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有民粹傾向政府施政需小心

東望海

本澳社會政治環境一向較為平穩,但近年受香港、台灣影響,以及在某些人的操弄下,出現一定的民粹主義傾向,增加了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難度,這些民粹主義主要由民生等經濟問題而引發,隨著本澳明年舉行立法會選舉,一些民粹性的活動及訴求可能越來越多,特區政府在施政時,應該加以留意並小心處理。

民粹政治之是是非非

所謂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所指的意識形態的含義比較廣泛而複雜。民粹原本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民粹主義者往往認為精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統治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憤懣。雖然民粹主義政治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不同,但其主要特點是:以民眾的代表和代言人自居,不斷地挑動民眾,製造仇恨,操作政治。它不是基於深刻的政治哲學或思想,而是策略運用,針對社會危機,挑起民怨,獵取個人及黨派的政治利益。

本來,由民眾決定政治上的大事是民主政治的實質,為此,政治人物就要爭取大眾的選票,看民眾的臉色。這是民主政治優於專制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民粹政治卻是民主政治的一種極端和惡性的發展。民粹政治有一個悖論,它既宣稱為了人民或大眾,卻又必須欺騙及操縱大眾,把人民大眾當作奪權鬥爭工具。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精英利用群眾推動民主運動,落實“主權在民”,不惜訴諸暴烈的極端手段,一旦取得政權,又採取准獨裁方式篡奪民主成果。如民進黨在臺灣政治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執政前後政治表現的鮮明對比和落差,恰恰反映了民粹政治的這種自相矛盾的悖論性質。

執政前的民進黨曾經以臺灣人民的代言人和民主鬥士自居,有過相當的號召力。面對國民黨長期威權統治的一些弊端,諸如高壓統治、言論不自由、官僚腐敗、裙帶關係,等等,民進党曾支持過一些政治理想,與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抗爭。被其號召起來的臺灣社會曾經用選票幫助民進党達成政黨輪替目標,民進黨在取得執政權以後,繼續操弄民粹政治,甚至變本加厲,卻並不思考如何發展臺灣的經濟和民生,提高民眾的實際福利。當陳水扁把“台獨公投”、“正名”、本土沙文主義、“去中國化”做為施政主要目標時,民粹政治就走向民主的反面,也就是反動的民粹政治。這已經背離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而變成了操弄民眾,以達到自己的私利。更為重要的是,相當一些民粹政治的操弄者在利用群眾輿論上臺以後,並不勤於執政,因而政績平平,民生不張。相反,他們利用多年難得的執政機會,瘋狂地貪汙腐敗,把公共機關變成自己的私家錢袋,變成“打天下”的弟兄們分贓之所。民進黨在執政以後之迅速腐敗,其速度和規模甚至遠超過了他們所激烈反對的國民黨。經濟搞不好,再加上執政集團高度腐敗,都成了民怨的根源,最終讓民進黨在近兩年的三次選舉中大敗。

有專家總結臺灣民粹政治的表現,其基本特徵都是以情緒化的訴求爭取認同,不擇手段炒作、製造偶像。一、打悲情牌挑動族群對立。製造悲情是把政治問題泛道德化,情感因素無限上綱。諸如不贊成“台獨”就是“賣台”,贊成“台獨”就是“愛台”,等等。二、作秀造勢製造民眾英雄偶像。民進黨擅長於打選戰,作秀造勢是其看家本領。從美麗島的創黨一代開始,他們精心打造出“人民之子”的英雄形象,因而曾經有著相當的號召力。陳水扁從臺灣的三代貧戶農家子弟一路走來,一再地宣傳自己年幼時如何目睹家中牆上寫滿了欠鄰居錢款的數字,打造了自己“臺灣之子”“臺灣第一勇”、“做什麼像什麼”的形象。但當他們製造新的所謂魅力領袖的偶像時,也把民主政治的理性批評丟棄了。陳水扁從“臺灣之子”墮落成“臺灣之恥”,最終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就是民粹政治操弄者自我墮落的生動寫照。

最近,香港社會中的民粹主義也給香港政治社會發展帶來很多消極影響,增加了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的難度,妨礙香港政治發展的進程,並引起香港一些居民與中央政府的對抗。如選舉前的反國民教育活動,有人就認為是明顯的民粹主義行為,有著政治操弄的影子。近幾年來在香港社會產生的“反地產霸權”等運動,以及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多次發生的反對運動,大多是民粹主義的表現。

本澳與港臺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受其影響近年也出現民粹主義的傾向,如近幾年各種遊行活動的訴求中,有些純屬民粹意見並無現實意義;又如有團體曾經在萬九公屋之外,要求增加到4萬公屋,但其理據似有不足最近已經少提;政府一早表明經屋申請上限基本可覆蓋80%居民,其餘人士基本有條件可以在私人市場置業,但有社團還自導自演出所謂“夾心階層”並不斷在傳媒面前提出解決“夾心階層住屋問題”;早前有傳統社團被人攻擊“反對現金分享”亦算是民粹操弄的一種形式。筆者預料,這些民粹訴求及行動將在明年本澳立法會選舉前大量湧現。

施政如何應對民粹主義

民粹思想相對注重處在占社會群體較大多數的民眾一邊,謀求比較強有力的甚至是徹底的利益偏護。在某些論政網站上,也經常從部分線民群體中看到這種情緒。有民粹情緒是正常的,這種主張也有相當的表面合理性,但是,如果這種思想轉變為公共政策主張或者立法動機本身,往往會在根本上傷及民眾的中長期利益。特別是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員和具有立法責任的立法會議員,如果被民粹所左右,其影響是深遠。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大多政策有著很重的以民生政策為核心的色彩。民生政策就是基於經濟進步而追求社會發展,尤其是把經濟發展中的部分收益,以政策手段讓之於部分難於直接受益的弱勢民眾群體(如現金分享)。同時,政府著力建設的社會保障網路與萬九公屋等諸多公共事業的發展,也切中了民眾期待的要害點。在目前與未來的幾年,以公屋、醫療保障、養老、教育等為核心的民生政策,特區政府在施政中應該繼續加以強調,並在實施方面更加精細化。

本澳實施賭權開放之後,政府財政收入很好,很多人都以為政府應該要找花錢的地方,或者派多些錢給大家,有些團體不斷向政府申請資助,有些邊緣工人團體曾經在組織遊行活動前,公開要脅政府部門官員直接“發經費”給他們幾個團體骨幹,有些社團在明顯不符合申請資助條件時,就大聲叫囂“政府大把錢,給我多一點不可以?”甚至有議員也大罵政府是“守財奴”。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財政並不就是收得越多越好。最好的方式是養富於民,於中小微企,筆者認為,於本澳就是要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壯大非博彩行業和扶助中小企,令本澳社會經濟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加上構建合理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及扶助弱勢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令澳門居民可長期享受高素質的生活水準。

有臺灣學者指出,其實民主就是一種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結合。民主只是以民意為依歸,卻不是完全的民意主導,那其實就是一種民粹主義,所謂的民粹主義,就是平民主義,任何事情都是由大眾決定,像所謂的公投就是,這其實是有很大的弊端,多數人的看法,未必代表是正確的,民粹主義非常排斥代議政治,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民粹主義,對於整個社會未必有好處。

公共政策的發展是多方利益妥協周全的結果,民生政策尤然。沒有公眾深度辯論與利益群體充分協商的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政策,不見得是好政策,而經歷了公眾深度辯論與利益群體充分協商的保守主義甚至傳統立法,也不見得是壞政策。所以,政府施政,民生政策不能取決於民粹思想或者對民粹情緒的借用,而應該站在從長計議的角度為民眾周全思考。政策制定應該在盡量決定於關鍵利益團體的公開協商、公共辯論與全面考量。

其實,民粹不可怕,重要的是相關政治人物必須勇於承擔,必須向人民好好表達,民主社會其實也脫離不了民粹,特別是民意高度反對的時候,如果政府一意孤行,恐怕人民就會讓它下臺。面對某些事件可能出現的民粹,需要政府向人民說明,用事實爭取人民的認同。社會亦應監督代表民粹的政治人物,是否只是迎合民意的需求。因為往往多數人的看法,未必代表是對的,民眾往往是短視的,能看到未來的,通常都是少數的份子。但政治人物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能借民意推卸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