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將領親歷 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

接收“三沙”

彭運生先生,1916年生於湖北黃陂。父親彭矯(字強哉)是孫中山大元帥府少將副官主任,深得孫信任,在陳炯明部下葉舉叛變時,孫曾將愛妻慶齡託付於他。

1948年春,已是海軍總司令部訓練處少校參謀的彭運生,奉命遠戍南疆,任海軍南沙群島管理處主任。

南沙群島由230多個島、沙洲、礁和灘組成,但經常露出水面者僅約50餘處。太平島是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約36.5公頃,南沙群島管理處便設在這裏。

臨行前,彭運生特地從廣州運了100多麻袋土壤,以備部隊種菜養豬。登島後,清理之前日軍留下的早已淤積的水井,挖出地下水,使太平島成為南海唯一有地下水的島嶼。為幫助手下排遣寂寞之苦,彭運生還率眾進行環島游泳、潛水等活動。

再早一些,1946年底,國民政府即依照《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派遣內政部接收專員鄭資約及廣東省接收專員,隨同4艘軍艦,前往接收曾被日軍佔據的南沙、東沙及西沙(簡稱“三沙”)群島。

艦隊兵分兩路,“中業”號、“太平”號進駐南沙,“永興”、“中建”進駐西沙。“太平”艦官員黃淡隆上尉,受命在盟軍飛機轟炸後的破瓦頹垣中,在太平島東端樹起太平島紀念碑,石碑正面朝東,上刻“南沙群島太平島”,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碑北面刻“太平艦到此”,南面刻“中業艦到此”。

之後,鄭資約偕內政部同仁整理實測資料,由行政院核准,頒佈了《南沙群島圖》等一系列地圖,並出版《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一書,詳述“三沙”群島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並刊登了國疆石碑的照片。

1949年4月,“三沙”正式改隸海南島特別行政區。

中國軍人莊嚴行使主權

1949年1月28日,彭運生在太平島接待過一艘尋找美軍失事飛行人員的兵船Cap FS-504號。他對船上的美國與菲律賓人員表示:太平島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你們只有征得我方同意後才能進行找尋工作。當時及事後,菲、美人員均未有異議。據隨艦同來擔任翻譯的一位華僑說,這是菲律賓人第一次到南沙列島。

國民黨軍隊退守臺灣後,駐守南沙及西沙的軍隊也於1950年一齊撤離。

1951年9月8日,同盟國與日本在美國簽署《舊金山和約》。向日本提出領土和金錢賠償的國家多達48個,所涉項目繁多,無法一一列入《舊金山和約》,因此會議決定,各國與日本再另外簽訂雙邊“和約”,以解決領土、賠償事項。有關中國領土的事項,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排除在聯合國大門之外,遂決定由以“中華民國”身份佔據聯合國席位的臺灣當局與日本簽訂。

1952年4月28日,日本代表川田勇與“中華民國”代表葉公超,簽署了《中日和約》。在《中日和約》的第2(b)項條款中,重申《舊金山和約》的規定,即日本放棄臺灣、澎湖的主權。另在《中日和約》的第2(f)項條款中,日本明確表示放棄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主權。至此,南海諸島的主權與臺灣的主權一樣,已完全確定屬於中國。

台“外交部長”正告菲“大使”,“南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

1955年,居住在菲律賓的美國退伍上士米茲登上太平島,宣佈該島為“人道王國”(Kingdom of Humanity),並稱該宗教組織擁有該島主權。臺灣當局“外交部”立即發聲明稱,該美兵所謂新發現的“人道王國”島,即是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一向隸屬於中國。菲律賓政府對此事件未發表任何聲明。

1956年,菲律賓某海事學校校長克洛馬,派其弟費立蒙帶領數十名學生登上太平島,並在1956年5月17日向菲外交部提交文件,要求擁有該島所有權。克洛馬在信中表示,這些新發現的島嶼都在菲國境之外,不屬任何其他國家。菲副總統兼外交部長加西亞隨即宣稱,這些島嶼距離菲律賓很近,既不屬於其他國家,又無人居住,菲律賓在這些島嶼被發現之後,有權予以佔領。

臺灣當局接獲消息後,邀請彭運生赴“外交部”研究對策。在列舉了中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資料及證據後,彭運生重點報告了他在南沙考察古遺址所得:南沙群島很久以前便有中國人居留、勘測、利用。第一,太平島和中業島上有兩座土地廟;第二,南沙群島200多個小島礁中,許多小島都以中國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第三,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南沙漁季,海南島的漁民常來此捕魚。

臺灣當局據此發表了抗議菲主張佔領太平島的嚴正聲明。1956年5月28日,臺灣當局“外交部長”葉公超又召集“外交部”東亞司司長李琴,以及菲律賓駐台“大使”羅慕斯,舉行對質座談。會上,還邀請1946年親歷收復南沙的鄭資約,現場講述當年經過,並展示勘察資料及國疆石碑照片。

隨後,葉公超指出,西班牙1898年與美國簽訂的美西媾和條約第三條清楚表明,菲律賓界線範圍與南沙群島範圍不相抵觸。此外,1949年美國軍機在南中國海失事,美國軍方與菲國人員前往太平島搜尋飛機下落時,曾由彭運生出面接待,此事件前後經過,均有詳細報告存留在臺灣海軍海事處的檔案中,美軍方與菲方也應有記錄可查。這些記錄都證明,南沙群島純屬中國領土,絕非無國屬的島嶼。

護南沙,兩岸“配合默契”

在葉公超召見菲駐台“大使”的第二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也嚴正聲明:“南中國海上的上述太平島和南威島,以及它們附近的一些小島,統稱南沙群島。這些島嶼向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些島嶼具有無可爭辯的合法主權。”

在海峽兩岸根據國際公認的“歷史先占”和“大陸架法則”,重申中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之後,彭運生又於1956年6月,隨臺灣海軍艦隊“立威”編隊赴南沙巡視。擔任“立威”指揮官的是10年前隨林遵收復南沙群島的姚汝鈺少將,時為海軍中校的彭運生為參謀長。

此次舊地重遊,彭運生感慨萬端,原來充滿生機的“綠島”幾成一片廢墟:管理處警衛排的房子只剩下鋼筋骨架,放電台的地方門窗沒了,能供人飲用的11口淡水井只剩下一口可用,好在營房右邊立下的“固我南疆”巨碑還在。

次日,彭運生會同姚汝鈺率“立威”部隊完成了一項莊嚴儀式:立碑及升旗典禮。所樹主權碑高約一米,島中央豎起的旗杆有六丈多高。“立威”離開太平島時,島上各文種諸如“到此一遊”等標語,都被官兵們刷刮除去。太平島唯一的房頂上則是一面完整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

返台後,彭運生會同姚汝鈺寫了書面彙報《海軍立威部隊南沙偵巡報告》,呈報給了蔣介石。

1958年,南沙群島遭菲、越佔據情況嚴重,臺灣當局再派“中”字號艦,由少將姚汝鈺為艦隊司令,彭運生為參謀長,巡航南海諸島,將菲律賓石碑——敲碎推入海中,並在太平島等十數島嶼各植兩塊石碑,其中一塊為埋於地下之“秘密石碑”,以免再遭毀壞。

返航後,彭運生撰寫一本100多頁的《海軍巡弋南沙群島報告書》,詳述我國經營南沙的經過。隨後,兩度受到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嘉勉。

1960年,臺灣將太平島上的氣象站擴建為氣象臺,每日4次播送該地區的地面及高空氣象情況。在以後歷次的國際民航及氣象會議上,臺灣代表均報告了該地區氣象資料,並經大會列入記錄。

彭運生在卸任南沙群島管理處主任後,歷任海軍士官學校總教官,海軍參謀學校教學教官,“太和”、“永泰”、“丹陽”等軍艦艦長,“國防部”統一通信部少將副指揮官。1966年退役前,彭運生駕丹陽艦再次偵巡南沙群島一周,給他的海軍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裴高才、朱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