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公屋問題還須與時俱進靈活處置

在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前赴立法會引介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的前一天所引發的「萬九公屋」能否按期完成的問題,經過劉仕堯昨日作出說明後,相信大致上可以得到澄清。實際上,按照劉仕堯介紹,「萬九公屋」計劃的進度符合預期,公屋基本建成,首個由政府全資興建的經屋項目仔湖畔大廈十二月中旬安排陸續入夥,路環石排灣公屋群進入最後建設階段;數量上足夠處理「萬九」輪候隊伍,餘下的單位更可應對二零零九年的「非萬九」輪候隊伍,政府有信心處理好「萬九」的輪候家團。未來政府將全力運行「儲備」與「興建」雙軌並行 的有效機制,落實土地儲備及公屋興建的工作。

特區政府在落實「萬九公屋」計劃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包括土地資源緊缺,颱風等天氣因素,還有在施工中避免滋擾毗鄰地盤的居民等。何況,落實「萬九公屋」的工程計劃,從規劃、覓地、畫則,到投標、簽署合約,再到興建,可算是特區政府近年來規模較大的公共建設工程,即使是營利性的市場樓宇興建,也需要較長的時間。而澳門特區政府從開始實施「萬九公屋」計劃到如今,只有短短的不到五年的時間,已是比市場樓宇的興建進度也不遑多讓,尤其是石排灣公屋的興建速度更是破了澳門樓宇興建的紀錄。因此,即使是由於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未能在今年結束之前完全建好「萬九公屋」計劃的所有樓宇,但也已是完成了絕大部分,因而是可以理解及接受的。實際上,就連曾經製作「萬九公屋倒計時牌」的民間壓力團體,盡管對「萬九公屋」計劃的最終完成情況並不完全滿意,但起碼是已不再將此作為批評政府的主要標的。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在落實執行「萬九公屋」計劃的過程中,仍可發現若干新問題,是必然「與時俱進」地予以解決的。比如,其中的「一房廳」單位比例較多的問題,按照劉仕堯的解析,這是根據當年的調查摸底結論進行規劃的。相信在這個問題上,劉仕堯也不敢於「講大話」。但問題是,當年作調查摸底時,澳門的社會經濟尚未全面好轉,澳門居民的購買能力還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且對居住問題的要求不是太高,只是求得「有瓦遮頭」即可,因而他們在接受調查時,就以自己的「最低要求」來作登記。然而,在公屋計劃遲滯的這幾年間,偏偏是澳門經濟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都已躍上了新台階,居民的收入中位數及購買能力向上揚升。另一方面,當年他們接受摸底調查登記時,可能孩子還小,甚或是單身;但乏眼幾年間,「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一房一廳單位就已不能滿足實際要求。再說,隨著居民們對生活素質的要求的大幅提升,他們也相應提高了對「幸福生活」、「宜居城市」的追求,因而對居住單位的總面積和房間數量,都有了新的追求。因此,當初按照當時標準所規劃的「一房廳」比例數量,就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的實際需要了。這並非是規劃錯誤,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有民意代表要求政府修改計劃,減少一房廳單位數量,增加兩房廳以至是三房廳單位數量。這個建議當然是符合現時居民的心理需求,但正如劉仕堯所解釋,現在所執行的「萬九公屋」計劃,是跟據「萬九公屋」輪候戶提出的申請規劃戶型而制定的,而且其設計及土地等於兩三年之前就已基本確定,並已進行招標興建。若「推倒重來」,修改建築設計,就必然會延誤「萬九公屋」計劃的如期完成。

當然,可以在配售經屋及分配社屋時作靈活調適,將一房一廳單位改變用途,分配給鰥寡老人,或是兒女已經長大並已另行置業居住的「空巢」老人,抑或是青年新婚夫婦。但新婚夫婦始終仍然將會存在「昔別君新婚,兒女忽成行」的問題。因而是否可以參考香港居屋的「租置計劃(坊間稱為「出售公屋計劃」),及「可租可買計劃」,務求加快公屋單位輪轉,讓有了子女的昔日新婚夫婦可以轉換面積較大,專為安排三、四人家庭居住的單位,並騰出其原來居住的一房廳單位分配給新的新婚夫婦入住。這就需要在制訂「後萬九公屋」計劃時,「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了。另外,可能還要涉及到修訂相關法律的問題,必須各方面共同謀劃,通力合作。

劉仕堯昨日指出,要能很好地落實「後萬九公屋」計劃,最大的困難是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他指出,興建公屋「起樓不難搵地難」。為此,政府在未來公屋將採取雙軌而行,一方面是持續按遠期需求儲備足夠土地,並適當將「生地」變成「熟地」,同時針對短期數量需求,透過已採取的施工方法盡快將「熟地」變成公屋。

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不單止是公屋計劃,而且更是嚴重到影響澳門整體經濟的發展。澳門的面積只有三十餘平方公里,即使是加上新城填海區的三平方公里,也不超過三十五平方公里,而按照特區政府正在進行諮詢的人口規劃,將來還有機會發展到八十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達到二萬多人。如此的高密度,創下了健力士紀錄。澳門特區落實執行國家「十二五」規劃所賦予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定位,就因土地資源緊缺而倍感苦惱,因而才有中央政府給予橫琴提供政策優惠之舉,目的就是讓澳門可以發展多元經濟。按照此思路,澳門的公屋計劃是否也可在橫琴實施?但橫琴雖然是實行類似澳門的經濟政策,而社會及政治制度仍是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適用澳門的法律,因而澳門居民的某些生活習慣,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行為,是無法適用的,除非是使用「澳門大學校區模式」。

因此,還需回到澳門本土來,並以新的思維來思考土地問題。比如,可以引進香港的「新市鎮」模式,在路環九澳等處所收回的「霸地」上,興建新的市鎮,只要不影響離島的自然景觀及當地的旅遊設施。實際上,香港就是以大型公共屋亦即「新市鎮」計劃,來解決居民們的居住問題的。自一九七一年首次運用「新市鎮」概念設計的公共屋--華富開始,陸續建成了港島東的柴灣,九龍的秀茂坪、黃大仙、深水、九龍城,以及新界的荃灣、葵青、沙田、大埔、北區、屯門、元朗天水圍、西貢將軍澳,還有大嶼山東湧等,最近又規劃上水等地的「新市鎮」。當初一些獲配售或分配的居民嫌遠,但由於有地鐵、城巴等交通設施配合,來往市區較為快捷方便,再加上屋內各種配套公共設備齊全,只要不是為了到市區上班,而是單純的生活,不出就可滿足一切,後來卻反而喜歡居住在這裡,因為除了方便之外,空氣也比市區好得多,也沒有市區那麼擠迫、嘈雜。這個「新市鎮」概念,澳門也可以適當引入,關鍵是交通,只要將輕軌引入支線,或是開闢巴士線,並在每一個屋配備好街市、學校等公共設施,相信也能像香港的「新市鎮」那樣,成為部分居民的「安樂窩」。

其實,解決夾心階層的居住問題,同樣可以採取類似「新市鎮」的辦法,只不過是樓宇的品質位階高些,面積大些等。前段時間政府進行人口規劃諮詢,將一萬二千元以上列入中等收入群體,這是為了讓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政府的福利,如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職務稅免及退稅等優惠。同樣道理,倘這些既買不起豪宅,又沒有資格購買經屋的中等收入人士,都能解決居住之懮,就將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官民關係,提供良好社會基礎。總之,公屋政策是一項德政,人們對公屋的要求也已從量變漸漸進入質變,特區政府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予以靈活處理。