列;而海協會首任會長,也由享有「國師」之譽的汪道涵出任。因此,當時的海峽兩會的「一把手」,均大有予人「在雲端之上」的感覺,位階甚高。

不過,與江丙坤相比,陳雲林的位階稍為低些,其最高行政級別只是部長,在黨內也曾只是中央委員。在全國政協中,他也只是政協常委及港澳臺僑專委會主任,這與江丙坤的「分量」相比,並不對稱。為此,本欄曾建議,為了展示北京對海峽兩會談判的誠意,全國政協適宜增選陳雲林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使其也具有黨和國家領導」的身份,與江丙坤「看平」。

然而,從馬政府指派王欎琦接任「陸委會」主委、林中森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情況看,似是馬政府正有意無意地調低其涉陸機構的位階。聯繫到馬英九在四年前的「五二零」的就職演講中,將「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置於同一句子之內,且「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排在前面;而其今年的「五二零」就職演講,砍掉了「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但仍保留「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情況,再加上這一波「國安」系統人事調整,加強了國際「外交」人員的佈局,似是馬政府在「國安」系統內各項事務的位階排列,「外交」優於兩岸。

具體來說,就是海基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這是因為,經過八次「陳江會」連續簽署了十八項協議之後,馬英九所要的經濟性、事務性的協議,基本上都已得到,甚至是某些項目他要五毛,大陸卻加碼給了一元,馬英九已是很滿足了。現在是輪到了大陸並不滿足已簽的十八項協議,希望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並進入政治對話階段,至少是洽簽兩岸文化「CEFA」協議。但這些內容都不是馬英九所需要的,兩岸協商對他來說已是「船到碼頭車到站」,現在他思考的是「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包括要與美國恢復「TIFA」談判,及爭取獲得美國支持加入「TPP」和國際民航組織,還有與「WTO」各成員體洽簽「TFA」等。

因此,在此之後,一方面,海峽兩會的協商不可能會有重大的突破,即使是會簽署一些協議,也只是「CEFA」的後續性及補充性的協議,或是一些政治敏感度較低的議題。實際上,內地分別與港澳簽署「ECPA」之後,就仍繼續進行補充性協議的協商及簽署,目前已經分別簽署了「補充八協議」。或許,海峽兩會也將會按此模式運作。因此,海峽兩會的負責人的重要性,已經不再被強調。

另一方面,即使今後兩岸有機會進行政治對話以至是政治談判,看來也並非是海峽兩會可以承擔得起,而是將由另外一套更高的機制來承擔。在此情況下,海基會董事長的位階,就從「雲端上」飄落了下來。因此,隨著林中森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倘是由鄭立中接任海協會會長,也就無需擔心其資歷「不夠」了。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