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謝長廷的兩岸政策新論述

2012年“大選”後,民進党“天王”謝長廷圍繞“憲法一中”主張,接連發表一系列兩岸政策新論述,試圖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困境解套。但是外界認為,由於目前民進黨對台獨黨綱”缺乏深刻反省,加之黨內派系牽制,謝的這些務實觀點很難成為黨內“共識”。

謝的主要觀點

民進党前主席、現任中常委謝長廷繼提出“憲法一中”、“憲法各表”等主張後,又拋出“民、共無冤仇”、“民進黨不與大陸交流將永遠在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須向國民黨靠攏”等新論調,試圖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指明出路。具體而言:

(一)關於兩岸關系定位,提議民進党“向國民黨靠攏”

一是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早在2000年6月,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就表示願往訪廈門,並宣稱“廈門與高雄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大陸是台澎金馬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此後,謝進一步提出“憲法一中”、“憲法各表觀點。今年以來,謝更多次強調民進黨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認為“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面對中國(大陸)時都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國號、國旗’下進行交流與對話”。不過,謝在表態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時仍稱“保護台灣就是保護中華民國”,並著重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

二是“不否認歷史、文化、血統的中國”。在民進黨本屆“全代會”召開前夕,謝接受《陽光時務》雜志專訪,稱民進黨不必否認歷史、文化的中國,甚至血統的中國,不用去挑動感情”,以示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血統的認同。對於民進黨與共產黨的關系,謝長廷還宣稱,“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並無冤仇,民進黨早期推動‘台獨’是反對國民黨的統治,而不是針對中國共產黨”,以此表明民、共之間“沒有直接沖突,沒有血海深仇”。

三是提議“修改台獨黨綱”。在民進黨2012年“大選”失利後掀起的兩岸政策檢討聲浪中,謝拋出“修改黨綱”建議,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向國民黨靠攏,至於“台獨”立場則交由台聯黨來捍衛。後來,謝又進一步表示,“台灣要獨立”的主張面臨的是“美國反對,大陸反對,台灣一半的人也反對”,“台獨”不可行。

(二)關於兩岸交流,點明“民進黨不與大陸交流將永遠在野”

一是強調“民進黨必須與大陸交流”。謝認為,“民進黨要有和大陸對話的智慧和勇氣”,“不與大陸交流將永遠在野”,並稱“未來兩年(島內)沒有選舉,正是和大陸對話的好時機”。對於兩岸具體事務交流,謝也持認同態度,表示“不反對台商到大陸投資,不反對‘三通”,並稱“對陸生、陸配來台,民進黨要有信心,只要制定配套措施,有效進行行政管制,就能放手開放”,“不要說陸配來了,連人家的公民權都要剝奪,這個不是民主”。

二是主張在“海峽論壇”之外另辟新論壇。謝表示,“民進黨在兩岸事務中不能被邊緣化,必須參與才不會使兩岸事務談判變成國民黨的專利”,目前民進黨雖然不參加海峽論壇,但可以另辟新論壇取代“國共論壇”。謝另稱,“願代表民進党建立一個與中國(大陸)對話的平臺或管道”,“如果我失敗了,那也只是我個人的失敗,如未來民進黨願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就有了價值”。

幾點觀察

綜觀謝長廷的如上論述,客觀而言,較民進黨其他政治人物更為溫和、務實,但從其出發點以及民進黨內各派系的反應分析,其主張恐難以實現。

(一)謝的觀點“不失務實”

無論是對兩岸交流的態度,還是對兩岸關系定位以及對中華文化、歷史、血緣的認同,謝的主張都展現出不同於一般民進黨員的面貌,表現出較強的務實性。

在兩岸交流主張上,謝更為務實。在民進黨接連吞下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敗果後,外界普遍認為兩岸政策是其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在此情況下,民進黨內也在一段時間內掀起過反思其兩岸政策的聲浪,並對必須與大陸交流基本形成一致意見。謝長廷作為民進黨內開明派,對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重要性、急迫性認識更為深刻,不僅直接點明“不與大陸交流將永遠在野”的嚴重後果,而且提出具體的措施,表態願以實際行動開啟兩岸政黨對話,推動民進黨與大陸的交流。

在兩岸文化、歷史、血緣認同上,謝更為客觀。謝長廷並不像部件“睜著眼睛說瞎話”,甚至推動“文化台獨”不遺餘力的民進黨人一樣,妄圖切斷台灣民眾在血緣、民族、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聯系,而是相當理性地認同“血統、民族、文化的中國”,認為民進黨不必以此“挑動感情”、煽動民粹。

在“一中”政治認同上,謝更為清醒。相較於民進黨內多數人士對當前島內外局勢認識不清,對“台獨”危害認識不足,依舊抱持“台獨”的神主牌不肯鬆手,謝長廷則展現出較為開闊的視野,清醒認識到“台獨”不具備島內外生存環境,因而主張承認“中華民國憲法”。

因此,有媒體評論指出,謝的這些新論述“充滿勇氣”,“既有利民進党,也有利兩岸關系”。

(二)謝主要是為爭取黨內話語權

謝的兩岸新論述發表後,島內媒體反響強烈,但普遍認為其主要目的恐怕還是為搶奪黨內兩岸政策話語權,以保持其黨內影響力。

一方面是為穩定黨內權力地位。有輿論指出,深諳權力運作的謝長廷之所以頻頻發表兩岸政策論述,主要是想在民進黨新一輪權力改組中獲得更大利益。輿論認為,謝長廷一直無法突破“退出政壇”的魔咒,因此不僅很難再度代表民進党出戰“大選”,而且很難有機會再度領導民進黨,但為繼續維持政壇影響力,壯大“謝系”實力,謝需要足夠的政治表演舞臺。在此情況下,謝在兩岸政策上展現務實姿態,自然可起到擴大其在黨內乃至整個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為引領民進黨兩岸論述轉型。客觀而言,謝的這些論述也不排除他“有意引領民進黨打破民、共僵局”,是在真心為“民進黨的前途作思考”。有媒體解讀,在兩岸路線調整已成為民進黨重返執政難以避免的挑戰之際,謝適時扮演“民進黨兩岸論述新教練”、“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導師”,幫民進黨構思出一套“主導兩岸議題的新營銷策略”,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找台階”、“尋突破口”,甚至借此謀取党內歷史定位。

(三)謝的主張恐難實現

輿論認為,盡管謝的兩岸路線新論述“不失務實”,但從目前民進黨內態度看,其主張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一,民進黨內多數政治人物無法放棄“台獨”神主牌,不認同謝的主張。謝長廷為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主張修改“台獨黨綱”、讓“獨派”去台聯黨,並希望“大選”時“獨派”回流支援民進黨,這一主張是基於對當前島內外形勢的客觀理性判斷而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構想,但對民進黨多數政治人物而言,一是難以跳出“台獨”思維慣性。以“台獨”起家的他們,至今仍拒絕面對大陸崛起的現實,不願放棄傳統的與大陸對抗思維。二是對修改“台獨黨綱”的不可預測的風險性抱有疑慮,他們不僅害怕失去“獨派”選民的堅定支持,又擔心無法贏得中間選民認同,出現兩頭落空的結局。正因此民進黨內多數政治人物至今不僅不認同謝的主張,反而對謝發起多重圍剿,尤其是長期依附於民進黨的“極獨”勢力,更認為謝的主張拋棄了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是“大中國主義”的體現。這也就讓外界在目前仍“看不出民進黨兩岸政策路線有轉型的跡象”。

第二,党主席蘇貞昌采納的可能性不大。更為重要的是,民進党新任主席蘇貞昌基於多種因素考慮恐難為謝的觀點背書。蘇貞昌當選党主席至今,蘇謝二人圍繞“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暗鬥不止,加之蘇謝心結由來已久,使得蘇謝二人的合作充滿功利性與脆弱性。即使最後蘇謝合作成局,謝最終接掌他夢寐以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但考慮到這一機構屬於學者建言、不具決策權的“任務編組”性質,謝也很難借此平臺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另有輿論認為,蘇貞昌為爭取2016年“大選”提名權,以其“缺乏賭性、算計過多、瞻前顧後”的性格看,不太可能觸碰可能引起黨內重大爭議的兩岸議題,更不太可能修改“台獨黨綱”、得罪黨內“基本教義派”。由此來看,無論謝在兩岸政策上有多少好點子,蘇也不太可能為謝的主張背書。

(陳桂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