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綠生活須一步一腳印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市民生活水平、質素普遍提升,創建綠色、低碳生活的訴求越來越大。環保局於2009年成立,已逐步開展相關工作。2013年的施政報告,我們相信,改善空氣質素和完善廢棄物處理,仍然是工作重點。

改善空氣 由減少尾氣做起

環保局對大氣污染控制及防治規劃中提出 “引進及推廣環保車輛、“推動採用更環保公共巴士”,期望從源頭解決空氣污染。透過推動電動車的普及應用,逐步取代高排放、高耗能的機動車。電動車的使用是世界的潮流及趨勢,由於排放及能耗是相對傳統機動車輛環保。然而,在制定計劃時,除了著眼於其使用周期外,更重要的是全面評估其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的總體影響。電動車所使用的電池壽命是有限的,對於廢舊電池的處理,需形成科學嚴謹機制,一方面可透過商家回收;另一方面,需全面評估作為長遠應用技術,培育澳門本土的處理能力及技術。

環保基金需持續實施

“環保與節能基金”(下稱“基金”)將近一年的實施,大大提升了本澳單位使用環保產品。基金由一開始資助範圍面較廣,通過一系列審批經驗及流程的熟悉,逐步規範涉及的不同流程及產品列表等。基金的功效除了能夠提升效能以及競爭力外,另一方面,讓業界對環保產品有更深刻的認識。明年施政報告,更將透過基金資助機構,安裝柴油車加裝尾氣後處理裝置,訂立尾氣排放標準。因此,我們認為,基金未來的持續實施,對於提升澳門環保硬件條件起到重要作用,同一時間,進一步建立快速運作制度,加快申請過程手續,實行文件電子化,完善資格供應商及產品列表。

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並行發展

澳門人均綠地面積約為22平方米,面對有限的平面空間,環境規劃時,應結合和運用本地特色,除增加土地的綠化面積外,更應從空間上增添立體綠化措施。參考外地的綠化經驗,如最早落實推行立體綠化的德國,其綠化政策除包括公園樹木的平面綠化外,還非常注重建築物的立體綠化,其理念不止是增加城市的“綠視率”,更是把綠色融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中;近年,天橋等一些公用設施加設的網掛植物,效果不錯,因此,可進一步鼓勵和推廣垂直綠化。

除公共設施外,亦應推廣鼓勵高樓建築的立體綠化,把大廈融入綠化色彩,增加綠化率;若要將建築與植物緊密聯繫,不管是內部的垂直綠化還是外部的景觀綠化,皆涉及專業的建築規劃及社會民生問題,因此,建議當局聯合各個相關部門,從可行性、標準化,逐步推出鼓勵立體綠化法規,一步一腳印推動澳門的綠色生活。

綠色未來 會長魏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