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兩會新聞發言人 向世界詮釋中國聲音

2012年3月2日,全國兩會迎來第一個高潮: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佈會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妙語迭出,原定一小時的發佈會延長了45分鐘。

4日11時,李肇星也將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的身份,在中外記者面前一展風采。

在全國兩會上,有一個獨特的團隊,其成員全部為男性,這就是全國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的新聞發言人團隊,他們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中國新聞發言人的最高水準。

從1983年兩會正式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至今,29年來,18位兩會發言人向世界更好地詮釋了中國。

始於新聞發佈制度“元年”

“兩會發言人制度始於我國新聞發佈制度的‘元年’。”國務院新聞辦“全球傳播與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主講教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笑盈教授對此頗有研究。

3月1日他向記者介紹,1983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和加強對外國記者工作的意見》,要求外交部和對外交往比較多的國務院各部門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發佈新聞。

當年3月1日,新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被正式任命為第一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並舉行了首次新聞發佈會。同年6月,曾濤和孫起孟分別作為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新聞發言人,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兩會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從那時候起,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這些年來,共有18人先後擔任了兩會的新聞發言人。”劉笑盈說。

大都有外交或媒體履歷

從1983年至今,兩會共有18位新聞發言人,在就任時均為當屆人大或者政協的外事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或副秘書長。

查看這18人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們大都有過在外交和媒體的工作經驗。

在外交部擔任司長以上職務或者駐外大使的有曾濤、姚廣、周覺、薑恩柱、李肇星、李鹿野、田曾佩、齊懷遠、吳建民9人,而其中曾濤、薑恩柱都曾在新華社任職,曾濤擔任過新華社社長,薑恩柱擔任過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無外交工作履歷的9人當中,有過媒體工作經驗的有曾建徽(新華社副社長)、孫軼青(《中國青年報》總編、《北京日報》總編、《人民日報》副總編)、錢李仁(人民日報社社長)。

其餘6人,在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新聞辦工作過的有盧之超(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局長)、梁金泉(雲南省委宣傳部部長)、趙啟正(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劉笑盈說:“由此可以看出,擔任兩會新聞發言人不僅要熟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還要對新聞運作流程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個個妙語連珠

在國外媒體眼中,中國的兩會不僅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瞭解中國的窗口。兩會傳遞出大量信息,中外記者雲集,新聞發言人自然就成了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人物。

記者對這些年兩會新聞發佈會上的外國記者提問進行了簡單梳理,比如1988年,有外國記者對“人大代表差額選舉”等問題感興趣;到了1997年,關注熱點就變成了農民減負、貧困人口、刑法修正等;進入21世紀以來,外國記者的關注熱點又轉到了機構改革、反腐敗、保護私有財產、和諧社會等方面。

面對“刁鑽”的記者提問,兩會新聞發言人個個妙語連珠。

在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989年)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姚廣:“烏蘭夫、班禪兩位副委員長逝世,是否會補選兩位副委員長?”姚廣沒有直接回答“會”或者“不會”,而是巧妙地說:“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人選,是中共中央經過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充分協商後向大會主席團推薦的,至今我沒有聽說就副委員長的提名進行過協商,看來本次會議上不會補選副委員長。”

技巧

講概念不如講故事

“兩會發言人其實不好當,我接觸過這麼多政協新聞發言人,他們都是事先做足功課,對敏感問題更是慎之又慎。”全國政協巡視員杜亞利在政協工作多年,他對記者說:“兩會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對我國的內政外交政策相當熟悉,還要熟悉人大政協相關工作,否則記者提問時答不上來,就會影響國家整體的形象。”

1986年全國政協六屆四次會議,擔任新聞發言人的孫軼青曾專門對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政協開新聞發佈會,是宣傳政協的好時機,要借此大力宣傳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同時要在準備答問方面多下工夫。即使對方提出一些特別敏感甚至是刁難的問題,我們也要有理有據、實事求是地加以回答,切不可以“無可奉告”來搪塞回避,那是一種底氣不足的表現。

劉笑盈對此深有同感,他提到,他在對政府新聞發言人做培訓時也提到,任何情況千萬別說“無可奉告”四個字。

杜亞利對2005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新聞發言人吳建民印象深刻。

“他告訴我們,政協新聞發佈會面對的不僅僅是媒體記者,還有廣大的百姓,所以一定要讓人家聽得懂,明白政協是如何在國家事務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杜亞利對於吳建民提出的“講故事”的觀點非常贊同,時隔多年他仍然記得吳建民當時的話語:“光講那些概念性的東西不行,老是講一般性的道理也不行,要善於多列舉一些具體生動的典型事例,也就是多給人家‘講故事’,這樣才能讓人家聽得懂、記得住,發佈會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也就是從吳建民開始,編寫政協和民主黨派參政議政重要成果和典型事例,成為了新聞發佈組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這些“故事”大受中外記者的歡迎,每年媒體的採用率都相當高。

人物

李肇星“黃河奔騰” 趙啟正“曲水流觴”

“2009年,李肇星和趙啟正‘走馬上任’之後,兩會發言人越來越吸引媒體記者的關注。以前的關注是針對發言人發佈的內容,而從2009年開始,記者們開始關注他們答問時的用詞、表情和手勢,這就是他們個人魅力的體現。”劉笑盈說。

李肇星一貫以雄辯著稱,被中外媒體譽為“鐵嘴鋼牙”。而趙啟正從國務院新聞辦蕩起唇間風雲的新聞發佈廳到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再到中國人民大學三尺講臺的經歷讓他親和風趣,話語間充滿智慧,被海外稱為“中國的形象大師”。

李肇星在山東出生,曾擔任過外交部部長;在上海工作多年的趙啟正則擔任過國務院新聞辦的主任。有人形容他們主持新聞發佈會的風格分別是“黃河奔騰”和“曲水流觴”。

2009年的兩會上,兩人都被問到了佳士得公司拍賣圓明園獸首這一棘手問題,李肇星的回答是引用了一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佳士得把搶來的文物拿來拍賣,不能算是“有道”;而趙啟正則引用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名言,“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我希望有一天法國解放並滌清了自己,會把這搶來的東西送還給中國。”同樣表達了堅定立場,各自的風格完全不同,充分展示了個人魅力。

“他們的上任,可以說改變了外界對我國政府官員‘敏於行訥於言’的印象。”劉笑盈說。

2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佈會後,至少50名記者圍在趙啟正周圍。在回答有關本屆政協會議任期期滿後的去留問題時,趙啟正坦言:“應該會卸任,感覺表現還行,我想卸任後多看些歷史書。”

不過趙啟正拒絕為自己的發言人任期作出最後的評判性打分,他說:“我不打分,打高了怕別人覺得自以為是,打低了對不起自己。”

(袁靜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