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九二共識”在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意義

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在香港舉行首次會談後,雙方各自以口頭方武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稱的“九二共識”。“九二共識”達成20年來,兩岸關系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和歷史性變化,“九二共識”始終對兩岸建立和增進政治互信、開展和推進各項協商、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基石作用和關鍵影響。

一、“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主張具有不可替代性

“九二共識”是兩岸就“一中原則”達成共識、建立政治互信、開辟協商新時代的政治基礎。沒有“九二共識”就無法實現兩岸關系破冰融解,更無法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一,一個中國的核心是兩岸開展對話的基石。“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代表兩岸對同屬一中形成了共同認知,這就為兩岸開啟對話協商奠定了重要前提和基礎。正是有了“九二共識”,兩岸兩會在1993年舉行了第一次“汪辜會談”,使兩岸高層人士有了首度正武接觸。而原本預定在1995年於北京舉行的第二次“汪辜會談”,由於李登輝公然赴美大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動,嚴重破壞了“一中原則”,導致二次會談被迫中斷。陳水扁上臺後,徹底否認“九二共識”存在,大搞“一邊一國”,導致兩岸關系高度緊張對立。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由於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從而為兩會接連展開8次協商、簽署18項協議奠定基礎。歷史實踐多次証明,否定“九二共識”,兩岸協商就難以為繼,勢將出現動蕩反復的局面。

其二,“求同存異”的精髓為兩岸關系向前推進創造條件。“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同存異,即求一個中國之同,存政治分歧之異。雖然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表述和內涵存有分歧,但大陸對此始終抱持善意和理解,並努力與島內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政黨展開合作。同時,馬英九執政以來也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大陸擱置爭議,從而開啟了兩岸共創雙贏的新局面。事實証明,在兩岸政治分歧一時難以全部解決的情況下,雙方唯有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切實擱置爭議,才能排除各種幹擾,妥善處理複雜敏感問題,從而避免雙方因政治分歧造成兩岸關系停滯不前,不斷將兩岸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其三,兩岸共同反對“台獨”有助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問題上形成更清晰的認知。反對‘台獨”與“九二共識”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一體兩面。在李登輝執政後期拋出“兩國論”,特別是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大搞“法理台獨”,導致台海局勢危機重重。而2008年以後,兩岸執政黨堅定站在反對“台獨”的共同戰壕裏,“台獨”分裂活動明顯受到遏制,“台獨”主張逐步喪失市場。陳水扁、李登輝等“台獨”頑固派先後承認“台獨辦不到”,是當前“激進台獨”所面臨困境的真實寫照,他們的“真言”對“台獨”支持者也是一個沉重打擊。由此可見,兩岸共同反對和抵制國家分裂,對就一個中國框架形成更為清晰的認知和一致立場具有積極效應。

二、“九二共識”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可逆的勢頭奠定重要基礎

由於馬當局能夠堅持“九二共識”,兩岸之間在2008年以後兩岸構建了常態化、制度化、機制化的對話協商模式,促成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不可逆態勢。

其一,為實現黨政高層常態化互動創造前提。陳水扁在任期間曾想在否認“九二共識”、以不設前提的方式赴大陸交流,結果使兩岸執政黨始終無法實現有效對話。2005年,國民党主席連戰赴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就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達成一致,奠定了國共兩黨交往的基礎。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這一共同基礎上建立政治互信,高層交往更加緊密。如今,胡錦濤總書記、賈慶林主席等每年均與國民党榮譽主席為代表的島內執政黨高層舉行多次會談,實現了兩岸高層的常態化互動模式,促進了高層間的互信。

其二,為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奠定基礎。兩岸在共同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取得了制度化協商的豐碩成果。不僅兩會基本實現了定期磋商的慣例,對協商的人員、程式、事宜等逐步制式化,成功簽署18項協議,而且兩岸在制度化協商的基礎上互設旅遊辦事處,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即將落實,兩會互設辦事處也漸露曙光。不可否認,“九二共識”對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促進兩岸關系穩步邁進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其三,為建立兩岸各種交流平臺創造條件。李、扁時期,兩岸交流對話都十分罕見,機制化合作更是一片空白。但自2008年以後,兩岸在各領域搭建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交流平臺。包括兩岸經貿論壇等黨際交流平臺、海峽論壇等民間交流盛會,以及一系列經濟、文教、法律、醫學等定期交流平臺,廣邀所有認同“九二共識”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理念的各階層人士與會,順利推動兩岸各項合作,緊緊牢固兩岸民眾、群體間的關系,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使兩岸交流合作成為不可忤逆的歷史潮流。

三、“九二共識”為促進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開啟了和平發展新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局面,正是兩岸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關系總體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注入了強勁活力。

其一,有助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擴大發展成果。在兩岸尚未就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達成一致之前,兩岸經貿合作深受政治因素影響,起伏波動劇烈,造成台灣經歷了“失落的十年”。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的經貿合作實現了重大突破,直接、全面、雙向的“三通”實現及ECFA啟動和實施開啟了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ECFA的後續商談不斷取得實質進展,為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同胞謀取了福祉。同時,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兩岸金融、產業合作,兩岸雙向投資,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等均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和平發展紅利惠及更多普通民眾。

其二,有助加強兩岸文教交流、強化精神紐帶。兩岸同屬中華文化,但李、扁執政時期大肆推動“去中國化”,嚴重破壞了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格局打開了兩岸的文教交流的大門,建立起有效交流機制,創新了交流形式,提高了交流質量,擴大了交流效果,為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夯實文化基礎打入強心劑。“九二共識’坯將為未來兩岸商簽文教交流領域的相關協議創造有利條件,對提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精神支撐產生積極影響。

其三,有助擴大兩岸社會交往、消除隔閡誤解。兩岸有著共同的血緣和民族屬性,長達近60年的隔絕卻導致兩岸民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隔閡。但在共同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近年來兩岸社會交流蓬勃發展,民眾交往方興未艾,2011年兩岸人員往來首次突破700萬人次,今年勢將再創新紀錄。尤其是基層民眾間的互動更加密切,青年交流不斷擴展,與台灣中南部的往來逐步加強,體現了“向下沉、朝青走、往南移”的交流特點,進一步增進了兩岸間的瞭解,使更多的台灣民眾投身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潮中。

四、“九二共識”為轉化和匯聚島內主流民意發揮關鍵影響

兩岸共同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極大遏制了島內“台獨”分裂活動,促成了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增強了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其一,“九二共識”已得到島內主流民意的認同。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九二共識”逐步獲得島內多數民眾的理解與認同。尤其是2012年“大選”時,由於經濟不景氣,導致馬英九選情艱困,但在選戰白熱化之際,島內務階層主要代表紛紛力挺“九二共識”,使藍綠角力逐步聚焦為是否認同“九二共識”之爭,最終馬英九以約5個百分點、80萬票的優勢力挫蔡英文。外界普遍將此次選舉視為是島內民眾對“九二共識”的一次支持投票,結果証明4年來兩岸堅持“九二共識”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已獲得島內廣大民眾的支持。受到這股主流民意的壓力,民進黨內也出現了一些呼籲正視甚至接受“九二共識”的新聲音。

其二,有助累積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受“台獨”分子掌權影響,台海局勢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島內民眾對兩岸關系並不抱持樂觀態度,對大陸也產生很多誤解。但大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戰略後,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理念,設身處地為台灣同胞的需求考慮,解決台灣同胞的實際問題,使很多台灣民眾尤其是廣大基層民眾受益。島內民意也隨之發生積極變化,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高達近7成,而對大陸的友善程度也有約45%,遠高於2000年-2008年期間25%左右的比例。實踐証明,堅持“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必能不斷轉化島內部分誤解甚至敵對的民意,從而不斷增強兩岸同胞同屬一家人的認知。

總之,“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的各個階段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隨著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的軌道,“九二共識”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和政黨的支持,繼續對兩岸關系發揮深遠的影響。

(呂存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