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兩岸時局變換的必然結果

近期民進黨要角“登陸潮”觀察

近期,民進黨內興起一股“登陸潮”,諸多臺面人物紛紛“登陸”參訪,而近日又傳出現任民進党中常委謝長廷,前往北京參加“2012世界盃調酒大賽”名義“登陸”更是將這股“登陸潮”推向另一個頂點。那麼,應如何看待民進黨內湧起的這股“登陸潮”呢?

近段時間,民進黨要角“瘋大陸”,在黨內掀起一股“登陸”熱潮,引發媒體高度關注及坊間普遍熱議。繼今年三月份,時任民進党發言人的羅致政以學者身分赴雲南騰沖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後,民進党人士前赴後繼,不少人以各種名義通過不同方式紛紛“登陸”參訪,他們職務不同層次各異,其中不乏民進黨內的臺面人物。如民進黨“立委”蔡煌琅到閩南地區參訪;海基會前董事長、民進黨新潮流系大佬洪奇昌應大陸社科院台研所邀請率團訪問;民進黨“立委”林佳龍獲邀出席上海“亞太區域發展暨城市治理論壇”,宜蘭縣長林聰賢前往大陸多個城市參訪,以及黨籍不分區“立委”身兼民進党智庫副執行長的蕭美琴以臺灣民主基金會董事身分出席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會議等。另外,還有一些因故無法成行或正在規劃造訪的民進党人士。此外,包括現任及前任党主席蘇貞昌和蔡英文在內,在近期也曾表態過“不排除登陸”,造訪大陸似乎已成為民進黨內的新“共識”。

紛紛“登陸”有先例

民進党人士與大陸互動“登陸”參訪,其實並不新奇也不乏其例,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民進黨內許多現今耳熟能詳的臺面人物就曾造訪過大陸。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前,到大陸參訪的人士就有後來成為臺灣正副領導人的陳水扁和呂秀蓮,現任民進党中常委謝長廷、現任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獨派”大佬姚嘉文、“公媽派”代表人物蔡同榮、時任民進党秘書長的邱義仁;民進黨“執政”期間,雖然兩岸關係不佳,到訪大陸的民進党人士銳減,但民進党人士與大陸互動並未就此戛然而止,陳忠信、李文忠以及魏明穀等人便是該時期的典型代表。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至2012“大選”之前,兩岸關係峰迴路轉,迎來熱絡交流的新世代。民進黨臺面人物在本階段與大陸互動的熱度與深度雖遠不及國民黨,但與民進黨當政時期相比,顯然有很大的提升。在該階段,民進黨一些較具代表性的黨籍縣市長,如高雄市長陳菊、雲林縣長蘇治芬以及屏東縣長曹啟鴻等人都曾前往大陸參訪,他們或推介世運會,抑或行銷農產品等,民進黨臺面人物與大陸交流互動其實早已在進行。

近階段,民進黨臺面人物紛紛“登陸”,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前面幾個階段的延續和發展。他們與大陸互動一方面是為順序兩岸“大交流、大融合、大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為應付島內政黨競爭的時局,從而進一步調整自身姿態及策略的結果。這種姿態及策略的調整,不管是主動出擊也好還是被動應對也罷,在很大程度上都預示著兩岸互動交流是臺灣任何志在提高自身層級的政黨所不能自外於其中的,也就是說,民進黨臺面人物與大陸互動交流是大勢所趨,是民進黨適應兩岸及島內時局變換的必然結果。近期民進黨臺面人物紛紛“登陸”甚至形成一股熱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兩岸交流在島內政治生態演化,政黨政策調整的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標杆人物“登陸”頗具意義

由上可知,民進黨臺面人物與大陸交流互動已有不少先例,對推動兩岸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也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細察上述先例可知,除了1998年邱義仁到廈大臺灣研究所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時擁有民進党秘書長身份背景之外,先前民進黨臺面人物與大陸互動更多的是公職身份,也就是說,民進黨擁有高層黨職身份的人員與大陸公開互動的事例並不是很多。由於民進黨與大陸“互信不足”而導致的“共信不立”,黨際間的對話互動在短時期內恐怕難以實現,在這種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民進党党職人員尤其是高層人士的“登陸”參訪,不管通過什麼方式借助何種名義,都將體現一定深度的意涵。如果正如近日前往四川成都參加兩岸縣市“雙百論壇”的民進黨籍市議員李喬如所說的“議員層級沒有那麼高”的話,那麼近期時任民進党發言人的羅致政以及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身兼民進党智庫副執行長的蕭美琴二人的“登陸”行為便具有指標性意義。

羅致政和蕭美琴的“登陸”都事先在民進黨內進行報備,都分別得到代理党主席陳菊及党主席蘇貞昌的許可或默許,由於二人身份較為特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體現政黨主導者的意志。羅致政今年三月份的大陸行被解讀為“破冰之旅”,而在蕭美琴參訪大陸曾傳出為誰傳話的問題,甚至被解讀為蘇貞昌在為兩岸政策試水溫,向大陸拋“風向球”。蘇貞昌是否有此意圖,外界不得而知,但從民進黨多年來鮮少有高層黨職身份背景的人員到大陸參訪到最近羅蕭二人的成功“登陸”,在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被熱議的大背景下,更是凸顯出個中的影響與意義。據稱,民進黨內幕僚認為,蕭美琴訪問大陸比較像是一種民進黨對兩岸交流“態度性的象徵”,外界應可關注蕭美琴、林佳龍、羅致政等青壯世代與大陸交往所透露的突破意涵。這從某個層面道出了民進黨標杆人物“登陸”的意義所在。

意識形態烙印依舊可尋

與藍營人士登陸相較而言,民進党人士的“登陸”所展現出的意識形態烙印依然十分深厚。民進党現今在面對其党公職人員到大陸參訪問題,雖採取不反對態度,但卻採取報備制度,並且依舊嚴格禁止党公職人員參加“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及“海峽論壇”,認為這兩個論壇具有所謂的“統戰”性質。民進黨對待特定兩岸交流平臺依舊刻意保持距離並人為設定障礙,在兩岸交流交往已較為深入的當今更顯現出其意識形態的深厚性,給人以“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並且,面對黨內人士興起的“登陸潮”,據說民進黨內部正在加緊研擬所謂的“党公職人員赴中國行為準則”以及“黨公職赴中國注意事項”等“教戰守則”,試圖用制度化規章來“規範”和“教導”其党公職人員如何與大陸互動。民進黨這種試圖用條條框框來約束“登陸”參訪的党公職人員的自我設限行為,無疑是在作繭自縛自貶身價。

曾在今年三月到大陸參訪的現任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羅致政,在最近評價民進党党公職人員“登陸潮”時表示,“民進党從來沒有反對兩岸交流,只要不放棄堅持的立場與原則,也就是民進黨堅持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沒有必要反對訪中”。從羅致政此項言論來看,民進黨在與大陸互動過程中,依舊沒有脫離其抱持“台獨”神主牌的基本立場。這與党主席蘇貞昌在面對兩岸交流時所作的政策宣示不謀而合,亦即“原則不變,方法靈活”,可見,與大陸的各種交流互動只是停留在“方法”的層面。近階段,蔡英文與蘇貞昌在不同場合都曾表示過訪問大陸的意願,但也附加了諸多條件,如所謂“條件成熟”或“不預設前提”等,其實,“條件成熟”更多的只是一種推脫應付之辭,而“不預設前提”本身就是一種預設前提的表現。

“登陸潮”影響力受限

2012島內“大選”結果證明,兩岸關係議題是民進黨走完“最後一哩路”所不能規避的重要議題之一,民進黨如果想擴大社會支持基礎,贏得“中間選民”或“經濟選民”的信賴與支持,從而增加問鼎“執政大位”的機會,其兩岸政策調整已成為應有之意,勢在必行。即使,蘇貞昌主導下的民進黨為贏得2014“七合一”選舉,其兩岸政策暫時趨向保守,但種種跡象表明,民進黨已逐步在向選民塑造其有辦法有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的形象。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互動的態度,從負面評價到選擇性反對,乃至默許黨內臺面人物尤其是標杆人物“登陸”從某個層面可以折射出民進黨的上述考量。而從客觀效果來看,民進黨的“登陸潮”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利於其改善“守台自閉”的刻板印象。同時,民進黨臺面人物“登陸潮”所帶來的正面意義也不容忽視,它預示著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互動態度已有所變化,兩岸關係議題對島內政黨政策調整越來越具影響力。

然而,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是,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互動中依舊固守“台獨”立場,在臺面人物“登陸”過程中,展現出的意識形態色彩依舊十分濃厚,這無疑將大大限制“登陸潮”所能帶來影響的廣度與深度。民進党人士近日曾不諱言表態試圖通過“登陸”來表達所謂的“立場”,讓大陸聽到不同於國民黨的聲音。其實,兩岸不乏溝通的管道,並且,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論述,重大政策的宣示,遠遠比“登陸”帶來的影響力重大和深遠。如果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沒有做出較為實質性的調整,那麼即使“登陸潮”越發洶湧,也難成氣候。

(杨昆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