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涉台高層當面考察林中森或予打高分

海基會新任董事長林中森的「精進之旅」,昨日結束了其「重頭戲」的階段,離開北京前往湖北應邀出席「武當山興建六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林中森在北京期間,先後獲得他的談判對手--海協會長陳雲林,及國台辦主任王毅,亦即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會見。通過這三次會見,北京和臺北以及林中森本人,都各得其所,呈現「三贏」局面。

實際上,對北京而言,是通過賈慶林、王毅、陳雲林三位在涉台工作中具有「話事權」的高層,當面對林中森進行「考察」,可能會得出林中森是一位可以對其前任江丙坤「繼往開來」的繼任人個結論,並將會有別於「陸委會」前現任主委賴幸媛、王鬱琦的「剎車波」腳色,因而會給予「合格」以至是「優良」的高分,從而排除了此前對馬英九高調調整「國安」範疇系列人事,是否將會「冷落兩岸關係」的擔懮。對臺北而言,由於林中森表現出色,使命必達,也澄清了此前因調整「國安」範疇人事而引發的疑慮,海峽兩會協商將會繼續穩步前進,馬政府或可繼續掌控對兩岸事務的主動權,不必擔心會遭到民進黨的威脅。對林中森個人而言,也藉此機會得以表白,他過去未曾到過大陸,更未有從事過兩岸事務工作,不等於他在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之後,將會無所作為,從而掃清人們曾經對他「先入為主」的負面評議,並使人們對他的未來角色作用建立信心:他雖然在作風上可能與江丙坤有所不同,但異曲同工,都是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努力工作,也將會為台灣民眾爭取更大的福祉。

確實,馬英九前段時間調整「國安」團隊人事,確是令到北京產生高度疑慮的:在海峽兩會經過八次「陳江會」並連續簽署了十八項協議之後,馬英九所要的經濟性、事務性的協議,基本上都已得到,因而已是很滿足了,並拒絕進入政治對話階段,至少是洽簽兩岸文化「CEFA」協議。現在他思考的是「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包括要與美國恢復「TIFA」談判,及爭取獲得美國支持加入「TPP」和國際民航組織,還有與「WTO」各成員體洽簽「TFA」等。尤其是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竟將「促進兩岸關係」與「深化民主法治」綑綁起來,似是有不夠尊重對岸,甚至是幹預對岸內部事務,向大陸「輸出民主」之嫌。因此,林中森這位從未到過大陸,也較少接觸兩岸關係事務的「新人」,會否與賴幸媛、王鬱琦那樣自稱要做「剎車皮」,就必會引發北京的疑慮。

可能是林中森對此已了然於胸,因而在行前做足了「功課」。因此,他在與賈慶林、王毅、陳雲林會面時,都大談特談北京極為在意的「九二共識」,並強調「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和平、繁榮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不只應該要維持、強化,更要持續鞏固。今年是「九二共識」二十週年,回顧這二十年來的兩岸關係,更可以發現這項基礎的歷史意義。林中森在會見時還提到,兩岸自二零零八年六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制度化協商以來,完成了八次會談,簽署了十八項協議,不僅縮短了空間距離,也讓拉近了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這樣的成果,不僅獲得兩岸人民支持,同時在國際及全世界獲得高度肯定。這些成果是大家努力得來的,值得我們共同珍惜,雙方應該在這樣的康莊大道上,繼續秉持善意、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林中森力圖以這些談話內容,來證明他個人的政治立場,及他本人代表海基會所表達的政治態度,與江丙坤及由其領導的海基會,並沒有甚麼不同,這就讓北京涉台高層完全放下心來。

其實,在林中森登陸之前,北京高層對他的政治立場和態度,應是還有著間接的認知的,就是從長期重用他的吳敦義來猜度他的政治立場。這是因為,作為吳敦義長期的「幕僚長」,其政治立場與吳敦義只要是有某些差異,早就得不到吳敦義的信任了。而吳敦義在出任國民黨秘書長期間,曾多次「登陸」,並與胡錦濤、賈慶林、王毅、陳雲林等涉台高層都有過接觸,更因為吳敦義是修讀歷史專業出身,在馬英九二零零八年勝選後「篡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表達了他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深厚認同感,在大陸曾傳誦一時。因此,相信北京高層已從吳敦義的態度,猜度到林中森的態度,只差在尚未當面對他進行「考察」而已。而今經過「當面考察」,應是「預估與實際相一致」,完全可以放下心來。

然而,政治立場正確當然是談判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還有另一個主談者個人作風的因素,也不容忽略。「汪辜會談」之後的後續性商談之所以較為艱難,而「陳江會」之所以相對較為順利,當然有著李登輝、馬英九的政治立場差異的時空背景原因,但也與台方主談人員的作風密切相關。其中許惠祐賣弄其法律專業知識,刁鑽為難海協主談人員,就曾令海協工作人員有「寧願將面子給焦仁和,也不給許惠佑」之說;而江丙坤、高孔廉的高度默契配合,則令與談雙方都身心愉快,有利於協商的進度和品質。江丙坤去職後,接任的林中森的作風如何?相信也就成為海協人員關注的焦點之一。而經「當面考察」的結果,發現他不卑不亢、柔軟可親、謹慎認真、細膩務實,是一位可以「談得下去」的好對手,應可放心。

其實,林中森長期作為幕僚長,早就練就了協調統籌的本領,與曾經長期出任行政部門首長的江丙坤不同。因此,在兩會協商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所談的問題更為具體,而且「CEFA」的各項後續性補充協議更為專業,因而海峽兩會的「一把手」更需要具有較高的協調統籌能力,統籌協調「行政院」內各部會的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協商,並加強與「陸委會」的聯絡的情況下,以「秘書長」為專長的林中森,就更能派上用場。因此,他把此行命名為「精進之旅」,確是有其道理,兩會談判不再是過去的「高歌猛進」,而是「精緻穩進」。就此而言,馬英九挑選林中森接任海基會董事長(或許也有吳敦義的強力推薦),應是明智的選擇。至於他不熟悉兩岸事務,可以在幹中學。實際上,他在「精進之旅」中就表達了認真學習的態度,並以過去自己受職務所困,未能踏足大陸進行解釋。

林中森卻又並非是「被北京牽著鼻子走」之輩。雖然他當面稱呼賈慶林為「主席」,讓賈慶林頗為窩心,但卻又「主動出擊」,接連拋出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大陸台商融資資格放寬、希望儘早簽署「ECFA」後續協議中的服務貿易協商等議題,不但是讓北京感受到他是一個「做事的人」,不會擔當「剎車皮」的角色,而且他還要搶占兩會協商的主導權。相信他與江丙坤相比,將會毫不遜色。

另外,林中森在於賈慶林會面時,還提出了「兩岸要有同理心、相互包容,設身處地多替對方著想,未來關係會有更好進展」的觀點,希望北京能「易位思考」,設身處地地考量馬政府的難處。這一點,相信也正是馬英九挑選他的重要原因,馬英九同樣也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