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個沒有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沒有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沒有變。”

對中國和東盟來說,2012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今年恰逢《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十周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兩周年、中國-東盟科技合作年。

在這個特別的年份,9月21日,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暨2012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的開幕,將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中國廣西南寧。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朱槿花廳被數朵象徵燦爛輝煌的向日葵裝扮著,主席臺背景板上顯示出“10+111”的巨大字符。

9時30分許,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宣佈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並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深度合作共同實現持續發展》的致辭。

在走過十年歷程,中國與東盟合作即將邁入新的十年之際,中國領導人的這篇致辭傳遞了什麼樣的信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未來將如何發展?其著力點將在哪里?這些都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強調“沒有變”說明瞭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沒有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沒有變。”

習近平在致辭中的這一闡述,被國內學者解讀為“對東盟成員國的巨大鼓舞。”還有觀察認為,這也是中國最高執政團隊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再次宣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學剛對《環球》雜誌記者說,習近平副主席強調中國未來的發展還會按照原本既有的方針來進行,這相當於是給東盟各國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將有利於未來雙方進一步推進互信合作。

為什麼強調中國“沒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說,近些年來,東盟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差距在迅速擴大,2000年,中國的GDP是東盟的1.8倍,2010年,前者是後者的3.65倍,今後差距還有可能拉大。另外,這些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也在逐年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東盟國家中開始出現一些對中國表示擔心的聲音。

“在這個時候,習副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未來中國的路線方針沒有變,深化與東盟合作的態度沒有變,具有重要意義。”張學剛說。

對於習近平的致辭,緬甸總統吳登盛從東盟的角度予以了正面回應:“當前世界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和東盟需要相互依存,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要更緊密相連,中國是我們的鄰國,我們珍視我們之間的傳統友誼,我們將繼續保持並增進這種關係。”

“四個發展”凸顯共同意願

“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將進一步全面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鞏固同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繼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合作,深化和擴大同周邊國家的務實合作。中國將不斷完善區域開放格局,繼續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陸和沿邊地區開放,促進同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對周邊鄰國是重大機遇、持續利好,將給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重要發展機遇。”

對於習近平強調的“四個發展”,學者們指出,這凸顯了在目前國際局勢尚不明朗、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大背景下,加強中國和東盟經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抱團取暖對雙方來說都是必須的,這表達了中國和東盟共同的心聲。”張學剛表示。

現在,中國和東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雙方的合作可以達到如此規模,完全基於彼此之間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楊沐說,“中國與東盟建立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為”南南合作”樹立了典範。”目前,在中國、東盟以及其他東亞國家範圍內已經形成共識,即健康的貿易、和平的環境、廣泛的經濟合作有利於每個國家和整個區域的發展。

其實,這種互利共贏,不僅體現為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和投資額的增長,還表現為推動產業深度合作成為新的議題。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仇鴻表示,要不斷推動產業合作,鼓勵和支持雙方商會、協會開展行業對接合作,延長並提升產業鏈。

馬來西亞貿工部副秘書長理查•謝裏夫甚至建議,中國與東盟應共同加強企業能力建設,以應對在更廣泛的挑戰。

四個“更大力度”向何處發力

“第一,更大力度提升自貿區建設水平。”

“第二,更大力度深化雙向投資合作。”

“第三,更大力度推進互聯互通建設。”

“第四,更大力度促進社會人文交流。”

在此次致辭中,習近平副主席明確提出以上四個“更大力度”,其間蘊含了哪些深意呢?

關於“更大力度提升自貿區建設水平”,學者們指出,2011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了3628.5億美元,2015年,貿易額預計將達到5000億美元。可以預見,在未來的2~3年內,雙邊貿易還將迎來一波比較迅猛的發展,其中包括貨物貿易、投資貿易和人員交流等。

同時,擴大自貿區覆蓋範圍也是“更大力度提升自貿區建設水平”的一個方面。有分析指出,中國香港有望成為自貿區擴容的首個受益者。香港於2011年正式提出加入自貿區申請。中國商務部官員已表示,中方將與東盟加緊工作,儘早啟動香港加入中國-東盟自貿區磋商。

在更大力度深化雙向投資合作方面,深化科技領域的合作是此次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一個亮點。張學剛分析說,今後雙方的合作將在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是農業合作。中國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特別是高產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在國際處於領先地位,這符合東南亞各國的實際需要,所以雙方在農業現代化方面會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第二是金融領域的合作。未來,雙方在金融領域將有一些無形的合作,比如,中國可能會增加在東南亞地區的金融網點設置,中國的大型銀行、投資機構等可能會在東南亞融資、上市。

第三是產業鏈的深化。未來,雙方可能會進一步加強產業層面的對接,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比如,東南亞國家提供資源和原材料產品,中國進行生產加工,然後出口到歐美市場。再比如,中國沿海地區的部分產業,可以向東南亞各地區轉移,這將有利於實現區域內產業鏈的優化。

互聯互通計劃也是未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點。對東盟提出的這一計劃,中國給予了積極響應。張蘊嶺指出,中國和東盟地緣相接為互聯互通提供了基礎。張學剛用了這樣一個詞來詮釋這一計劃對接。一是物質上的對接,推動南北經濟走廊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人員的對接,嘗試通關便利化、免簽證制度;三是加強各國之間在機制上的銜接。

為增強中國與東盟的互信,習近平副主席特別強調了加強民間交流的重要性,還提出“雙方要積極落實2020年把互派留學生規模擴大到10萬人的”雙十萬”計劃”。

張學剛就此解讀說:“這是一種戰略,雖然中國-東盟自貿區在經貿合作上發展得不錯,但發展中雙方可能會面臨一些誤解甚至分歧,在很多時候,通過民間交往進行溝通和彌合,往往會取得更好效果。”

(陳昕曄 易萱 張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